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出現城市內澇,地面硬化是重要原因。最近二三十年內,城市中心區地表徑流係數普遍由0.3增長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難以下滲。建設既防澇、又抗旱的「海綿城市」成為最受關注的解決之道。
「海綿城市熱」的三重誤區
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麼是「海綿城市」、怎麼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珏玢
入夏以來,我國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現。來自防汛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已有154個城市因暴雨發生內澇。
知名水文學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氣象學院教授林炳章指出,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目前面臨「一下雨就澇、沒有雨就旱」的尷尬局面。
出現城市內澇,地面硬化是重要原因。最近二三十年內,城市中心區地表徑流係數普遍由0.3增長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難以下滲。建設既防澇、又抗旱的「海綿城市」成為最受關注的解決之道。
今年4月,財政部網站正式公示,鎮江、南寧等16個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根據此前下發的文件,試點城市應將城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淨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此後,住建部門也出臺專項文件,對「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和指標進行規範。
但對各地建設中的「海綿城市」能否達到除澇抗旱的預期效果,水文專家及水利人士不太樂觀。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目前多地進行的「海綿城市」建設和改造存在誤區,有專家甚至預言,「按現在的模式建下去,五年以後,淹的城市還是淹,澇的地方還是澇!」
記者調研發現,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三重誤區。
各管一攤,寧取「洋經」也不合作
「什麼是『海綿城市』?它是一個新工程、一套新系統,還是對現有防洪排澇設施的整合?」林炳章說,「海綿城市」要取得成效,建設之前就必須解決「是什麼」和「怎麼建」的問題。
但從目前的情形看,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麼是「海綿城市」、怎麼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一說認識都「高度重視」,一談實施都不知怎麼落實,哪怕是一線的建設者,都普遍對「海綿城市」缺乏嚴謹科學的認知。一些規劃人員認為,「海綿體」是給城區加幾條給排水管道,另一些人認為多搞些草坪、添幾個綠化帶就行。
「以前批評城市建設是重地上、輕地下,不講『良心』,現在真金白銀準備投入了,怕就怕錢花不到點子上」。多位水務研究人員在採訪中說,「海綿城市」建設最怕布局和建設思路出錯,但現在「九龍治水」的管理體制下,每個部門都從自己的專業和利益出發,很容易導致規劃和頂層設計出現方向性錯誤。
一位從事水文工作20多年的院校專家向記者反映,不交流、不合作、各扯一攤自己單幹,是一些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通病。一些城市熱火朝天準備建設城市海綿體,但氣象資料悶在手裡不拿出來共享,水利部門插不進手乾脆作壁上觀,住建部門把著城市建設口,請的依舊是建築、規劃界人員來解決城市防洪體系問題,最後發現自己做不了,就到處「取洋經」,「參考」美國、日本、歐洲等地的「先進經驗」。
基礎性研究匱乏,
建設如「空中蓋樓」
受訪專家指出,「海綿城市」要建得科學,基礎性研究和觀測必須先行。就像國家投資基礎設施要摸清楚各個地區的人口規模,城市要解決逢雨必澇的問題,也要研究清楚究竟為什麼淹水:是降水量超過管網標準、是城市布局失當,還是鄰近的江河不能滿足排水需要。
但從目前情況看,別說這些先導研究,就連獲得這些研究需要的數據都困難重重。林炳章說,降水量是研究排水的最基本數據,但一個地區在一段時間內總共降下多少水體、城市需要消化多少水體,這些基本數據,相關部門都說不清楚。
曾在美國聯邦政府工作20年的林炳章告訴記者,自己在美工作期間曾仔細比對美國近100年來的降雨趨勢變化,後來回國也想做相關研究,卻發現這樣的事根本做不起來。「在美國向政府獲取數據是很容易的,我想要什麼資料就向對口部門發一封電郵,大約一周以後需要的數據就會得到回覆。但是回國以後,保密需要、單位紀律……什麼理由都來了,僅拿到研究資料這一項,就難如登天。」林炳章說。
基礎數據拿不到,有時也不是觀測部門不願給,而是過去觀測工作沒人做,積累下來的欠帳太多。南京市城區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科長孫紅環介紹,前期數據和觀測的缺乏,對現在的建設研究構成很大障礙。90年代以前,南京市降水觀測點很長時間只有1處,近二十年才有所增加,過往的基礎數據極其缺乏,即使防汛人員早就提出想依據水利大數據進行建設改造,也無從下手。
一面鋪管網,
一面無節制縮小自然水面
基礎觀測研究還未及時跟上之時,不少研究人員擔憂,以往抓項目、抓工程不抓科學實用的做法會在後續建設中沿用。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院規劃分院副總經理楊紅衛說,研究不充分、工程太倉促、建設一陣風,大幹快上整出來的成果往往幾年以後就要推翻重來。按常理說,「海綿城市」這類先進的建設理念在新開發區域最有條件落實,但實際上,很多地方連必要的先導研究、規劃都還沒做就要拍腦袋建設,沒想清楚怎麼建就先確定完工時間,等到建成以後,才發現這裡不合理、那裡用不上。
受訪專家指出,經濟下行壓力下,地方「海綿城市」建設特別要防止奔著GDP效益而盲目開工、不講科學的做法。完成生態改造,除了大張旗鼓地「建」,更要講求生態平衡、尊重自然地「不建」。目前,一些城市防汛完全把「寶」押在鋪設管網、建設泵站上,而對自然水系水網能填的填、能賣的賣,有些主城區水域面積率急劇下降到1%左右,仍然在填河造地、向水面要效益,一邊擴張排水管網,一邊在利益驅動下毫無節制地縮小自然水面,就好像拆東牆補西牆,撿了苞米丟掉穀子。
城市建設非一日之功。水利專家認為,科學合理地布局建設「海綿城市」,目前最緊要的工作是完善頂層設計和確定防洪標準。「所謂頂層設計,就是規劃。首先,要把一個地區各個時段內究竟有多少降水算清楚,其次,要根據水量大小和城市規模確定城市防洪標準和排水管道建設標準。有了科學的設計和規劃,才能有科學的建設。」林炳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