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13時40分,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後,將與2018年發射的海洋二號B星和後續的海洋二號D星,組成衛星星座,滿足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需求。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海洋二號C星提供了數傳分系統和微波散射計分系統等關鍵性有效載荷產品。
微波散射計 颱風監測的 「千裡眼」
海洋佔據了地球71%的面積,對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海洋也蘊含了巨大的風險,颱風、海嘯等災害往往會給人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於海洋二號C星來說,西安分院研製了具備透視功能的「千裡眼」——微波散射計,它是一種高度集成的雷達,能夠通過精確探測海洋表面微弱的散射信號,利用幾何模型函數推導出海面的風向和風量,從而迅速全面地搜集全球海洋表面的矢量風場,在軌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大尺度、全天時、全球觀測的特點,一天可以覆蓋全球90%以上的海域面積的海洋風場探測。正是這種強大的探測能力,使得微波散射計能夠快速提供高精度的全球海面風場觀測數據,在颱風預警、防災減害、海洋科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海洋監測數據,尤其是在極端天氣,颱風預警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海洋二號C星實現大幅寬和高解析度的海面觀測,具備全天時、全天候下測量海面風場矢量的能力,不受雲層、光照和極端天氣的影響。據西安分院海洋二號C星研製負責人王小寧介紹,海洋二號C星微波散射計從系統方案設計到產品的研製、軟體設計,都採取了更可靠的技術手段,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了微波散射計在軌連續不斷的提供可靠的海面觀測數據。
海洋二號C星微波散射計充分借鑑和繼承了海洋二號B星的在軌應用經驗,在測量精度和在軌可靠性、穩定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數傳分系統 天地傳輸的24小時 「綠色通道」
海洋二號C星的數傳分系統,在天地之間搭建了一條高速、高效的「綠色通道」。將衛星獲取的海洋相關信息快速、準確地回傳至地面,為高質量觀測海面變化、獲取測量數據提供了重要保障。西安分院作為我國最早從事空間數據傳輸與處理技術的研究單位,不斷探索衛星有效載荷研製的模式創新,形成了「固化硬體平臺,形成貨架式產品」的新模式。
據西安分院海洋二號C星數據傳輸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葉楠介紹說:「本次發射的海洋二號C衛星與海洋二號B衛星數據傳輸分系統均是在該模式下投產的系列產品,可通過快速集成多次在軌應用的成熟產品,在縮短研製周期、提高研製效率的同時,大幅度提升衛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與此同時,為提升衛星在軌運行的可靠性,海洋二號C衛星增加了更完善的最小系統模式設計,在繼承了海洋二號B衛星數據傳輸分系統24小時全時開機的工作方式同時,能更加準確可靠地實時處理衛星獲取的海洋信息。
隨著我國海洋衛星監測網的持續建設,海洋二號C星將與目前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A/B星、海洋一號C/D星聯合應用,快速獲取海洋環境相關信息,這些衛星是我國規劃和實施中的海洋水色衛星星座和海洋動力衛星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發射和在軌運行,將在減小海洋災害、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構建穩定可靠、更具實效性的世界海洋信息庫,為海洋大數據與海洋產業應用的融合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將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衛星體系的國際地位。
記者 關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