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看海」多地重現 「海綿城市熱」存三重誤區

2021-01-11 三秦網

核心提示: 出現城市內澇,地面硬化是重要原因。最近二三十年內,城市中心區地表徑流係數普遍由0.3增長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難以下滲。建設既防澇、又抗旱的「海綿城市」成為最受關注的解決之道。

 「海綿城市熱」的三重誤區

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麼是「海綿城市」、怎麼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珏玢

入夏以來,我國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現。來自防汛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已有154個城市因暴雨發生內澇。

知名水文學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氣象學院教授林炳章指出,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目前面臨「一下雨就澇、沒有雨就旱」的尷尬局面。

出現城市內澇,地面硬化是重要原因。最近二三十年內,城市中心區地表徑流係數普遍由0.3增長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難以下滲。建設既防澇、又抗旱的「海綿城市」成為最受關注的解決之道。

今年4月,財政部網站正式公示,鎮江、南寧等16個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根據此前下發的文件,試點城市應將城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淨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此後,住建部門也出臺專項文件,對「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和指標進行規範。

但對各地建設中的「海綿城市」能否達到除澇抗旱的預期效果,水文專家及水利人士不太樂觀。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目前多地進行的「海綿城市」建設和改造存在誤區,有專家甚至預言,「按現在的模式建下去,五年以後,淹的城市還是淹,澇的地方還是澇!」

記者調研發現,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三重誤區。

各管一攤,寧取「洋經」也不合作

「什麼是『海綿城市』?它是一個新工程、一套新系統,還是對現有防洪排澇設施的整合?」林炳章說,「海綿城市」要取得成效,建設之前就必須解決「是什麼」和「怎麼建」的問題。

但從目前的情形看,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麼是「海綿城市」、怎麼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一說認識都「高度重視」,一談實施都不知怎麼落實,哪怕是一線的建設者,都普遍對「海綿城市」缺乏嚴謹科學的認知。一些規劃人員認為,「海綿體」是給城區加幾條給排水管道,另一些人認為多搞些草坪、添幾個綠化帶就行。

「以前批評城市建設是重地上、輕地下,不講『良心』,現在真金白銀準備投入了,怕就怕錢花不到點子上」。多位水務研究人員在採訪中說,「海綿城市」建設最怕布局和建設思路出錯,但現在「九龍治水」的管理體制下,每個部門都從自己的專業和利益出發,很容易導致規劃和頂層設計出現方向性錯誤。

一位從事水文工作20多年的院校專家向記者反映,不交流、不合作、各扯一攤自己單幹,是一些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通病。一些城市熱火朝天準備建設城市海綿體,但氣象資料悶在手裡不拿出來共享,水利部門插不進手乾脆作壁上觀,住建部門把著城市建設口,請的依舊是建築、規劃界人員來解決城市防洪體系問題,最後發現自己做不了,就到處「取洋經」,「參考」美國、日本、歐洲等地的「先進經驗」。

基礎性研究匱乏,

  建設如「空中蓋樓」

受訪專家指出,「海綿城市」要建得科學,基礎性研究和觀測必須先行。就像國家投資基礎設施要摸清楚各個地區的人口規模,城市要解決逢雨必澇的問題,也要研究清楚究竟為什麼淹水:是降水量超過管網標準、是城市布局失當,還是鄰近的江河不能滿足排水需要。

但從目前情況看,別說這些先導研究,就連獲得這些研究需要的數據都困難重重。林炳章說,降水量是研究排水的最基本數據,但一個地區在一段時間內總共降下多少水體、城市需要消化多少水體,這些基本數據,相關部門都說不清楚。

曾在美國聯邦政府工作20年的林炳章告訴記者,自己在美工作期間曾仔細比對美國近100年來的降雨趨勢變化,後來回國也想做相關研究,卻發現這樣的事根本做不起來。「在美國向政府獲取數據是很容易的,我想要什麼資料就向對口部門發一封電郵,大約一周以後需要的數據就會得到回覆。但是回國以後,保密需要、單位紀律……什麼理由都來了,僅拿到研究資料這一項,就難如登天。」林炳章說。

基礎數據拿不到,有時也不是觀測部門不願給,而是過去觀測工作沒人做,積累下來的欠帳太多。南京市城區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科長孫紅環介紹,前期數據和觀測的缺乏,對現在的建設研究構成很大障礙。90年代以前,南京市降水觀測點很長時間只有1處,近二十年才有所增加,過往的基礎數據極其缺乏,即使防汛人員早就提出想依據水利大數據進行建設改造,也無從下手。

一面鋪管網,

  一面無節制縮小自然水面

基礎觀測研究還未及時跟上之時,不少研究人員擔憂,以往抓項目、抓工程不抓科學實用的做法會在後續建設中沿用。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院規劃分院副總經理楊紅衛說,研究不充分、工程太倉促、建設一陣風,大幹快上整出來的成果往往幾年以後就要推翻重來。按常理說,「海綿城市」這類先進的建設理念在新開發區域最有條件落實,但實際上,很多地方連必要的先導研究、規劃都還沒做就要拍腦袋建設,沒想清楚怎麼建就先確定完工時間,等到建成以後,才發現這裡不合理、那裡用不上。

受訪專家指出,經濟下行壓力下,地方「海綿城市」建設特別要防止奔著GDP效益而盲目開工、不講科學的做法。完成生態改造,除了大張旗鼓地「建」,更要講求生態平衡、尊重自然地「不建」。目前,一些城市防汛完全把「寶」押在鋪設管網、建設泵站上,而對自然水系水網能填的填、能賣的賣,有些主城區水域面積率急劇下降到1%左右,仍然在填河造地、向水面要效益,一邊擴張排水管網,一邊在利益驅動下毫無節制地縮小自然水面,就好像拆東牆補西牆,撿了苞米丟掉穀子。

城市建設非一日之功。水利專家認為,科學合理地布局建設「海綿城市」,目前最緊要的工作是完善頂層設計和確定防洪標準。「所謂頂層設計,就是規劃。首先,要把一個地區各個時段內究竟有多少降水算清楚,其次,要根據水量大小和城市規模確定城市防洪標準和排水管道建設標準。有了科學的設計和規劃,才能有科學的建設。」林炳章說。□

相關焦點

  • 為何又現「城市看海」?「海綿城市」成績如何?
    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多地再現「城市看海」。城市內澇幾成頑疾,如何推進綜合防治,才能不再年年「看海」?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 城市「洪澇混合」近期,我國暴雨過程多、水量大,局地出現極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
  • 海綿城市能解決「城市看海」嗎?
    在流域上,處理好城市水系統與流域水循環的關係,重視「擬自然設計」「十四五」期間 海綿城市如何建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 王浩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亞飛入汛以來,我國長江、淮河等流域發生超警戒汛情。受降雨範圍廣、局部雨量大影響,廣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多個城市又出現「城市看海」。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而在日前的長江洪水中,武漢作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還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禮」,一遇暴雨城市就「看海」的景象仍有上演。城市與水該如何和平共處?中國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該如何解開?相關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源頭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綿城市。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水務發展規劃發布,通州也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著力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 告別暴雨「看海」 江西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新華社南昌12月1日電(記者姚子云)為破解城市內澇,告別暴雨出門「看海」的問題,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與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通知》,明確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增強城市防澇能力。
  • 告別暴雨「看海」 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
    李韻涵 攝中新網江西萍鄉1月10日電 題:告別「暴雨看海」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記者 李韻涵暴雨「看海」、水體黑臭、水質惡化……一系列「城市病」在中國部分城市頻發。江西萍鄉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為治好「城市病」,構建人水和諧的環境,獻上了一份「海綿良方」。
  • 西安打造的海綿城市,除了吸水還會啥?
    今年7月4日上午,西安市暨小寨區域海綿城市建設開工動員大會召開,總投資約200億元的62個海綿城市項目集中開工。小寨區域是西安城南部的中心區域,曾是西安「看海」之地。2016年7月24日晚,一場暴雨導致西安城區多處積水嚴重,小寨十字因積水道路堵塞,雨水倒灌地鐵小寨站,車站臨時關閉。
  • 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整體思路與政策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強調保護自然、師法自然、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解城市小氣候、減少熱島效應;儘可能保留城市生態空間,恢復生態多樣性,營造優美的景觀環境。海綿城市體現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新思路,是我國「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大政方針的重要內容。
  • 如何建造一座會吸水的海綿城市?-虎嗅網
    受其影響,我國10多個省份迎來極端天氣並引發洪澇災害,嚴重的地方如浙江溫嶺、山東昌樂等地,累計降水量超過400毫米,19個地區最大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近年來,我國「城市看海」「城市內澇」等問題屢見不鮮。依照自然規律,大部分降雨將會滲入地下以作為城市的地下水資源供市民生活運作。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眾多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了城市對雨水資源的利用。
  • 城市裡的「海綿」,是如何吸水的
    暴雨讓整個城市亂了套。當天,嘉興市區多處可以「看海」、「划船」,上班族堵在路上動彈不得。  但神奇的是,嘉興有4個老小區卻絲毫未受影響,連路面積水都沒有。  這得益於嘉興「海綿城市」建設,這4個剛改造完的小區,用這場暴雨進行了檢驗。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前往其中兩個小區,探訪其中的奧秘。
  • 說說海綿城市那些事兒 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江西正在制定「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江西省正在制定「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擬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 金臺房評:不要用錯誤的期望毀了海綿城市
    濟邦諮詢餘凱鋒:海綿城市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丹藥 輿論針對武漢洪澇災害議論較多的是海綿城市,大多數人質疑海綿城市花了那麼多錢為什麼在洪澇災害面前如此「不堪一擊」。這個誤解是基於對海綿城市的了解膚淺。此外,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的核心是按效付費,按效付費是兩批試點城市申報時的特別要求,國家在推海綿城市建設時,也希望各地在機制上有所創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把錢用在刀刃上。 「三,當前海綿城市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2013年以來,海綿城市的熱度一直不減,但問題也層出不窮。不少地方將一些項目拼湊起來冠名為『海綿城市』,對於地方政府,需要獲得中央補助,對於社會資本,資本市場需要概念。
  • 寓教於樂 海綿城市科普小站走進社區
    本次活動走進居民小區,通過海綿城市理念科普宣傳,讓小區居民了解海綿城市及其建設的必要性,感受到海綿城市帶來的生態效益、品質提升、民生改善等,並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傳播者」,共建綠色生態城市。
  • 城市內澇「彈」起「海綿」 日常功夫誰來監管?
    近期,特大降雨覆蓋我國南北多地,城區「看海」現象多發。承擔著增強城市防澇能力重任的海綿城市建設,備受社會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近半數城市近期曾出現內澇。業內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內澇問題的有效途徑,但這是系統工程,建成面積不達到一定規模,防治內澇不會馬上見效。如何讓城市的水也有「彈性」?
  • 溫嶺東部新區:建設「海綿」城市 共享地綠水清
    傳統市政道路的下水道,在設計上以快速排水為目的,雨水直接進入市政管網,一旦短時降水過於集中雨量過大,雨水無法及時排洩,造成路面積水,而且極易導致河道水位迅速上漲,造成城市內澇。  「我們引進『低影響開發』理念,對全區主幹道路實施生態化排水設計,使道路中間和兩側綠地獲得滲水、滯水、淨水三重功能。」東部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永進介紹。
  • 程曉陶:海綿城市建設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
    我國「城市看海」是基礎設施欠帳太多的結果,海綿城市建設要打持久戰,當前的建設思路和指標體系有待調整。
  •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應用技術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綠道」作為城市道路空間中人文關懷的核心載體,如雨後春筍般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孕育而生。同樣做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海綿城市」也在各個試點城市中積極開展。
  •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51345-2018
    1總則1.0.1海綿城市是在城市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綠色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推進城市基礎建設的系統性,有利於將城市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規範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評價,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於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評價。
  • 海綿城市究竟怎麼建? 地面吸水存地下 淨化後澆灌綠地
    本報記者周愛民攝&nbsp&nbsp&nbsp&nbsp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綿城市正逐漸從理念轉變為現實。在我市,江北新區、南部新城以及江寧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等地都提出全面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推進海綿型建築、海綿型道路、海綿型公園等項目建設。
  • 「海綿城市」除了治內澇 還有啥作用?附北方四城案例剖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建海綿城市!」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俊奇這樣說。「什麼樣的城市適合建設海綿城市?」李俊奇教授認為這一問題從本質而言是偽命題,作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他指出沒有不適合建設海綿城市的城市,只有針對城市不同需求和特點,因地制宜,各有側重。
  • 海綿城市是什麼意思 臨沂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是什麼
    臨沂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了時間表。近日,我市下發《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我市將制定相關規劃,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