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_中國城市建設網_城市建設雜誌社...

2021-01-13 中國城市建設網

  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

  今年汛期,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警,充分應用氣象衛星、雷達和智能網格預報等現代化裝備和技術,進行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準確預報出今年雨帶位置階段性變化,以及入汛以來23次大範圍強降雨的落區、強度和時間,做到了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不失誤、服務無疏漏,為各級黨委政府防汛救災和人民群眾避災避險提供有力支撐。

  「天」字號重器汛期服務顯身手

  多源的數據融合實現「天氣現象一張圖」,「數算一體」提升全鏈條效能,八大類觀測設備達到全覆蓋,氣象雲資源池精細化監控得以呈現……進入汛期以來,綜合氣象觀測產品系統「天衍」、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天衡」、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等國家級氣象業務系統和平臺,在汛期氣象服務中大顯身手,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識別等技術手段,「天衍」實現從「CT級」到「全息級」觀測,可以對冰雹、雷暴、大風、強降水等天氣過程進行實時精準監測和預警,並對能見度、雷電判識、颱風定位、雨滴譜等多類精細化特色產品進行改進。其中,冰雹產品命中率達95%、雷暴聚類產品成功率達90%。今年,藉助算法合作,「天衍」可充分滿足個性化定製需求,受到交通、建築、農業等領域企業的關注。

  「天擎」可將氣象行業數據與算法資源整合,使算法向數據靠攏,從而解決過去各業務系統反覆調用、存儲、傳輸帶來的冗餘問題,成為氣象部門適應大數據時代,推進氣象業務系統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山東、內蒙古、安徽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完成「天擎」1.0版本的建設工作,今年年底將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天擎」業務試運行。

  從天氣雷達到國家地面站等八大類觀測設備,從新疆喀什探空站到山東榮成探空站,從觀測設備的數據獲取到數據評估……這些都離不開「天衡」。該系統由數據獲取、質量控制、診斷勘誤、數據評估四個業務環節組成,可實現「一張地圖看好壞」,全方位、多維度同步監控各個設備數據質量情況。自今年5月起,每月一次的質量例會制度啟動,對標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推動建立八大類觀測質量首席為責任主體的改進機制。

  400餘種氣象資料的傳輸情況、30餘個業務系統的運行狀態、氣象雲資源池的精細化監控、網絡安全的全面態勢感知等,均能通過「天鏡」一體呈現。一旦出現問題,各類業務系統告警將以多種手段及時發布,助力應急決策指揮。在「天鏡」的幫助下,氣象信息業務形成統一運維體系,向著集約化、綜合化、流程化的階段邁進。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突破關鍵技術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入汛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重點湖泊水庫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

  2017年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出臺以來,我國氣象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成果豐碩。如今,我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影響力空前提升、業務體系基本建立、關鍵技術取得實質突破。

  在關鍵技術方面,我國攻克靜止軌道三軸穩定衛星平臺圖像導航配準等關鍵技術,衛星定位定標精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GRAPES模式衛星資料同化佔比從62%提高到73%,新型衛星資料數值模式同化能力取得顯著突破;在國際上首創數值模式與衛星觀測互動模式,顯著提高觀測效率;助力災害性天氣監測時效提高到5分鐘、颱風平均定位精度穩步提升,海冰、積雪、路表溫度等氣候產品精度達國際先進水平,衛星遙感核心氣象業務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實現氣象預警「早準快」

  今年6月18日,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開展首次飛機觀測,一架搭載了雲雷達和雲中水凝物探測儀的飛機從湖北宜昌三峽機場起飛,穿越梅雨鋒降水雲團進行空基觀測。與此同時,位於湖北鹹寧的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荊州江陵觀測基地通過對流層風廓線雷達、毫米波雲雷達、微波輻射計、GPS探空系統等地面觀測設備觀測,並配合飛機觀測和天氣演變,進行不定時觀測;中國風雲四號衛星等氣象衛星數據也被實時調用進行對比分析。

  從高空到雲中,從雷達到衛星,從雲團形狀到移動路徑……多種探測手段共同構建了立體觀測網絡,全方位開展梅雨鋒宏觀環境、雲微物理和降水觀測,為探尋研究梅雨鋒暴雨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7月16至7月19日,長江中下遊流域出現大範圍強降水,強降雨帶一路東移,橫掃重慶、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是一次典型的梅雨鋒暴雨過程,布設於湖北鹹寧、襄陽、秭歸、荊州,安徽合肥和壽縣、南京江寧等地的試驗觀測站點聯合對此次過程進行了「完美捕捉」。本次試驗首次將梅雨鋒暴雨觀測和研究範圍擴展至長江中、下遊流域等梅雨鋒主要影響區域,全面「記錄」梅雨鋒系統發生發展過程。

  「流域聯動、多方協同的試驗思路對探究梅雨鋒暴雨中尺度系統動力、熱力結構,以及暴雨雲團的水凝物結構和微物理特徵有著重要幫助。」試驗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所長崔春光研究員介紹,試驗通過對比梅雨鋒系統在長江中遊和下遊的結構特徵差異,分析研究了梅雨鋒系統自西向東移動中的變化規律。

  8月14日,甘肅省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的大屏幕開始滾動顯示氣象預警信息、降水實況分布圖、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圖等。隴南市氣象部門緊盯雷達監測資料和降水實況,根據實際情況升級暴雨預警信號,並通過隴南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平臺向有關縣區的各級幹部及市級單位聯絡員發布短時強降水監測站點周圍10公裡範圍內預警。

  「預警信息發布及時準確,得益於平臺規範了省級指導、市級訂正、縣級發布的一體化業務,實現了預警信號產品推送到基層預報員桌面,解決預警信號發布效率低、提前時間短的問題。預警提前量實現6小時以上,第一時間將氣象信息提供至一線防汛部門。」蘭州中心氣象臺副臺長劉新偉說。

  (本報記者 袁於飛)

相關焦點

  • 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
    據介紹,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識別等技術手段,「天衍」實現從「CT級」到「全息級」觀測,可以對冰雹、雷暴、大風、強降水等天氣過程進行實時精準監測和預警,並對能見度、雷電判識、颱風定位、雨滴譜等多類精細化特色產品進行改進。其中,冰雹產品命中率達95%、雷暴聚類產品成功率達90%。
  • 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技術顯身手,颱風暴雨預警有望「早準快」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突破關鍵技術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入汛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重點湖泊水庫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2017年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出臺以來,我國氣象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成果豐碩。
  • 論商丘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性;一場暴雨,全市民眾損失慘重
    河南省氣象臺2018年8月18日10時50分發布暴雨紅色預警:未來3小時內,商丘、周口、開封三地區和許昌、漯河兩地區東部及駐馬店地區北部部分地區降水量將達到50毫米以上,局地可達100毫米以上。想想這一個月颱風不停,送走安比,迎來雲雀,摩羯還沒走遠,這溫比亞就上線了,一夜之間豫東平原瞬間變成河南威尼斯,據說有車的都被泡了,要不就被淹沒了,吉普變成遊輪了,路橋變成瀑布了,一樓房屋進水了,高樓窗戶滲水了,插座竟變水龍頭了,一時間朋友圈炸了!
  • 第五章 提升城市功能,建設智慧城市
    推進武漢至西安等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網絡建設。建成武漢至孝感、黃石、黃岡、鹹寧等城市的城際鐵路網。  ——公路。推進四環線等高速快速路系統建設,優化站點布局,完善公路客、貨主樞紐交通銜接。加快國家、省級高速路武漢段建設和幹線公路升級改造,提高進出主城和過境快速通行能力。到2015年,公路網密度達到160公裡/百平方公裡以上,高速公路網密度達到8公裡/百平方公裡以上。
  • 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整體思路與政策建議
    海綿城市以建築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與綠地、湖泊水系等建設為載體,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實現對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功能。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融合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實現雨水的有序排放。海綿城市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 城市建設和管理
    住房制度改革新聞發布會後,包括新華社、人民網、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網、南方+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對此報導,刊發相關報導173篇(條),其中正面報導比例92.7%。全網關於「深圳房改政策」的信息發布中,通過微博發布相關報導評論8862篇,新聞APP客戶端發布報導評論1.24萬篇,網頁新聞(PC端)發布報導評論1.01萬篇。結合工程建設安全等常態化工作有針對性地宣傳安全防護知識。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原標題:   距離7·21特大暴雨過去已有四年,北京在此次的7·20強降水過程中有驚無險。
  • 告別暴雨「看海」 江西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新華社南昌12月1日電(記者姚子云)為破解城市內澇,告別暴雨出門「看海」的問題,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與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通知》,明確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增強城市防澇能力。
  • 為何又現「城市看海」?「海綿城市」成績如何?
    今年入汛以來,南方地區暴雨不斷。截至7月1日,中央氣象臺連發30天暴雨預警。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多地再現「城市看海」。城市內澇幾成頑疾,如何推進綜合防治,才能不再年年「看海」?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 城市「洪澇混合」近期,我國暴雨過程多、水量大,局地出現極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
  • 地面硬化阻隔水自然下滲 暴雨來臨城市不堪一擊
    遭水淹的城市更是東西南北都有,大到省會城市、小至地縣級市。  為何有這麼多城市一遇暴雨,就如此不堪一擊?據業內人士分析,城市化進程的速度與一些城市「裡子工程」的建設程度已不相匹配。」擺在他面前的現實壓力是:早在2007年末,蕪湖市核心區地面硬化率就達到90%以上,一年多後遭遇水淹。而據記者了解,這在不斷推進城市化建設的當下,已是常見數字。  在去年遭淹的濟南城區地圖上也可以看到,1999年濟南市的建成區面積約116平方公裡,2005年到了173平方公裡,至2010年達到300餘平方公裡,11年時間裡,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近3倍。
  • 助力智慧城市建設,雲&大數據平臺遍地開花 | 智慧城市周報
    福州市將建立市、縣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實現預警信息向鄉鎮延伸;共享部門、社會信息發布手段,建設重大災害預警信息綠色發布通道;建立健全城市重點部位、敏感人群對重大氣象災害的應急聯動機制;開展城市網格氣象預警服務,建立山洪、地災、森林火險監測預警服務體系。
  • 平安城市建設成為城市治安防控的組成部分 也是實現智慧城市的重要...
    打開APP 平安城市建設成為城市治安防控的組成部分 也是實現智慧城市的重要因素 發表於 2018-01-30 16:31:26
  • 溫州打造「不怕颱風的電網」 建設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沿著鐵塔銀線,溫州向「全域美」拓展、向「精建精美」提升,高標準建設美麗溫州、品質之城,精心打造甌江兩岸、中央綠軸等城市金名片,成功躋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7個中心區城市。溫州電力見證溫州發展的每一步。2019年9月,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撤鎮設市,21萬農民就地變市民,中國新型城鎮化改革邁出重要一步。全國首個「大部制、扁平化」模式的現代能源企業——龍港市供電公司隨之成立。
  • 海綿城市投資空間巨大 幾大建設要點分析探討
    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海綿城市」建設正日益受到重視。海綿城市對於系統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水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早在2015年、2016年,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兩批確定了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而自2016年以來,海綿城市試點開始啟動。
  • 程曉陶:海綿城市建設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
    我國「城市看海」是基礎設施欠帳太多的結果,海綿城市建設要打持久戰,當前的建設思路和指標體系有待調整。
  • 美麗中國先鋒榜(6)|江西萍鄉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海綿城市是全新的城市建設發展理念,傳承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深厚思想與文化底蘊,是中國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等問題提出的全新系統性解決方案,對於破解日益突出的人水矛盾、重構和諧的人水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說說海綿城市那些事兒 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技術的研發和適用性篩選是實現中德海綿建設的必要途徑。」弗勞恩霍夫建築研究機構的Gunnar Grün教授,就綠色建築技術對徑流水質的影響進行了論述。德國SBA公司中國區創意總監JuergenKunzemann先生詳細介紹了海綿城市的理念和技術應用於城市設計項目的途徑,包括透水鋪裝、人工溼地、屋頂綠化等,以滲透、收集、淨化降雨,緩解城市雨水管網的壓力。
  • 雨雪預警有多準多快?這份十三五氣象事業成績單告訴你
    一、氣象觀測站網建設:近4萬個鄉鎮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我國近4萬個鄉鎮已實現了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
  • 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國家試點建設成效巡禮——珠海 四大示範助浪漫...
    「一核一帶」交匯點的重要節點,肩負著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貢獻力量的新使命,早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必須依靠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指引,「海綿力量」無疑是主力!因此,珠海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初,就明確提出了打造「四大示範」(河網密集區的濱海及海島城市示範、大降雨量的填海建設區域示範、新老城結合及海綿智慧城市融合示範和流域打包治理模式四大集中示範)的高要求。自2016年4月開始,珠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規劃引領、分類施策、試點打樣、建章立制、統籌推進等方式,在51.96平方公裡的試點區域面積,全面拉開了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大幕。
  • 任南琪院士:海綿城市的地區分類建設範式
    任南琪,1959年3月生,工學博士,教授/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為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城市水質轉化規律與保障技術」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