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遙四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攝影:高曉雷。
「穩控偏航,功力深厚」
海洋二號C星具有身手敏捷、眼疾手快的特性,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
相較於傳統遙感衛星運行所在的太陽同步軌道,海洋二號C星的「站位」十分獨特,在研製團隊的精心設計下,C星將在傾斜軌道上「全力奔跑」,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海洋觀測能力。據設計師介紹,海洋二號C星入軌與B星實現雙星組網後,觀測周期將由單星3天縮減到1天;後續待海洋二號D星發射並完成三星組網後,將具備小時級覆蓋全球主要海域的觀測能力,同時,能夠實現亞中尺度海洋現象觀測,為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氣象、交通和科學應用等提供重要支撐。
攝影:汪江波。
「捕風勘海,鑑舟匯志」
海洋二號C星具備多種功能,設計師們親切地將其功能概括為「捕風、勘海、鑑舟、匯志」。從測量全球海洋表面風矢量和全球海面高度,到全球船舶自動識別以及接收、存儲和轉發全球海上浮標測量信息,這一系列能力,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研製團隊要實現衛星多功能集成化發展的高目標和高要求。
包括微波散射計、船舶識別系統和數據收集系統在內的有效載荷都精巧布局於衛星之上,多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船舶識別系統可以實現全球海面船舶位置、航向航速等數據測算,極大提升海上交通和海上安全能力;數據收集系統可有效獲取海上浮標信號數據,並將浮標點測信息統一傳輸到地面進行處理,通過點面結合的精準測量大幅提升海洋預報系統的精度。
攝影:王淇俊。
「海納百川,盡顯胸懷」
作為海洋大國,我國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日益提高,正所謂「海上無風三尺浪」,海洋動力環境預警實現對測風、測浪的海況預報,將產生諸多可持續、可預期的收益。例如,通過對颱風路徑和強度(中心風力)的監測有效保證海航安全;通過對海洋溫度變化的監測,由渦漩確定漁場位置,進而實現精準捕魚;同時,也將為珍珠、海參等近海養殖提供支持。
海洋二號C星入軌後,將不受天氣和光照條件影響,實現全天時、全天候連續開展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有效服務。同時,其遙感數據還可應用於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動力學、海洋氣候與環境監測、海冰監測等方面研究。後續,海洋二號B星、C星和D星三星組網成功後,將建成我國第一個海洋動力監測網,該系統將進一步實現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精度以及全球覆蓋的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要素觀測,在為我國海洋事業提供重要支撐的同時,還將為國內外相關行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