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鶴翔鷗臨碧水,騰龍起鳳聚祥雲」,這句子所描繪的和諧美景,是對溫嶺東部新區(中區)未來發展的展望。8月中旬,記者來到了這座朝氣蓬勃的濱海新城。
從港灣大道進入東部新區,老遠便可看到矗立在東海塘風電場上的20颱風力發電機,在海風中舞動著巨大的風輪。這些高逾百米的「綠色巨人」,向八方來客亮出了這方熱土的第一張「生態名片」。
五年前,36.9平方公裡的東部新區被溫嶺市委、市政府定位為「城市副中心,濱海生態城」。五年來,東部新區啟動全新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做實環境保護文章,探索實現「生態保護、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三者共生共贏的新路徑。
「海綿城市」則是東部新區的第二張「生態名片」。
目前,溫嶺東部新區應用各類生態化工程措施,並通過創立產業準入評估體系,已初步形成了「生態排水、雨水池塘、生態溼地、清潔產業」四大防護體系,確立了雨水「自我滲透、自我過濾、自我積存」的「海綿城市」生態本底,構建了一套國內少有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
「海綿」道路:巧妙防控城市內澇
生態化排水的市政道路,是溫嶺東部新區的第一塊「海綿」。
溫嶺東部新區的許多道路跟別的地方不一樣,路面上看不到窨井蓋,綠化隔離帶被設計成「下凹式」的綠地和植草溝,所有雨水都進入低於路面的植草溝。
傳統市政道路的下水道,在設計上以快速排水為目的,雨水直接進入市政管網,一旦短時降水過於集中雨量過大,雨水無法及時排洩,造成路面積水,而且極易導致河道水位迅速上漲,造成城市內澇。
「我們引進『低影響開發』理念,對全區主幹道路實施生態化排水設計,使道路中間和兩側綠地獲得滲水、滯水、淨水三重功能。」東部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永進介紹。
據了解,目前北區的金塘北路、千禧路兩條主幹道已按照這樣的設計理念率先完成施工,形成八公裡的生態化排水系統,其餘七條道路正在施工,還有五條道路正在設計改造。
「以金塘北路為例,把機非綠化隔離帶設計成『下凹式』綠地,是為了強化城市的自然滲透能力,讓雨水進入河道前先滲透、過濾,補充地下水,減少暴雨徑流量、延緩地表徑流洪峰生成時間,因此具有自然積存的滯水功能。」管委會主任駱立方說,綠地和植草溝內多餘的雨水,經綠地過濾後才流入河道。
「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溝具有淨化路面汙染物的強大功能。植草溝可滯留雨水徑流中93%以上的懸浮顆粒汙染物,同時減少有機汙染物,去除Pb、Zn、Cu、Al等部分金屬離子和油類物質,減少城市面源汙染。
在東部新區已建的160萬平方米綠地中,有35萬平方米道路景觀綠帶。在廠區圍牆外,看不到成片的人行道硬質鋪裝。「我們不像其它地方一樣,把六米寬的人行道全部硬化,而是只做兩米寬的硬化路面,兩側都做成連續的綠帶。因為相同面積的綠地和硬地,其自身的吸水能力相差七倍,減少硬質增加綠地是最直接削減城市雨洪和面源汙染的好辦法,而造價又低於傳統做法。」東部新區的工作人員介紹。
據了解,今年9號颱風「燦鴻」和13號颱風「蘇迪羅」期間,溫嶺東部新區所有道路均看不到路面積水,經自我過濾後的雨水進入河道,非常潔淨。
「海綿」廠區:充分利用雨水資源
「雨水花園」,是東部新區的第二塊「海綿」。
位於北區的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廠區,有一汪清澈的人工湖,湖中有噴泉,遊魚在鵝卵石、水草間嬉戲,儼然一個小型的生態公園。
「這是『雨水花園』。」公司董事長徐忠方說,「我們借鑑先進國家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成功經驗後,結合本地實際作了改進,使企業廠區變成了兼具吸水、淨水、蓄水三重功能的『綠色大海綿』。」
2013年6月,溫嶺東部新區率先在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和浙江聯合齒輪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試點以「雨水花園」為標誌的雨水生態化利用系統。
「這池塘中的水,都是雨水經綠地過濾後自然積存下來的。」徐忠方介紹說,地上的雨水經綠化帶到集水井,經過沉澱、自流、過濾後,匯入雨水池塘。屋頂上的雨水也通過管道收集起來,經過濾後儲存在廠房北側500立方米的貯水池中,蓄滿後經管道流到雨水池塘。暴雨時,池塘中多餘的水再溢流到市政雨水管道中再進入河道,所有進入河道的水都是乾淨的。
平時池塘中的水,用於補充一些日常用水和綠化灌溉用水;天氣熱時,也可從貯水池抽水到屋頂用於廠房降溫,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據統計,該企業雨水收集有效容積3900立方米,年可利用雨水近一萬噸,五年左右便可收回成本。更為重要的是,東部新區的每家企業都建有貯水池或雨水池塘,整個新區就像一塊會吸水的大海綿。
城市溼地:實現水體自我淨化
溼地系統,是東部新區的第三塊「海綿」。
溫嶺東部新區因地制宜,在規劃初期就把一批窪地、海溝、溼地劃入保護範圍,維持12%以上的水面率。
佔地8000多畝的龍門湖溼地,2014年入選浙江省首批重要溼地名錄。每當秋冬季節,都有大批候鳥在此棲息。
「溼地是典型的城市『海綿』,它既能調節城市雨洪,又能淨化河湖水質,有強大的生態修復和雨洪吸納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城市之腎』。」駱立方介紹。目前,龍門湖生態溼地修復一期工程已開工,恢復周邊植被六萬多平方米,種植苗木五萬多棵,湖內有30多種水生植物,冬天棲息著40餘種野生水鳥。
東部新區既實行嚴格的雨汙分離,又利用溼地處理尾水。在汙水處理廠西側,還有一片約60畝的灘地,王永進介紹,「這裡將建設人工溼地以處理汙水處理廠排放的尾水,儘管尾水達到了一級A排放標準,但仍有汙染。人工溼地由各種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微型動物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用以吸收、分解汙水處理廠排放的尾水,經過處理的尾水能達到四類或三類水質標準。」
東部新區每一處細小的設計,都體現建設者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源頭管理:確保河湖少受汙染
為了從源頭上控制汙染,保護新區空氣品質和河湖水質,東部新區改變了傳統的產業園區開發模式,在項目準入和企業建設過程中,推行「生態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每一個項目入區前,首先要由專家集體評估論證,對項目的畝均產值、稅收、設備、能耗、環保等12項指標進行現場量化評估,達到標準的方可獲得入區資格,杜絕對環境產生汙染的項目進入。
對環保的重視,東部新區的精細管理近乎苛刻。企業內部的地下汙水管要使用PE實壁管,而不能用普通的PVC管或雙壁波紋管,更不能用水泥管。地下汙水管網設計方案需報管委會備案,施工時由管委會人員到現場核查,目的是防止企業汙水管道因質量不高破損而造成對地表水的破壞。
「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東部新區特別注意對環境的保護。」溫嶺市委常委蔣招華說,「新區不只是以優良的環境吸引投資者,同時也是為未來的城市居民建設一個宜居宜業的清潔家園,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今年6月3日,省調研組來此調研後認為,溫嶺東部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應該在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