自然資源部:充分發揮海洋衛星優勢 密切監測南方汛期汛情

2020-08-01 光明網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充分發揮海洋水色衛星針對水體設計、水體特徵及水色信息識別和提取更精準,並且載荷的掃描幅寬大、覆蓋周期短、獲取時效快以及高分三號衛星合成孔徑雷達不受雲雨影響的優勢,一方面安排海洋一號C衛星密切監測,另一方面安排正在在軌測試的海洋一號D衛星加入汛期監測任務中,同時作為高分三號衛星的主用戶單位,積極協調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安排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獲取受災區域遙感數據。製作衛星遙感實況圖像,及時將數據與處理的圖像分送相關單位,為各地防災救災、災情評估與災後重建提供信息服務。我們一起通過海洋衛星公眾號看看海洋衛星監測汛情的「軌跡」。

湖北恩施屯堡鄉山體滑坡

7月21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鄉馬者村沙子壩滑坡體前緣滑入清江,一度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當晚應湖北省衛星技術應用中心要求,查看了海洋一號C/D衛星軌道以及最近數據。在7月19日海洋一號C衛星遙感圖像中馬者村被雲覆蓋,位於屯堡鄉的河道水體呈現土黃色渾濁狀態。7月27日海洋一號C衛星軌道經過屯堡鄉時正好無雲,從獲取的圖像中可看到發生滑坡處明顯不同,經量算滑坡長度約1200米,寬度約280米,滑坡處的上下遊河道還是土黃色狀態。

自然資源部:充分發揮海洋衛星優勢 密切監測南方汛期汛情

△7月19日恩施屯堡鄉遙感影像圖

自然資源部:充分發揮海洋衛星優勢 密切監測南方汛期汛情

△7月27日恩施屯堡鄉遙感影像圖

長江上遊重慶段汛情

海洋一號C/D衛星圖像顯示, 6月份重慶大部分區域被雲覆蓋,僅在7月3日、7月24日、7月27日圖像中見到大部分晴空區。與4月28日圖像相比, 長江江面明顯加寬,水色呈現黃色渾濁狀態。

長江上遊四川段汛情

7月27日海洋一號C衛星圖像顯示四川大部地區晴空,大部分江段的水色呈現黃色渾濁狀態。

自然資源部:充分發揮海洋衛星優勢 密切監測南方汛期汛情

(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李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今年南方嚴峻的汛情牽動著黨和各級政府的心,氣象部門作為防汛的重要科技力量,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全力以赴投入汛期服務和抗洪減災工作。氣象衛星作為自然災害監測的科技利器,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功效,這是衛星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海洋一號C衛星「馳援」青島小珠山火情監測
    本報訊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顆海洋水色業務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不僅能撥雲瞰海,在陸地林火監測中同樣能大顯身手。4月23日14時許,山東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發生一起山林火情。火情發生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迅速啟動應急監測,調用海洋一號C衛星密切監測火情形勢,並及時將火情信息發送給應急管理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山東省和青島市相關應急指揮部門,為科學滅火提供決策支撐。據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該中心利用海洋一號C衛星21日、24日提供的影像數據,監測到火點位置和火場覆蓋範圍,並製作出遙感專題圖。
  • 海洋二號C衛星發射成功!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又添新成員
    該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支持立項,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業務衛星,發射後將與已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協同觀測,大幅提高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全球觀測覆蓋能力和時效性。對海洋強國建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開展海洋科學研究、解決全球變化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撥雲瞰海,海洋二號C衛星發射成功
    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該星是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業務衛星,發射後將與已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協同觀測,大幅提高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全球觀測覆蓋能力和時效性。對海洋強國建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開展海洋科學研究、解決全球變化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一號C衛星在軌運行2年來應用效果明顯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海洋一號C衛星2018年9月7日發射,2019年6月交付使用,至今已經在軌運行2周年。C衛星據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該中心在組織完成在軌測試後按業務化運行模式管理,2年來,海洋一號C衛星載荷與地面應用系統運行穩定,應用效果明顯。
  •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數據服務淮河救災
    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二十日從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獲悉,淮河進入汛期以來,該中心一直密切關注淮河汛情發展,應中國減災部門要求,在國防科工委統一協調下,立即安排「資源一號」衛星零二星進行側擺觀測,及時獲取相關數據並迅速處理。
  •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兼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一行赴自然資源部海洋...
    11月24日,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兼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丹紅一行到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調研國際合作工作。調研組一行就海洋三所國際合作取得的成就、遇到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與參會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  張佔海總工指出,自然資源部目前國際合作的主要方向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自然資源領域開展生態外交,二是權益維護。海洋三所具有良好的基礎,應發揮優勢服務於部國際合作工作。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針對我國南方嚴重汛情,氣象部門持續利用氣象衛星、高分衛星等,實時監測淮河流域蒙窪蓄洪區、鄱陽湖、巢湖及周邊水域水位變化,及時提供衛星遙感監測的動態信息。鄱陽湖流域汛期監測今年,罕見的雨情汛情,使得江西鄱陽湖發生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洪澇災害。江西多地發生洪水,鄱陽湖先後有四個水文站全面超警,水位接連告急。
  • 海浪和風暴潮警報解除,自然資源部要求持續做好地質...
    截至8月13日10時,今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對我國海域的影響已經減弱,國家海洋預報臺解除了海浪和風暴潮警報。自然資源部要求,繼續密切關注颱風動向,加強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發揮海洋災害工作組和地質災害防治專家組的作用,為地方政府做好決策服務支撐。8月11日20時50分,颱風「利奇馬」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沿海登陸,山東半島沿海海域受到影響。
  • 聚焦2019年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應用 擦亮「天眼」守望自然資源
    報告顯示,2019年,自然資源部依託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面向自然資源部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持續推進衛星觀測體系和業務應用體系建設,推動衛星遙感應用關鍵技術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支撐構建現代化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監管體系,衛星影像獲取與應用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支撐自然資源部主體業務、開展省級衛星應用等方面成效顯著,衛星應用規模不斷壯大,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 為什麼說2020年汛期有些不一般?
    原標題:為什麼說2020年汛期有些不一般?新華社發(郎兵兵 攝)   連續29天發布暴雨預警,1940年來最大洪水襲擊綦江,四川冕寧特大暴雨災害已致多人遇難……提前4天而至的2020年汛期,果然與往年有些不一樣!   2020年我國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極端事件偏多,澇重於旱。今年的防汛形勢有多嚴峻?這次汛情破壞力有多嚴重?思客帶你看看這場「遍地開花」的持續暴雨。   多!
  • 看海洋一號C衛星的「神通廣大」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本領強大的 「瞰海天眼」  近年來,海洋衛星「家族」的規模不斷壯大,本領也越來越強。  「在軌運行以來,海洋一號C衛星在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極地海冰預報與航行保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應用上也遍及農業、環境、水利、應急管理等領域,為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劉建強說,太空中的「瞰海天眼」,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防災減災領域,海洋衛星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海洋數據源。
  • 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發射成功
    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2020年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載荷探測的海洋水色要素可用於開展水色環境、水質、大洋漁業、海溫、海水、赤潮、綠潮、海岸帶以及極地科考業務化監測與科學研究,使海洋衛星數據在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監測、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海洋科學研究以及國際與地區合作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深入應用。
  • 直擊南方汛情 權威解讀暴雨洪澇災害未來走向
    回放 直擊南方汛情 權威解讀暴雨洪澇災害未來走向
  • 海洋生態不容樂觀 監測手段尚待加強
    面對上述難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文清院士在論壇上提到解決方案:目前發展起來的海洋環境多要素、多維度監測平臺主要有現場/在線監測、水下遙感探測、AUV(UUV)和潛水艇以及衛星探測平臺。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外場觀測,認識複雜的海洋過程,通過與模型對比,認識海洋生物排放、複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氣象場的作用等,以及其對海洋環境質量、全球氣候的影響。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海洋生態不容樂觀,監測手段尚待加強
    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外場觀測,認識複雜的海洋過程,通過與模型對比,認識海洋生物排放、複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氣象場的作用等,以及其對海洋環境質量、全球氣候的影響。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就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7顆海洋衛星發揮的作用,蔣興偉做了闡述。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從人力的嚴防死守,到利用各種監測預報手段,人類社會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不斷向前發展。其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天-空-地-海」的立體監測網絡,可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更為科學的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已經發射並運行的海洋衛星中,就有海洋水色、海洋動力、海洋監視監測等多種類型,形成系列,組網「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