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員展示透水路面。本報記者周愛民攝
    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綿城市正逐漸從理念轉變為現實。在我市,江北新區、南部新城以及江寧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等地都提出全面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推進海綿型建築、海綿型道路、海綿型公園等項目建設。
    海綿城市究竟怎麼建?近日,記者來到正在建設中的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探訪。
    2平方米海綿人行道,5秒鐘「喝水」15升
    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位於江寧區東山街道上坊片區,規劃面積3.92平方公裡,未來定位為高品質生態新城區。新城內萬安西路等主幹道正在拓寬、改造,並建設海綿人行道。
    在萬安西路拓寬改造工程指揮部,施工人員打造了一條大約6米長的人行道試驗段。「這就是會『喝水』的海綿人行道,」上坊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孫軍介紹。
    記者注意到,海綿人行道地基共分三層,最下面為地面層,上面、中間均為六七釐米厚的透水層,透水層由直徑兩三釐米、不規則石子構成,上面透水層為彩色,由直徑約一釐米的彩色小石子構成。
    海綿人行道喝水「肚量」不小。3名工人各拎來一個盛有15升自來水的塑料桶。第一名工人「譁啦」一聲將15升水倒在人行道上,自來水潑灑了約2平方米麵積,大約5秒鐘即完全滲入地下。第二名、第三名工人繼續澆水,15升水也都在約5秒鐘內「消失」。
    孫軍表示,在以往的城市建設中,普通人行道基本都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只有極少部分雨水滲入地下,剩餘大部分雨水只能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排出,短時間內雨量太大,就會造成內澇。而海綿人行道的透水路面就像皮膚上的一個個「毛孔」,可以將水分吸進去,最大程度減少路面積水,從而減輕雨水管網、溝渠的排水壓力。
    未來,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萬安西路、潤麒路、上高路、天賜路、天環路等10多條主幹道都將採用這種透水人行道。
    雨水資源存貯量,可滿足城市綠化用水
    地面透水僅僅是海綿城市吸水的第一步,海綿體更複雜的系統其實在地下。目前,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正在建設7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項目,該保障房項目同樣將貫徹海綿城市理念,記者看到了一個海綿小區地下調蓄系統模型,該系統包括地下、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由下凹式綠地、透水路面、綠色屋頂等設施組成,地下包括收集管網、儲水池、提升泵等。
    講解員介紹,當雨水落入小區後,如果落到下凹式綠地,會被臨時滯留在綠地中,然後慢慢下滲。如果落到透水路面,則會被收集進入地下海綿系統的儲水池。雨水進入地下調蓄系統,再經過過濾、淨化、消毒等程序,即可成為中水。最終,中水再通過提升泵進入綠化灌溉系統,在小區內實現自動噴灌。
    上坊建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滲、滯、蓄、淨、用、排」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字箴言,簡而言之,就是要把降到地面的雨水控制住,使其儘可能地滲到地下補充地下水,存蓄起來經過淨化處理後進行資源化利用。
    「普通城市有80%的雨水會形成地表徑流流入到地下管網,只有很少部分的雨水滲透成為地下水,但『海綿城市』恰恰相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以達到75%。」上坊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測算,上坊海綿城市建成後,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達21萬立方米,基本可以滿足當地綠化用水量。
    綠地、河溝是更重要的自然「海綿體」
    業內人士介紹,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人工建設的透水路面、地下調蓄系統外,也包括綠地、河、湖、池塘等水系。
    上坊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工辦副主任張公平舉例說,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內以前有兩段河溝,各長一兩公裡。在生態新城建設過程中,施工方保留了原有河溝,並對其進行拓寬、挖深、聯通,未來將形成一條長約4公裡、寬10—20米的內循環景觀河道,充分發揮河溝自然調蓄雨水的功能。
    和傳統建設模式相比,建設海綿城市成本增加幾何?張公平表示,海綿城市標誌著建設理念向更加環保、節能轉變,增加成本並不多。以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保障房為例,透水路面、地下調蓄系統建設投入均攤到整個小區,每平方米成本也就增加一兩百元。
    本報記者周愛明
    本報通訊員李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