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又現「城市看海」?「海綿城市」成績如何?

2021-01-10 瀟湘晨報

今年入汛以來,南方地區暴雨不斷。截至7月1日,中央氣象臺連發30天暴雨預警。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多地再現「城市看海」。

城市內澇幾成頑疾,如何推進綜合防治,才能不再年年「看海」?

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 城市「洪澇混合」

近期,我國暴雨過程多、水量大,局地出現極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學會城市水利專委會主任委員程曉陶說,今年一些城市呈現出「因洪致澇、因澇成洪、洪澇混合」的特點。

記者在多個城市看到,一些市區道路積水嚴重。6月以來,湖北省共出現5次區域性強降水過程,恩施、宜昌、荊門、黃岡、襄陽等地反覆遭受暴雨襲擊,發生嚴重暴雨洪澇、城市漬澇等災害。

6月以來,重慶先後經歷多輪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多條穿越城市的河流出現超警戒、超保證水位。加上重慶獨特的立體城市形態,一些沿江低洼路段的積水無法排入江中,漬澇嚴重。

在廣西桂林陽朔縣,前段時間的連續大暴雨達30小時之久,造成縣城大面積內澇,其中城市主幹道甲秀橋因是高點,成為水中「孤島」,停滿車輛。

記者注意到,城市內澇呈現出一些特點。

——城市老城區內澇相對嚴重。受6月29日暴雨影響,湖北武漢武昌區中南一路一老舊小區內嚴重內澇,水及腰深,小區多名老人被困。

——新建城區內澇頻繁。桂林市雁山區是近10年發展起來的大學園區,多所高校在這裡建設了新校區,但幾乎每年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內澇。

——縣鄉內澇呈上升趨勢。近兩年來,縣城內澇呈現上升趨勢,如桂林陽朔、永福、平樂,柳州柳城、融水等,均連續出現高於規劃預期防洪排澇標準的內澇災害。

排澇系統先天不足 城市內澇「痼疾難除」

多位專家表示,造成內澇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在於排澇系統先天不足。

很多老城區基礎設施欠帳多。有專家介紹,很多地方的排水標準低,部分城市達到「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標準,而一些發達國家排水標準是「十至十五年一遇」。

柳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覃融表示,一些發達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中地上和地下比重幾乎達到1:1,而在我國一些地方,長期以來樂於搞看得見的「地面形象」,忽視投入大、見效慢的「隱蔽工程」,地下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滿足城市防洪抗澇需求。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重地面輕地下」的建設思維也延續到新城規劃中。一些從事縣鄉基層建設的專家表示,近年來,三四五線城市開發進度加快,但對於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依然重視不夠,導致新城內澇呈上升趨勢。

據合肥市排水管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城鄉接合部地區是防澇短板,這些地區的鄉鎮新納入城區,但排水管網並未及時優化提升,有的鄉鎮甚至沒有規劃完整的地下管網,一旦遭遇強降雨天氣,容易發生內澇。

有專家介紹,大規模城市擴張往往也會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局部水系紊亂、河道與排水管網淤塞,人為導致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下降。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試點「海綿城市」局部內澇現象相對減少,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看海」問題。

重慶已完成試點42.1平方公裡「海綿城市」建設,在試點區縣,內澇現象相對較少。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已開展5年,城區部分小區未受暴雨影響。

據業內人士介紹,「海綿城市」一般都增加了透水地面,增強自然土壤吸納雨水的能力;適度提高地下管線標準,增強地下排水系統抗災能力;實現泵閥全自動化,運用智能管網提高系統運轉效率,對於減少區域性的城市內澇確實有效。

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俞孔堅說,過去的「海綿城市」試點範圍是城市局部而非整個城市,建設效果顯著,但要徹底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還需從源頭開始,在更大範圍內與國土生態治理、水利工程生態化、田園海綿化等系統治理結合在一起,用基於自然的理念,系統解決城市洪澇問題。

程曉陶表示,「海綿城市」要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有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一些發達國家用三四十年才走完這一歷程,我們需要更多基礎研究、監測分析,不能想著靠短期高投入一蹴而就。」

多地加強監控防範內澇風險 多舉措增強城市排水能力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表示,進入七八月份以後,雨區往北移動,北方也進入主汛期。按照預測預報,南方要防禦颱風造成的暴雨洪水災害,北部地區也可能會發生洪水。

記者了解到,多地已針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採取防範。如武漢提前展開水域應急救援訓練,針對性開展培訓。成都市正通過開展排水設施汛前維護檢查、城市道路內澇風險點位整治、重點區域綜合整治、下穿隧道排水能力提升改造等工作提升城市排澇能力。

有專家表示,面對城市內澇災害,首先需要加強實時監控,及時提供災害預警。如武漢從2016年開始發布中心城區降雨漬水風險圖和主要易漬水點分布圖,對中心城區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雨情、水情研判,並第一時間發布漬水路況信息,以便市民進行防範。

多位專家認為,除短期預警防範外,更要從推動規劃完善、理順體制機制入手,統籌推進綜合防治。「在新城建設中,尤其需要完善法律法規與城市規劃,推動城市內澇問題的解決。」程曉陶說。

中國政法大學應急管理法律與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鴻潮表示,很多城市的內澇問題都與土地規劃比例不協調有關,「城市要減少內澇災害,就要加強區域內的水滲透能力,例如增加公園面積、減少工商業經濟用地等。」

還有一些地區提出深層隧道排水工程的解決方案。成都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何劍告訴記者,現有對城市排水管網的解決方法都受城市地上、淺層地下空間高密度開發所限,而深層隧道排水工程可作為現有淺層地下空間排水管網的補充和兜底。

「摸清家底,補充完整基礎資料數據,是我們診斷城市『內澇病』的重要依據。」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建民說,這樣不僅能有效優化地下管網規劃設計,還能讓應急排澇手段有的放矢,提升極端天氣下城市設施的應對能力。

【來源:中國吉林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海綿城市能解決「城市看海」嗎?
    ◆ 長期以來水利進不了城,如果依然對流域統籌治理認識不足,就城市論城市,難以解決洪澇組合疊加等複雜問題◆ 五年來,試點城市和地區加大投入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從今年汛期防澇大考成績看,部分城市沒有達到預期;2030年城市建成區,80%要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海綿城市要「一片地對一片天」,就地消化對應的天上降水,將城市融入生態流域生命共同體。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原標題:   距離7·21特大暴雨過去已有四年,北京在此次的7·20強降水過程中有驚無險。
  • 告別暴雨「看海」 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
    李韻涵 攝中新網江西萍鄉1月10日電 題:告別「暴雨看海」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記者 李韻涵暴雨「看海」、水體黑臭、水質惡化……一系列「城市病」在中國部分城市頻發。江西萍鄉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為治好「城市病」,構建人水和諧的環境,獻上了一份「海綿良方」。
  • 告別暴雨「看海」 江西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新華社南昌12月1日電(記者姚子云)為破解城市內澇,告別暴雨出門「看海」的問題,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與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通知》,明確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增強城市防澇能力。
  • 「城市看海」多地重現 「海綿城市熱」存三重誤區
    「海綿城市熱」的三重誤區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麼是「海綿城市」、怎麼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珏玢入夏以來,我國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現。
  • 城市裡的「海綿」,是如何吸水的
    暴雨讓整個城市亂了套。當天,嘉興市區多處可以「看海」、「划船」,上班族堵在路上動彈不得。  但神奇的是,嘉興有4個老小區卻絲毫未受影響,連路面積水都沒有。  這得益於嘉興「海綿城市」建設,這4個剛改造完的小區,用這場暴雨進行了檢驗。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前往其中兩個小區,探訪其中的奧秘。
  • 如何建造一座會吸水的海綿城市?-虎嗅網
    ▲近年來,我國「城市看海近年來,我國「城市看海」「城市內澇」等問題屢見不鮮。依照自然規律,大部分降雨將會滲入地下以作為城市的地下水資源供市民生活運作。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眾多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了城市對雨水資源的利用。自然因素一方面是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引發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例如極端暴雨天氣增多且降雨量大對城市排水系統帶來挑戰。
  • 西安打造的海綿城市,除了吸水還會啥?
    今年7月4日上午,西安市暨小寨區域海綿城市建設開工動員大會召開,總投資約200億元的62個海綿城市項目集中開工。小寨區域是西安城南部的中心區域,曾是西安「看海」之地。2016年7月24日晚,一場暴雨導致西安城區多處積水嚴重,小寨十字因積水道路堵塞,雨水倒灌地鐵小寨站,車站臨時關閉。
  • 寓教於樂 海綿城市科普小站走進社區
    本次活動走進居民小區,通過海綿城市理念科普宣傳,讓小區居民了解海綿城市及其建設的必要性,感受到海綿城市帶來的生態效益、品質提升、民生改善等,並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傳播者」,共建綠色生態城市。
  • 程曉陶:海綿城市建設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
    我國「城市看海」是基礎設施欠帳太多的結果,海綿城市建設要打持久戰,當前的建設思路和指標體系有待調整。
  • 城市內澇「彈」起「海綿」 日常功夫誰來監管?
    近期,特大降雨覆蓋我國南北多地,城區「看海」現象多發。承擔著增強城市防澇能力重任的海綿城市建設,備受社會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近半數城市近期曾出現內澇。業內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內澇問題的有效途徑,但這是系統工程,建成面積不達到一定規模,防治內澇不會馬上見效。如何讓城市的水也有「彈性」?
  • 金臺房評:不要用錯誤的期望毀了海綿城市
    「關於武漢下15個東湖能否扛得住,這是海綿城市對地表徑流總量的控制問題。海綿城市可能更適合廣大缺水的北方城市,因為水資源不夠用,首要的是『用』;而南方城市水資源普遍富餘,首要的是『排』。南方城市地表徑流量很大,地下水層含水率如何、可蓄水率如何,要因地制宜的分析,不能簡單的通過海綿申報體系上60%~90%的簡單五檔來設定當地的指標。
  • 說說海綿城市那些事兒 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上海市政總院的鄒偉國院長則針對上海的實際情況,著重介紹了上海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和使用技術,為上海乃至中國南方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提供參考。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 大雨拷問 海綿城市為何難成吸水海綿?
    累積水量已經超過天然「海綿」排水極限  為何水難以排出,首先是連續的暴雨已經超過了城市的天然河湖體系所形成海綿系統的排水極限。  據當地媒體報導,本輪強降雨,武漢的光谷和南湖片區是漬水最為嚴重的地區,而這兩個片區都集中在武漢市內長江南岸的武昌地區。
  • 治城市內澇須綜合施策
    何江華攝  今年入夏以來,多地遭遇暴雨,不少城市出現「看海」現象,內澇問題再次凸顯。即便是建設水平較高的大城市,有些地方也難逃內澇之苦。  城市內澇的癥結到底在哪裡?如何加大力度破解?公眾該怎樣有效防禦?本報記者最近對此進行了調研。  城市規劃建設滯後、強降雨頻發等因素導致內澇  近年「城市看海」現象時常發生。
  • 鎮江海綿城市設計規範_2020年鎮江海綿城市設計規範資料下載_築龍...
    「忽如一夜春風來,神州到處吹海綿"。隨著今年4月份國務院三部委推出的16個試點塵埃落定,海綿城市的話題充斥著各大媒體,各種海綿城市培訓班也紛至沓來。 在這些聲浪當中,園林的專家學者很少發聲。試點城市的各種舉措的報導也是水務部門的居多。園林部門,管轄著城市大部分覆蓋面積的行業好像被邊緣化了。  那麼,海綿城市是水務部門的事情還是一個綜合性的城市系統工程?園林部門在此是應該唱主角還是被邊緣化?
  • 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整體思路與政策建議
    根據競爭性評審,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鹹新區等城市入選第一批試點城市,福州、珠海、寧波、大連、玉溪、深圳、上海、慶陽、西寧、固原、三亞、青島、天津、北京等城市入選第二批試點城市。目前,30個試點城市正有序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那麼什麼是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又如何呢?
  • 「海綿城市」除了治內澇 還有啥作用?附北方四城案例剖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建海綿城市!」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俊奇這樣說。「什麼樣的城市適合建設海綿城市?」李俊奇教授認為這一問題從本質而言是偽命題,作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他指出沒有不適合建設海綿城市的城市,只有針對城市不同需求和特點,因地制宜,各有側重。
  • 海綿城市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名單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淨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並考慮其複雜性和長期性。
  •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成效初顯
    據謝映霞介紹,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試點建設,在區域性片區探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經驗、機制和建設模式。「為此,在選擇試點城市時,既考慮了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考慮了南北方的氣候不同,涵蓋了大、中、小不同規模的城市。」現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成效如何成為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