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技術顯身手,颱風暴雨預警有望「早準快」

2020-12-05 西部網

光明日報9月14日報導,今年汛期,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警,充分應用氣象衛星、雷達和智能網格預報等現代化裝備和技術,進行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準確預報出今年雨帶位置階段性變化,以及入汛以來23次大範圍強降雨的落區、強度和時間,做到了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不失誤、服務無疏漏,為各級黨委政府防汛救災和人民群眾避災避險提供有力支撐。

「天」字號重器汛期服務顯身手

多源的數據融合實現「天氣現象一張圖」,「數算一體」提升全鏈條效能,八大類觀測設備達到全覆蓋,氣象雲資源池精細化監控得以呈現……進入汛期以來,綜合氣象觀測產品系統「天衍」、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天衡」、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等國家級氣象業務系統和平臺,在汛期氣象服務中大顯身手,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識別等技術手段,「天衍」實現從「CT級」到「全息級」觀測,可以對冰雹、雷暴、大風、強降水等天氣過程進行實時精準監測和預警,並對能見度、雷電判識、颱風定位、雨滴譜等多類精細化特色產品進行改進。其中,冰雹產品命中率達95%、雷暴聚類產品成功率達90%。今年,藉助算法合作,「天衍」可充分滿足個性化定製需求,受到交通、建築、農業等領域企業的關注。

「天擎」可將氣象行業數據與算法資源整合,使算法向數據靠攏,從而解決過去各業務系統反覆調用、存儲、傳輸帶來的冗餘問題,成為氣象部門適應大數據時代,推進氣象業務系統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山東、內蒙古、安徽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完成「天擎」1.0版本的建設工作,今年年底將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天擎」業務試運行。

從天氣雷達到國家地面站等八大類觀測設備,從新疆喀什探空站到山東榮成探空站,從觀測設備的數據獲取到數據評估……這些都離不開「天衡」。該系統由數據獲取、質量控制、診斷勘誤、數據評估四個業務環節組成,可實現「一張地圖看好壞」,全方位、多維度同步監控各個設備數據質量情況。自今年5月起,每月一次的質量例會制度啟動,對標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推動建立八大類觀測質量首席為責任主體的改進機制。

400餘種氣象資料的傳輸情況、30餘個業務系統的運行狀態、氣象雲資源池的精細化監控、網絡安全的全面態勢感知等,均能通過「天鏡」一體呈現。一旦出現問題,各類業務系統告警將以多種手段及時發布,助力應急決策指揮。在「天鏡」的幫助下,氣象信息業務形成統一運維體系,向著集約化、綜合化、流程化的階段邁進。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突破關鍵技術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入汛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重點湖泊水庫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

2017年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出臺以來,我國氣象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成果豐碩。如今,我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影響力空前提升、業務體系基本建立、關鍵技術取得實質突破。

在關鍵技術方面,我國攻克靜止軌道三軸穩定衛星平臺圖像導航配準等關鍵技術,衛星定位定標精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GRAPES模式衛星資料同化佔比從62%提高到73%,新型衛星資料數值模式同化能力取得顯著突破;在國際上首創數值模式與衛星觀測互動模式,顯著提高觀測效率;助力災害性天氣監測時效提高到5分鐘、颱風平均定位精度穩步提升,海冰、積雪、路表溫度等氣候產品精度達國際先進水平,衛星遙感核心氣象業務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實現氣象預警「早準快」

今年6月18日,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開展首次飛機觀測,一架搭載了雲雷達和雲中水凝物探測儀的飛機從湖北宜昌三峽機場起飛,穿越梅雨鋒降水雲團進行空基觀測。與此同時,位於湖北鹹寧的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荊州江陵觀測基地通過對流層風廓線雷達、毫米波雲雷達、微波輻射計、GPS探空系統等地面觀測設備觀測,並配合飛機觀測和天氣演變,進行不定時觀測;中國風雲四號衛星等氣象衛星數據也被實時調用進行對比分析。

從高空到雲中,從雷達到衛星,從雲團形狀到移動路徑……多種探測手段共同構建了立體觀測網絡,全方位開展梅雨鋒宏觀環境、雲微物理和降水觀測,為探尋研究梅雨鋒暴雨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7月16至7月19日,長江中下遊流域出現大範圍強降水,強降雨帶一路東移,橫掃重慶、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是一次典型的梅雨鋒暴雨過程,布設於湖北鹹寧、襄陽、秭歸、荊州,安徽合肥和壽縣、南京江寧等地的試驗觀測站點聯合對此次過程進行了「完美捕捉」。本次試驗首次將梅雨鋒暴雨觀測和研究範圍擴展至長江中、下遊流域等梅雨鋒主要影響區域,全面「記錄」梅雨鋒系統發生發展過程。

「流域聯動、多方協同的試驗思路對探究梅雨鋒暴雨中尺度系統動力、熱力結構,以及暴雨雲團的水凝物結構和微物理特徵有著重要幫助。」試驗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所長崔春光研究員介紹,試驗通過對比梅雨鋒系統在長江中遊和下遊的結構特徵差異,分析研究了梅雨鋒系統自西向東移動中的變化規律。

8月14日,甘肅省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的大屏幕開始滾動顯示氣象預警信息、降水實況分布圖、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圖等。隴南市氣象部門緊盯雷達監測資料和降水實況,根據實際情況升級暴雨預警信號,並通過隴南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平臺向有關縣區的各級幹部及市級單位聯絡員發布短時強降水監測站點周圍10公裡範圍內預警。

「預警信息發布及時準確,得益於平臺規範了省級指導、市級訂正、縣級發布的一體化業務,實現了預警信號產品推送到基層預報員桌面,解決預警信號發布效率低、提前時間短的問題。預警提前量實現6小時以上,第一時間將氣象信息提供至一線防汛部門。」蘭州中心氣象臺副臺長劉新偉說。

(原題為《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
    今年汛期,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警,充分應用氣象衛星、雷達和智能網格預報等現代化裝備和技術,進行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準確預報出今年雨帶位置階段性變化,以及入汛以來23次大範圍強降雨的落區、強度和時間,做到了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不失誤
  • 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_中國城市建設網_城市建設雜誌社...
    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   今年汛期,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警,充分應用氣象衛星、雷達和智能網格預報等現代化裝備和技術,進行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準確預報出今年雨帶位置階段性變化,以及入汛以來23次大範圍強降雨的落區、強度和時間,做到了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不失誤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年: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
    監測精密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西藏那曲市,1965年,陳金水和同事們在海拔4800米的安多,一鎬一鎬平整出一個標準氣象觀測場,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安多氣象站。「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氧氣吃不飽……」這句俗語是人們眼中的安多。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李家春介紹說,地表變形有一個尺度和研究範圍的問題,針對不同尺度的監測對象和精度要求,要採用不同的監測方法。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示意圖目前,在地災監測預警方面,自然資源部強調要綜合運用合成孔徑雷達測量、高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機載雷射雷達測量等多種新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全國地質災害預防水平。
  • 河北氣象監測預警服務已覆蓋全省6502公裡高速公路
    河北新聞網9月29日訊(田薇)從今天下午召開的氣象工作服務河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河北省氣象局圍繞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努力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解析度、針對性和時效性,目前,河北省已構建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和技術體系,0-72小時格點預報解析度達逐1小時、1公裡,72-240小時格點預報解析度達逐3小時、5公裡,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
  • 解析我國目前颱風監測預警新「利器」
    那麼,到底有哪些預報技術支撐著我們的預報成果?近年來,我國的颱風預報技術又有何新的突破和進展?讓我們走進中央氣象臺及廣東、海南、浙江省氣象臺,探究此中原委。  颱風監測預警的新「利器」  從7月18日至19日,今年第9號颱風「威馬遜」(超強颱風級)先後在海南文昌、廣東徐聞和廣西防城港三次登陸我國。
  • 暴雨預警準確率如何?媒體走近預報員
    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暴雨黃色及橙色預警,提醒大家加強防範。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 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暴雨黃色及橙色預警,提醒大家加強防範。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 夏季暴雨生存指南——如何解讀氣象預警信號?
    儘管氣象部門提前了大半天對7月21日北京的特大暴雨做出了預警,但除了發布渠道不盡如人意之外,從微博上的討論來看,預警信號本身也迷惑了不少朋友:21日早晨9點半發布藍色暴雨信號,下午2點發布黃色暴雨信號,下午2點20分發布黃色雷電信號,下午6點半發布橙色暴雨信號——有網友提出,藍色信號大家都沒怎麼關注,而在顏色上能夠提到警示作用的「黃色」出來的時候,早已經黑雲壓城、暴雨如注了
  • 浙江:趙洪祝充分肯定海葵監測預警服務
    趙洪祝在會上對「海葵」颱風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工作和多部門聯動合力傳播氣象預警信息給予高度肯定。  趙洪祝指出,氣象部門盡心竭力做好「海葵」颱風監測預報服務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特別是氣象部門充分利用氣象現代化建設和氣象科技創新成果,加強對「海葵」的早監測、早研判、早匯報,準確的監測預報信息為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防禦颱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 北鬥應用丨「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當颱風遇上北鬥
    在北鬥探空系統技術方面,自2008年以來,我國開展了多次探空比對試驗,積累了大量探空新技術儲備,並對系統持續改進完善。中國氣象局新型北鬥導航探空系統在今年7月「海燕觀測試驗計劃」中得到應用,效益顯著。而進一步優化的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更能提升我國新型衛星導航探空系統在定位和測風方面的技術性能。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視覺中國供圖8月14日,暴雨過後雲海中的成都。視覺中國供圖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長期以來,風雲衛星為颱風的監測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靜止氣象衛星重點在於颱風的實時定位定強,並監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造成的風雨影響。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
  • 國內首個港口作業氣象預警標準發布,助推甬舟一體化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唐聞宜 通訊員 林上軍)首個甬舟區域地方標準——《港口作業氣象預警等級及圖標》7月28日正式發布。該標準由舟山市市場監管局、舟山市氣象局與寧波市市場監管局、寧波市氣象局共同提出,是國內首個針對港口作業的專業氣象預警標準。
  • 6月8日廣州多區發布颱風藍色預警+暴雨橙色預警
    今天進入高考第二天,受颱風影響,未來24小時內廣州將有暴雨和8級左右陣風。  受艾雲尼影響,目前,除了從化、增城颱風白色,暴雨黃色,其餘各區颱風藍色,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生效中,按照相關規定,學生應當延遲上學,必須上班的小夥伴注意備多套衣物更換,以免著涼。
  • 「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 北鬥探空、水汽探測、海風海浪探測、預警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 簡菊芳 通訊員郭啟雲 塗滿紅報導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運行。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獲悉,氣象是最早應用北鬥系統的重要領域之一,已形成北鬥全面應用新局面。其中,我國北鬥探空系統(以下簡稱「北鬥探空」)技術達到國際主流技術水平,北鬥水汽探測已準業務化運行。
  • 颱風橙色預警信號
    如何獲得颱風預警信號? (1)撥打電話12121、96121或向當地氣象臺諮詢,或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際網路、手機簡訊等獲得預警信息。(2)察看颱風預警信號警示裝置,如警示牌、警示旗、警示燈等。(3)登陸氣象網站。 2. 出現颱風天氣百姓該怎麼辦?
  • 颱風「海神」最新動態氣象橙色預警 多地發布停課通知
    暴雨黃色預警吉林省氣象臺9月7日12時26分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據吉林省氣象臺最新消息山洪災害氣象橙色預警吉林省水利廳和吉林省氣象臺9月7日14時08分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橙色預警今年第10號颱風「海神」預計8日凌晨移入吉林省境內(熱帶風暴級,8級,18~20米/秒)受「海神」影響吉林省風雨今起逐漸增強冷空氣疊加「颱風雨」長春等地將創下下半年來氣溫新低氣象預警連發中央氣象臺9月7日10時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預計,「海神」將以每小時
  • 風雲2號F星在軌交付 颱風災害天預警提前10分鐘
    風雲2號F星在軌交付 颱風災害天預警提前10分鐘 2012年08月20日16:08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早準備 早預警——應對強颱風「納沙」的實踐與啟示
    早準備 早預警——應對強颱風「納沙」的實踐與啟示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04月11日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