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不容樂觀,監測手段尚待加強

2020-08-14 光明網

◎科技日報記者王延斌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8月12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在當天的論壇上,10位來自國內外的院士、專家聚焦國際、中國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的進展與挑戰,出謀獻策,謀劃未來。專家認為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能力進步迅速,但挑戰不少,依靠科技進步是解決難題的途徑。

過去幾十年間,我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由於在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重視對資源的索取,忽略了對海洋生態及環境的保護,導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入海汙染物增加、氮磷引起的富營養化問題、赤潮災害多發等。

圖片來源:齊魯工業大學

面對上述難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文清院士在論壇上提到解決方案:目前發展起來的海洋環境多要素、多維度監測平臺主要有現場/在線監測、水下遙感探測、AUV(UUV)和潛水艇以及衛星探測平臺。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外場觀測,認識複雜的海洋過程,通過與模型對比,認識海洋生物排放、複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氣象場的作用等,以及其對海洋環境質量、全球氣候的影響。

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就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7顆海洋衛星發揮的作用,蔣興偉做了闡述。

比如,海洋二號(HY-2A)衛星是我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探測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集主、被動微波遙感器於一體的遙感衛星,其在軌運行已滿8年,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要求。現仍在軌運行,為各方用戶提供數據。與海洋二號A星相比,在2018年成功發射的海洋二號(HY-2A)衛星在觀測精度、數據產品種類和應用效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利用HY-2A/B衛星進行西北太平洋區域的颱風監測,可捕捉到全年的歷次颱風過程,提取的颱風中心點位置、大風半徑和極大風速等定量化信息,為汛期保障颱風預報會商提供了近實時的颱風實況信息。

2018年10月25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將「海洋二號B」衛星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經過20多年快速發展,已建立起國家海洋立體監測網。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王軍成透露,目前進入業務化觀測的國家立體觀測網由五大網組成,分別是:岸基臺站網、資料浮標網、志願船測報網、岸基雷達網、海洋衛星觀測網。這五大監測系統每天監測實時與非實時的各種要素,為我國的海洋環境預報、災害預警、軍事海洋、海洋開發與保護、科學研究發揮著重大作用。

雖然我國在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上進步巨大,但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杰認為,我國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技術水平總體上較為薄弱,與「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要求不相適應。

對此,劉文清的建議是:監測儀器是推動海洋環境實現監測技術現代化的巨大動力,繼續推動從核心技術攻關到國產先進環境監測設備的升級、繼續探索技術成果轉化的新平臺和新機制、支撐海洋領域的重大國家需求。他同時希望有關部門鼓勵採用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先進技術,把解決我國海洋環境問題的方案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

相關焦點

  • 海洋生態不容樂觀 監測手段尚待加強
    專家認為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能力進步迅速,但挑戰不少,依靠科技進步是解決難題的途徑。過去幾十年間,我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由於在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重視對資源的索取,忽略了對海洋生態及環境的保護,導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入海汙染物增加、氮磷引起的富營養化問題、赤潮災害多發等。
  • 專訪 |李道季:我國海洋微塑料管控正在加速推進,關鍵科學問題尚待解答
    「根據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2020年1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正在制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將進一步杜絕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向海洋的排放,是從源頭上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的重大行動。」李道季表示。
  • 提升監測能力 嚴控紅線區管理 實施生態修復葫蘆島全面加強海洋...
    8月13日,遼寧省葫蘆島市對照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任務,推出多項措施,全面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為實現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葫蘆島市下一步將進一步強化海洋生態文明理念。
  • 紅樹林等資源受損嚴重 應加快立法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建言中國072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圖片取自網絡)提案全文:關於加強我國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的提案在我國大陸18000上世紀末以來,沿海省份為了進一步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紛紛出臺相關法規,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等。但總體來看,我國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資源仍面臨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的嚴重威脅,全國性的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出臺。二是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分布及變化情況尚未摸清。
  • 環翠區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繪出千裏海岸線
    環翠區通過加強海域動態監管、實施沙灘海面長效管護、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等舉措,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千裏海岸線,一幅風景畫」的威海寫照添上靚麗色彩!資料圖環翠區海岸線長約42.9千米 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場。
  • 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
    《辦法》的出臺,對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和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事關國家海洋生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下決心採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改觀。」海岸線作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過渡帶,是自然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 全球變化和海洋生態系統
    2020年11月11日,海洋生態學家柴扉教授將帶來題為「全球變化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講座。後續還有多位專家繼續帶來精彩的學術講座。學院將通過網站或官方微信發布具體場次的時間與地點信息,敬請關注。主講人簡介:
  • 地震監測手段和方法
    目前應用於地震監測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幾種:  1)測震:記錄一個區域內大小地震的時空分布和特徵,從而預報大地震。人們常說的「小震鬧,大震到」,就是以震報震的一種特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鬧」並不一定導致「大震到」。
  •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採取措施加強海洋環境保護
    一、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監測監控質量一是紮實推進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完善監測方案,重在基礎性常規監測,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布設站位,適當加密,近岸趨勢性監測站位由45個增加到86個,實現管轄海域全覆蓋,準確反映海洋環境真實狀況。對入海排汙口臨近海域監測要增加頻次,擴大覆蓋面。研究實施河流入海口海洋環境實時在線自動監測。
  •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
    12月9日,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並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學術委員會顧問蘇紀蘭院士,主任唐啟升院士、副主任戴民漢院士、張海生研究員,陳大可院士和其他委員及特邀專家出席了現場會議,副主任宋微波院士通過視頻連線參會。
  • 剿滅長棘海星修復海洋生態
    因而組織人員捕撈過多的長棘海星就成了治理的主要手段。  「這次任務開創了我國應對海洋生態災害的生動範例,也是潭門漁民從捕撈生產型向生態保護型轉產發展的一大創舉。」瓊海市政府副市長潘豔紅介紹,2019年,瓊海市委、市政府動員常年在西南中沙群島作業的潭門遠洋漁民和遠洋漁業捕撈船參加,瓊海漁民成為現場捕撈清除長棘海星作業的主力。
  • 中國海洋學會分論壇 呼籲保護海洋生態呵護藍色家園
    呼籲保護海洋生態呵護藍色家園分論壇現場中國網9月6日訊 2013年9月2-3日,「保護海洋生態,呵護藍色家園」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後順利召開,會議吸引來自國家海洋局局屬各單位、沿海省市海洋局、科研院所、涉海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110餘人參加。
  • 關於遏止船舶油汙汙染,保護我省海洋生態的若干建議
    案  由: 關於遏止船舶油汙汙染,保護我省海洋生態的若干建議
  • 中國監測人員赴呂宋海峽執行放射性預警監測任務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5月17日,南海分局下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16名監測人員搭乘「向陽紅14」號船從汕頭起航,赴呂宋海峽及周邊海域執行放射性預警監測任務。這是國家海洋局提出加強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後,南海分局派出的第一個專項航次。
  • 央行: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作為開戶主要手段尚不完善
    中國網財經12月25日訊 今日(25日),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改進個人銀行帳戶服務 加強帳戶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的發布是人民銀行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和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多樣化支付服務需求的重要舉措,對完善銀行帳戶管理體系、提升銀行服務質量、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經濟金融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 文登區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提高環境保護承載力
    目前,整體工程已基本完工,施工人員正在進行路燈調試,以及綠化景觀的進一步完善,待正式開園後將建成四季不同、品種豐富多樣的景觀綠色長廊。以青龍河口和靖海灣北部海域近岸溼地為重點,建立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松江鱸魚馴養繁育中心、巡護執法設施、退養還灘等監測監管設施。加大岸線修復整治力度,計劃爭取上級資金對總長1000米的前島村防浪堤進行岸線修復,加固加高現有護岸堤身結構,搞好岸灘垃圾清理,提高護岸防護標準。
  • 吉林汪清7.2級深震18周年:中國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
    針對深源地震與火山活動的關聯影響,中國近些年來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能力建設,努力提升地震與火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一張長圖了解18年前的汪清7.2級深震。中國地震局 供圖  汪清7.2級深震成因仍待探索研究  2002年6月29日1時19分,吉林省汪清縣發生7.2級深震,震源深度540千米。
  • 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構建的核心問題
    例如:海水養殖所產生的餌料殘留物會汙染海洋水體,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養殖海洋生物產生的殼類垃圾也會對海洋水體產生汙染;陸地工廠直接或間接向海裡排放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汙水以及固定垃圾,不僅影響海水水質,還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使得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最後是海床汙染。
  • 實施海岸帶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評估,適時開展海洋汙染基線與...
    導讀為加快構建生態保護現代化監管體系,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提出通過構建完善生態監測網絡、加快完善生態保護修複評估體系,完善生態監測和評估體系,同時,切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等重點領域監管,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
  • 走進深藍|2020年海洋日主題確定——「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開展202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的通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