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5年規劃出爐:今年將指導天府新區做好「海綿城市」規劃編制
海綿城市什麼樣
去年11月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外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這意味著今後我國城鎮排水防澇系統的建設理念將發生徹底轉變。
排水系統轉變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排水。根據《指南》,今後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
「海綿」怎麼建
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雨水通過這些「海綿」下滲、滯蓄、淨化、回用,最後剩餘部分外排。
有條件的還應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比如道路、廣場可以採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
昨日,成都市規劃局制定的「2015年規劃工作重點」新鮮出爐,在這份方案裡,不管你是開車的,還是喜歡踢球的;不管是生活在天府新區,還是居住在城市北門,都能在新規劃中找到感興趣的內容———
今年將繼續規劃建設一批快速路,方便市民駕車進出中心城區。要推進5人制足球場等體育設施規劃建設,今後約球也許不用排長隊了。此外,今年成都首次提出「海綿城市」並寫入規劃,防止出現城市內澇。
海綿城市:
下大雨吸水 乾旱時吐水
「天府新區」仍是今年規劃的重點。市規劃局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它的規劃。值得注意的是,該局在表述中首次引入「海綿型城市規劃」的概念———今年將指導天府新區做好「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規劃編制,並力爭納入住建部試點城市。
何為「海綿城市規劃」?規劃專家介紹,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汙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的時候就吸水,乾旱的時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防止出現城市內澇。」
「海綿型城市」有幾個建設要點,首先要配套編制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加強雨汙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從建築物對雨水分級收集利用開始,強化雨水的滯、滲、蓄,加強排水防澇設施、排水通道的建設。
針對天府新區成都片區,今年還要強化天府新區作為「雙核心」之一的定位,組織好天府新區核心區與周邊區域的軌道和快速路「點對點」交通聯繫,推動城市結構由「單核」向「雙核」轉型升級。
中心城區
將確定1個高效交通改造示範區
值得司機們注意的是,今後駕車進出中心城將更為快捷。市規劃局透露,今年還將繼續規劃建設一批快速路,該局將會同市交委在中心城區確定1個高效交通改造示範區,完成工作方案並啟動建設。
在交通樞紐方面,目前市規劃局已完成火車北站、西站和南站樞紐綜合交通規劃,以及新機場片區總體概念規劃、新機場區域綜合交通建設規劃、新機場高速公路入城段方案規劃。隨著新機場的建設緩緩鋪開,成都在交通網絡上的構想是打造一個足以「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國際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軌道交通上,市規劃局透露,目前市域內規劃了「5環24射」快速路網、「2環17射」地鐵網和「1環4射9片區」有軌電車線網,實現地鐵與有軌電車規劃裡程達到兩個「1000公裡」。
嚴控中心城規模
按800萬人口配置
市規劃局介紹,2013年5月,《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通過住建部審查,目前正待國務院批覆。按照「四態合一」理念,成都要控制中心城規模,按800萬人口配置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目前已按照大城市的標準,完成了8個衛星城總體規劃,都江堰、龍泉驛等初步具備了衛星城的基本功能。一些條件好的重點鎮規劃為小城市,成為我市就地城鎮化的主體區域,淮口、壽安等3個試點小城市初步形成承載能力。
市規劃局表示,今年將繼續嚴控大城市規模,劃定市域各級城鎮開發邊界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工業集中發展區邊界線,推動城市空間結構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集約型」轉變。
成都商報記者 辜波
原標題:成都首提「海綿城市」 下雨吸水乾旱吐水
相關新聞:
成都2015城市規劃出爐 天府新區建「海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