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該星是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業務衛星,發射後將與已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協同觀測,大幅提高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全球觀測覆蓋能力和時效性。對海洋強國建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開展海洋科學研究、解決全球變化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二號C衛星採用66°傾角的非太陽同步軌道,星上配置了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校正輻射計、數據收集系統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等5個有效載荷。可有效獲取海風、海浪、海流、海溫、中尺度渦等海洋動力環境信息。
在海洋防災減災中,通過衛星搭載的微波散射計能夠在每個颱風生命周期內至少完成一次觀測,有效獲取我國周邊海域的全部颱風信息;衛星獲取的海浪信息,在汛期災害監測、氣象預報服務以及國家重大應急事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海洋資源開發中,衛星觀測數據能為海上風能和波浪能等新能源設施的開發和建設提供環境信息保障;
在大洋漁業方面,利用雷達高度計識別出的中尺度渦,能大幅提高探測大洋漁場區域的準確性,並為大洋捕撈提供漁場氣象保障;
在海洋科研方面,衛星提供的全球大面積、長時間序列觀測數據在海洋大中尺度現象宏觀估算和趨勢分析中具有極大優勢。
海洋衛星在為多個領域提供服務的同時,也不斷在衛星觀測的精度、空間解析度和時效性等方面上繼續提升能力。
待明年海洋二號D星發射後,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三兄弟」齊聚太空,組網後形成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全球大中尺度的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體系,合力實現全球海洋環境信息高時效、高精度和多要素的同步獲取,屆時我國海洋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將實現質的飛躍。
本文轉自:自然資源部、人民數據·人民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