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監測手段和方法

2020-11-30 搜狐網

  目前應用於地震監測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幾種:

  1)測震:記錄一個區域內大小地震的時空分布和特徵,從而預報大地震。人們常說的「小震鬧,大震到」,就是以震報震的一種特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鬧」並不一定導致「大震到」。

  2)地殼形變觀測:許多地震在臨震前,震區的地殼形變增大,可以是平時的幾倍到幾十倍。如測量斷層兩側的相對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參數,是地震預報重要的依據。

  3)地磁測量:地球基本磁場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種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過程,地磁場及其變化是地球深部物理過程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更有震例的事實。

  4)地電觀測:地震孕育過程中,將伴隨有地下介質(主要是巖石)電阻率的變化及大地電流和自然電場的變化,由於這些變化與巖石受力變形及破裂過程有關,因此提取這一信息可以預測地震。

  5)重力觀測:地球重力場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地球物理場之一,它與觀測點的位置和地球內部介質密度有關。因此,通過重力場變化可以了解到地殼的變形、巖石密度的變化,從而預測地震。

  6)地應力觀測:地震孕育不論機制如何,其實質是一個力學過程,是在一定構造背景條件下,地殼體中應力作用的結果。觀測地殼應力的變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學的動態觀測:地下水動態在震前異常現象,宏觀現象如水井水位上漲,水中翻花冒泡、井水變色變味等;微觀現象如水化學成分改變(如水中溶解氡氣量變化等),固體潮(天體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漲落現象——就象海水潮漲落一樣)的改變等。通過地下水動態的觀測,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層受周圍的影響情況和受力的情況,從而進行地震預報。

  類似這樣的經常性的監測手段和預報方法還有不少。地震學家們根據多種手段觀測的結果,綜合考慮環境因素、構造條件和地球動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預測意見。(來源:千龍科技)

(責任編輯:黃芳)

相關焦點

  • 保護地震監測環境,人人有責
    在地震觀測用井(泉)附近或相通含水層不得大量取水和汙染水源等。問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範圍是怎樣劃定的?地震觀測環境受法律保護,它是根據觀測手段的技術需要劃定的一定範圍的物理空間。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條例,國家標準GB/T 19531—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分4部分提出了測震、電磁觀測、地殼形變觀測和地下流體觀測的環境要求,具體規定了相關技術指標及其測試方法。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是地震技術系統建設中臺網組建和觀測站點選址以及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的主要依據。地震觀測環境具體地又可分為內環境和外環境兩類。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是如何監測地震呢?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如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 地震災害應急監測中,它可以發揮大作用!
    衛星遙感具有對地震災區進行大範圍、多尺度、動態綜合觀測且不受地麵條件限制等優勢,已經成為國內外重大地震災害應急監測的重要支撐技術手段之一。利用不同時相的衛星影像可對震前和震後幾小時到幾天甚至幾周內的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衛星影像的空間解析度和波段設置不同對災區範圍和要素的識別監測能力也不同。
  • 走進地震監測中心 了解地震「那些事」
    南寧市有發生過地震嗎?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是什麼呢?工作人員是如何監測到地震發生的呢?11月8日,30名小記者受邀到南寧市地震監測中心採訪,帶著問題專門探尋關於地震的那些事。   在此次採訪中,小記者了解到監測中心日常如何監測地震情況,還了解到地震監測也包括對動物進行觀測等地震「冷知識」。在隨後的採訪環節中,小記者們熱情高漲,圍著講解的李栓老師,一個接一個地詢問關於地震的知識。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居高臨下全天時監測地震目前,世界各國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仍是地面臺站觀測。我國也已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數字地震臺網、數字前兆臺網、數字強震臺網和國家GPS觀測網絡等。不過,用地面臺站觀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受觀測環境和生活環境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在國境邊界、海洋、高山和原始森林等地區建臺比較困難,全球的觀測臺網密度很不均勻,存在許多監測空白區。另外,現有的地面觀測臺站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幹擾。這些都會導致地震監測區域空白和觀測資料不足。還有,用地面臺站觀測,存在全天候、全球性和動態性較差等先天不足,不利於地震預報和地震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 中國近年地震立體監測取得進展 將進一步發展監測
    [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副司長 杜瑋]關於地震的立體監測的問題,過去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的觀測手段只能分布於地表。在近些年來,我們對立體監測也更加重視,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一方面是我們更多地利用了國內外現有的空間對地觀測資源,特別是國內,包括北鬥衛星系統和減災環境小衛星星座等資源開展相關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籌劃專門發射一些能夠觀測與地震發生可能有關聯的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參數的專門的觀測衛星,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如果建立群防網絡,設立預警電話,這些異常的自然現象就會隨時反映到地震主管部門,作為地震預測的補充手段。另外,根據歷次地震的情況來看,地震發生區的聯絡往往不及時,如果設立地震預警電話,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使救援工作更加迅速。
  • 地震前兆監測——地下流體
    地下流體是構成地殼介質的一種特殊的、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地殼運動緩慢而持續,會對地下流體的組分和含量產生影響,因此監測地下流體中所溶解的氣體和化學組分對於地震前兆監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已有的地震資料進行統計的結果表明,有一定數量的地震在發生之前會出現地下流體中水、氧等含量發生突變的現象。
  • 四川實施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規定
    省長:張中偉二○○三年一月三十日  第一條 為了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及其觀測環境,保障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國務院《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規定。
  • 與地震波賽跑的科學家,從閃電獲得靈感,發現更靈敏的監測方法
    最近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科學家們使用同樣的原理,使用新的算法來及時監測地震的發生。難道地震發生的時候也有光嗎?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青島有132個宏觀地震監測點 今年全市已發生4次地震
    在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即將到來之際,5月8日,青島市應急管理局在「加強青島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網絡問政時表示,全市共有132個宏觀地震監測點。在這些監測點中,動物、植物、地下水、地電等都作為地震宏觀前兆進行監測。
  • 京津冀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先期開展觀測臺站標準化建設與改造試點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曹智)從省地震局獲悉,近日,省地震局會同北京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
  • 地震監測實現2分鐘自動定位
    實驗室可監測氡濃度變化 分析預報地震5月8日14時,記者走進位於南昌昌東大道的江西省地震局,首先探訪了氡檢測平臺實驗室。氡,是一種惰性氣體,無色無味,空氣、土壤和地下水裡面都含有氡氣。氡觀測在地震中的應用始於1966年。「對地下水的氡觀測是分析預報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測氡儀是監測氡濃度變化的儀器。」
  •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秒內報震源參數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該校多個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預測地震用什麼方法?盤點那些那些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黑科技手段
    地震,作為大自然中的一項正常自然現象,因為其危害性巨大,發生的時間突然而讓人們記憶深刻。這其實就是一個地球底殼釋放能量的一個過程,但是在人類的嚴重卻是那樣的不可抵抗!在我們歷史所記載的那些大地震中,我們人類所收到的波及非常之大,損失極其嚴重,一次次的地震都讓人們觸目驚心。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特別是GPS技術,近10年來,發展尤快,觀測精度幾乎提高了三個數量級,為監測地殼運動提供了有效的觀測方法。一、GPS衛星定位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是美國國防部主要為滿足軍事部門對海上、陸地和空中設施進行高精度導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