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取得實質進展-光明日報...
本報北京2月2日電 記者陳海波、楊舒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顆電磁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15時5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衛星將服務我國地震監測研究,並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提供數據服務。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中國發布兩監測站網十年規劃: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
記者當天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歷時近1年編制完成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已於近日印發,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聚焦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提升國際前沿地震科學研究服務能力。 為什麼要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規劃?這兩個十年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哪些?又如何推動目標實現?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000多年。
-
地震觀測技術發展暨現代地震監測儀器設備展開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全面總結和展示我國地震觀測發展進程和主要成果,激發地震局廣大地震科技工作者致力於地震監測技術進步的熱情,地震觀測技術發展暨現代地震監測儀器設備展於2009年9月27日在北京隆重開幕。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自地震發生以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迅速持續向公眾報送震級,範圍等信息,這樣的效果是如何達到的?人民網帶您了解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建設的情況。 提起地震臺網中心,你會想到什麼?是枯燥的數據表格還是枕戈待旦的緊張?近日,人民網記者探訪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
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 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 項目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與山東省地震局開展現代化業務交流
為提升地震信息化水平,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2020年12月1日,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與山東省地震局在西安開展現代化業務交流研討。二測中心主任王慶良,山東省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希強以及雙方部分業務部門人員參加。
-
四川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將集成汶川震區10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和航空觀測數據,結合地面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源,通過地球大數據分析手段,認知震區災害鏈效應與潛在災情、長時序自然生態的恢復過程、城鎮災後重建的進展成效,在客觀展示地震發生10年後汶川地區重建巨變的同時,為震區重建、生態恢復工作的科學實施提供決策信息支持。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文晨)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國外地震速報能力不斷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正在推進的信息化平臺建設。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 但是,由於真正前震、同震和餘震電離層擾動信號很難分離,特別是震前大氣異常仍存爭議,以及大氣和地震耦合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各大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破裂所產生的振動。這樣一個普遍的自然現象,卻給我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為了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人類不斷地對地震進行著監測和研究。那麼,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利用「地球的聽診器」——地震儀監測到地震的。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我國高度重視利用衛星技術進行空間電磁擾動監測、開展地震相關研究, 2009年就開展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的論證工作,2013年8月,該工程正式立項,歷經5年研製才取得圓滿成功。 申旭輝介紹說,「張衡一號」衛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旨在建造全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平臺,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開展電離層多種物理量動態準實時監測;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探索地震電離層響應變化的信息特徵及其機理,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它相關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向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相關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數據應用服務
-
全國最深地震監測井落戶常德
近日,常德市與湖南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調中心籤署《合作意向書》,標誌著目前全國最深地震監測井項目(總投資約2000萬元)正式落戶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