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2月2日電 記者陳海波、楊舒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顆電磁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15時5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衛星將服務我國地震監測研究,並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提供數據服務。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這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據介紹,作為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將主要被應用於地球物理場的探測和研究,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等物理現象,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技術手段,為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徵及機理提供新途徑。同時,它也能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方面的數據服務。
「『張衡一號』將重點監測中國全境,同時搭載國際相關載荷,開展全球7級以上、我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總結地震電離層擾動特徵,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趙堅說。
據了解,「張衡一號」裝載了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電場探測儀、等離子體分析儀和高能粒子探測儀等8類科學探測有效載荷,可實現在低地球軌道對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的監測。衛星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內,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陸地周邊約1000千米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
自2009年啟動立項論證,「張衡一號」創造了我國衛星研製領域的多項首次:首次實現低地球軌道衛星高精度電磁潔淨度控制;首次實現在軌精確磁場探測;首次實現高精度電離層電子、離子原位探測;建立我國首個天基地震電磁綜合觀測平臺。它的發射和投入使用,將使我國首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的技術能力,並提升我國在地球物理場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