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取得實質進展-光明日報...

2020-11-28 光明數字報

    本報北京2月2日電 記者陳海波、楊舒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顆電磁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15時5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衛星將服務我國地震監測研究,並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提供數據服務。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這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據介紹,作為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將主要被應用於地球物理場的探測和研究,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等物理現象,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技術手段,為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徵及機理提供新途徑。同時,它也能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方面的數據服務。

    「『張衡一號』將重點監測中國全境,同時搭載國際相關載荷,開展全球7級以上、我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總結地震電離層擾動特徵,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趙堅說。

    據了解,「張衡一號」裝載了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電場探測儀、等離子體分析儀和高能粒子探測儀等8類科學探測有效載荷,可實現在低地球軌道對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的監測。衛星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內,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陸地周邊約1000千米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

    自2009年啟動立項論證,「張衡一號」創造了我國衛星研製領域的多項首次:首次實現低地球軌道衛星高精度電磁潔淨度控制;首次實現在軌精確磁場探測;首次實現高精度電離層電子、離子原位探測;建立我國首個天基地震電磁綜合觀測平臺。它的發射和投入使用,將使我國首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的技術能力,並提升我國在地球物理場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相關焦點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000多年。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
  • 中國近年地震立體監測取得進展 將進一步發展監測
    [中國日報社記者]: 請問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的立體災害監測系統還存在著哪些薄弱環節,需要有待健全?另外我國是一個災害品種繁多的國家,請問有哪些新舉措能夠提高防災減災的預警能力?謝謝。    [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副司長 杜瑋]關於地震的立體監測的問題,過去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的觀測手段只能分布於地表。在近些年來,我們對立體監測也更加重視,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介紹說,「張衡一號」是我國全新研製的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用於地球物理場探測和研究。通過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為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徵及機理提供新的途徑,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 預測地震終於不遠了
    今天(2日)15時51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一飛沖天,上面一次性成功發射了7顆衛星,這是今年中國航天的第六次發射。在這7顆人造衛星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成功發射升空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 海南日報數字報-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首次從天上「看」地震「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應當指出,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主要是用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但是我們探索地震孕育機理的腳步不會停止。」趙堅說。
  • 中央媒體走進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深入報導地震信息化建設成果
    經過不懈努力,在地震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編制印發了地震信息化頂層設計和行動方案,確立了地震信息化建設「兩步走」戰略,構建了地震信息化標準規制體系,依託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建設試點,初步建設了以雲計算大數據平臺為基礎的地震核心業務信息化平臺,有效提升了業務的集約化、智能化水平,為進一步推進地震信息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 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技術顯身手,颱風暴雨預警有望「早準快」
    光明日報9月14日報導,今年汛期,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警,充分應用氣象衛星、雷達和智能網格預報等現代化裝備和技術,進行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準確預報出今年雨帶位置階段性變化,以及入汛以來23次大範圍強降雨的落區、強度和時間
  • 調查監測新技術體系全面推廣 廣西森林資源「天空地」一圖盡收
    樹木長高了多少,森林蓄積量怎麼樣……通過機載雷射雷達空中航測,配合少量人力在地面補充調查,再與衛星影像整合處理,廣西各地的森林狀況就在立體彩圖中一目了然。5月21日,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的專家向記者展示了這一新技術體系。這是一套創新性的「天空地」一體化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新技術體系,廣西率先試驗、試點和應用已經3年。
  • 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產學研一體化體系取得成效
    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產學研一體化體系取得成效 來源: 市市政和園林局 發布時間:2020-12-01 字體:[ 大 中 小 ] 11月28日,南通市園林綠化管理處邀請了市市政和園林局、市財政局及市植保專家對11月底合同到期的2020年度「
  •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8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2017-02-20 09:15:00來源:央廣網   據黃山市政府消息
  • 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團隊在《光學學報》上發表創刊四十周年特邀綜述,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劉文清團隊提出開展光學與環境交叉科學的創新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以差分光學吸收光譜(DOAS)技術、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非分光紅外(NDIR)技術、可調諧半導體雷射吸收光譜(TDLAS)技術、雷射雷達(LIDAR)技術、螢光光譜技術、雷射誘導擊穿光譜(LIBS)技術、光腔衰蕩光譜技術(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CRDS)、光散射測量技術、光聲光譜技術等為主體的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體系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自地震發生以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迅速持續向公眾報送震級,範圍等信息,這樣的效果是如何達到的?人民網帶您了解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建設的情況。 提起地震臺網中心,你會想到什麼?是枯燥的數據表格還是枕戈待旦的緊張?近日,人民網記者探訪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 中科遙數「天空地」遙感觀測技術助推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
    作為大會指定贊助商,北京中科遙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磅亮相此次會議,向與會嘉賓展示了中科遙數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空間大數據運營服務和產品體系,共同探討商業航天技術研發創新和發展趨勢,暢想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新生態。
  • 「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環境「清朗」 - 河北日報-05版:聚焦雄安...
    □河北日報記者 張偉亞 11月10日上午,在孝義河豐收橋自動監測站,水汙染溯源監測專利技術的設備正在運行,設備利用螢光光譜進行水汙染溯源,建立了13大類、135種全面覆蓋當前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的汙染源指紋庫,識別水汙染來源,最短21分鐘便可實現一次預警溯源。
  • 我國將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
    本報訊 (記者 羅曉燕)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
  • 植物細胞壁力學表徵技術構建及應用取得重大進展
    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竹藤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上海中晨數位技術設備有限公司、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共同完成的「植物細胞壁力學表徵技術體系構建及應用」項目獲得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植物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能依賴的最重要資源。實現植物的高效利用需要全面解譯植物細胞壁的構效關係,特別是結構與力學之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