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究竟怎麼建? 地面吸水存地下 淨化後澆灌綠地

2020-11-2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施工人員展示透水路面。本報記者周愛民攝

&nbsp&nbsp&nbsp&nbsp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綿城市正逐漸從理念轉變為現實。在我市,江北新區、南部新城以及江寧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等地都提出全面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推進海綿型建築、海綿型道路、海綿型公園等項目建設。

&nbsp&nbsp&nbsp&nbsp海綿城市究竟怎麼建?近日,記者來到正在建設中的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探訪。

&nbsp&nbsp&nbsp&nbsp2平方米海綿人行道,5秒鐘「喝水」15升

&nbsp&nbsp&nbsp&nbsp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位於江寧區東山街道上坊片區,規劃面積3.92平方公裡,未來定位為高品質生態新城區。新城內萬安西路等主幹道正在拓寬、改造,並建設海綿人行道。

&nbsp&nbsp&nbsp&nbsp在萬安西路拓寬改造工程指揮部,施工人員打造了一條大約6米長的人行道試驗段。「這就是會『喝水』的海綿人行道,」上坊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孫軍介紹。

&nbsp&nbsp&nbsp&nbsp記者注意到,海綿人行道地基共分三層,最下面為地面層,上面、中間均為六七釐米厚的透水層,透水層由直徑兩三釐米、不規則石子構成,上面透水層為彩色,由直徑約一釐米的彩色小石子構成。

&nbsp&nbsp&nbsp&nbsp海綿人行道喝水「肚量」不小。3名工人各拎來一個盛有15升自來水的塑料桶。第一名工人「譁啦」一聲將15升水倒在人行道上,自來水潑灑了約2平方米麵積,大約5秒鐘即完全滲入地下。第二名、第三名工人繼續澆水,15升水也都在約5秒鐘內「消失」。

&nbsp&nbsp&nbsp&nbsp孫軍表示,在以往的城市建設中,普通人行道基本都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只有極少部分雨水滲入地下,剩餘大部分雨水只能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排出,短時間內雨量太大,就會造成內澇。而海綿人行道的透水路面就像皮膚上的一個個「毛孔」,可以將水分吸進去,最大程度減少路面積水,從而減輕雨水管網、溝渠的排水壓力。

&nbsp&nbsp&nbsp&nbsp未來,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萬安西路、潤麒路、上高路、天賜路、天環路等10多條主幹道都將採用這種透水人行道。

&nbsp&nbsp&nbsp&nbsp雨水資源存貯量,可滿足城市綠化用水

&nbsp&nbsp&nbsp&nbsp地面透水僅僅是海綿城市吸水的第一步,海綿體更複雜的系統其實在地下。目前,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正在建設7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項目,該保障房項目同樣將貫徹海綿城市理念,記者看到了一個海綿小區地下調蓄系統模型,該系統包括地下、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由下凹式綠地、透水路面、綠色屋頂等設施組成,地下包括收集管網、儲水池、提升泵等。

&nbsp&nbsp&nbsp&nbsp講解員介紹,當雨水落入小區後,如果落到下凹式綠地,會被臨時滯留在綠地中,然後慢慢下滲。如果落到透水路面,則會被收集進入地下海綿系統的儲水池。雨水進入地下調蓄系統,再經過過濾、淨化、消毒等程序,即可成為中水。最終,中水再通過提升泵進入綠化灌溉系統,在小區內實現自動噴灌。

&nbsp&nbsp&nbsp&nbsp上坊建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滲、滯、蓄、淨、用、排」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字箴言,簡而言之,就是要把降到地面的雨水控制住,使其儘可能地滲到地下補充地下水,存蓄起來經過淨化處理後進行資源化利用。

&nbsp&nbsp&nbsp&nbsp「普通城市有80%的雨水會形成地表徑流流入到地下管網,只有很少部分的雨水滲透成為地下水,但『海綿城市』恰恰相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以達到75%。」上坊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測算,上坊海綿城市建成後,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達21萬立方米,基本可以滿足當地綠化用水量。

&nbsp&nbsp&nbsp&nbsp綠地、河溝是更重要的自然「海綿體」

&nbsp&nbsp&nbsp&nbsp業內人士介紹,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人工建設的透水路面、地下調蓄系統外,也包括綠地、河、湖、池塘等水系。

&nbsp&nbsp&nbsp&nbsp上坊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工辦副主任張公平舉例說,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內以前有兩段河溝,各長一兩公裡。在生態新城建設過程中,施工方保留了原有河溝,並對其進行拓寬、挖深、聯通,未來將形成一條長約4公裡、寬10—20米的內循環景觀河道,充分發揮河溝自然調蓄雨水的功能。

&nbsp&nbsp&nbsp&nbsp和傳統建設模式相比,建設海綿城市成本增加幾何?張公平表示,海綿城市標誌著建設理念向更加環保、節能轉變,增加成本並不多。以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保障房為例,透水路面、地下調蓄系統建設投入均攤到整個小區,每平方米成本也就增加一兩百元。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周愛明

&nbsp&nbsp&nbsp&nbsp本報通訊員李中科

相關焦點

  • 海綿城市如何建?院士支招: 用微生物原位生態修復
    人民網廣州3月21日電 (林龍勇 趙雪峰 劉婧婷) 海綿城市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在寸金尺土的廣州,海綿城市該怎麼建?如何建設一個能夠處處「吸水、蓄水」的海綿一樣的城市呢?根據《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廣州未來將規劃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區域。
  • 會「吸水」能「淨水」!徐州海綿城市示範區處處藏秘密
    所謂「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像海綿一樣有「彈性」,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緩解暴雨季節的內澇
  • 成都「海綿城市」什麼樣? 下雨吸水乾旱吐水
    排水系統轉變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排水。根據《指南》,今後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  「海綿」怎麼建  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
  • 大雨拷問 海綿城市為何難成吸水海綿?
    參與過多地海綿城市項目建設的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啟國對第一財經表示,水能否順利排出去,要看兩個方面的因素,即地下排水管的排水能力和地表水的匯集能力。現在問題一般出現在後者,地面上阻塞物過多,水流不過去,所以暴雨一旦來得又急又猛的話,排水能力就跟不上。
  • 西安打造的海綿城市,除了吸水還會啥?
    小寨區域海綿城市批建  2016年9月20日婁勤儉書記在《7·24暴雨消災區域內澇災害有關情況》上批示「可將周邊學校等單位的綠地、蓄水、排水系統性規劃」。  小寨區域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包括新建4處多功能地下調蓄庫和4處調蓄池(改擴建豐慶湖,恢復觀音廟地下調蓄庫功能);改造17條雨水幹支管、新增2條雨水幹管渠和1條截汙幹管;改造市政道路人行道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綠色屋頂;改造26處建築小區;改造24處公共綠地廣場、新建9處地上滲透塘等。
  • 「城市看海」多地重現 「海綿城市熱」存三重誤區
    「海綿城市熱」的三重誤區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麼是「海綿城市」、怎麼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珏玢入夏以來,我國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現。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怎樣從通俗的角度理解「海綿城市」建設?  答:據北京市水務局相關專家介紹,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 溫嶺東部新區:建設「海綿」城市 共享地綠水清
    「以金塘北路為例,把機非綠化隔離帶設計成『下凹式』綠地,是為了強化城市的自然滲透能力,讓雨水進入河道前先滲透、過濾,補充地下水,減少暴雨徑流量、延緩地表徑流洪峰生成時間,因此具有自然積存的滯水功能。」管委會主任駱立方說,綠地和植草溝內多餘的雨水,經綠地過濾後才流入河道。  「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溝具有淨化路面汙染物的強大功能。
  • 南京發布三項「海綿」導則 「十四五」期間繼續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南京市河道海綿技術應用導則》的頒發,將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構建南京河道水系連通系統,充分發揮河道水系的調蓄功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市政排水壓力、降低城市內澇風險,提高暴雨洪澇來臨時的人身安全保障。同時,《導則》還將加強工程建設中利用生物滯留池、雨水溼地等設施對部分初期雨水進行截留、過濾、淨化、削減初期雨水面源汙染的要求,有效保護和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
  • 說說海綿城市那些事兒 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河東新區是遂寧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區,約佔全市試點區域的85%,佔全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總投資的78%。市體育中心海綿改造完成後,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將達到80%,每年能滯留雨水13萬方,能夠有效節約水資源,改善水環境,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蓮裡公園是嚴格按造海綿城市建設標準打造,通過建設生態岸線、生態荷塘、生態景觀水體、下沉式綠地等海綿設施,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將達到85%。
  • 《基於綠色海綿城市的居住小區模型》周綺苒
    ,該模型主要是把地面汙水,雨水等地面積水經過過濾,給集中到中央儲水室,再把多餘的一部分水重新排到地下,又通過水泵將地下水運輸到天空通過降雨的形式回到地面,呈現水資源的循環與再利用。其中它還能模擬洪水自然天災,可測試海綿城市面對洪水的抵抗力和處理能力。我製作的模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地面小區:這個部分模擬地面上人們居住的小區,由房屋、湖泊、道路、綠地等部分組成,該部分主要模擬海綿城市的滲水功能,通過綠地、湖泊上的小孔滲透雨水。我建造的地面城市是具有一定的坡度的,目的是為了減緩城市積水,讓水的滲透更加有效。
  • 蘇州:打造海綿型園林綠化 東園將建最大海綿公園
    中國園林網8月9日消息:記者昨天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部門獲悉,包括構建集雨型道路綠化、「水路相伴」的城市綠網,以及發揮城市海綿體生態功能等方面,我市正探索並加快建設「海綿型」園林綠化。
  • 溼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雨水滲蓄風險防控
    >②城市開發建設挖填置換(道路開挖、建築小區地下車庫建設等)、浸水、澆灌或受力歷程中,受擾動強的黃土,其溼陷性消除程度相對較高或已不具溼陷性;③海綿設施施工時,對於一定範圍溼陷性黃土層上部壓力發揮「減荷」作用(遠離溼陷起始壓力臨界點),防控重心應集中在高等級、大厚度溼陷性區域、建(構)築物結構基礎緊鄰海綿設施的有限空間雨水滲漏防控;
  • 【技術】海綿城市工程案例詳解—雨水調蓄池
    城市水資源循環過程是構建「海綿城市」的重要內容,海綿城市建設中提及的「滲滯蓄淨用排」中的「蓄」指的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不僅把雨水留下來,同時也把降雨蓄起來才能達到調蓄和錯峰,而後進行有效利用的多重目的。當下,海綿城市蓄水環節還沒有固定的標準和要求,地下蓄水樣式多樣,總體常用形式有兩種:雨水調蓄池、塑料模塊蓄水。
  • 42種植物「海綿綠地」當主力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北京的雨季,為了不讓雨水白白流走,本市建設了大批的集雨設施,其中包括海綿型的城市綠地。究竟栽什麼樣的植物「海綿」功能發揮得最好?昨天在京舉行的中國風景園林生態保護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該院最新的課題成果,有42種北京常見植物耐澇性較好,適合在海綿型綠地中種植。所謂海綿型綠地,是指通過科學的植物配置和配套的工程措施,讓綠地最大限度發揮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的功能,減少市政管道的雨水排放壓力,並實現綠地系統內的水資源循環利用。
  • 天津生態城如何破解濱海鹽鹼區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瓶頸
    考慮到鹽鹼因素,鹽鹼地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濱海鹽鹼區域不適宜建設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等海綿設施,相關建設技術一直未取得突破;同時因為鹽鹼區域含鹽量高,雨水收集和利用也受到很大限制;此外城市綠化層面的鹽鹼區原土綠化技術一直是個世界難題,本土耐鹽植物應用和景觀構建較少……這就是我們建設濱海鹽鹼區域海綿城市要突破的關鍵技術問題和技術瓶頸。
  • 蘇州4年後將邁入的「海綿時代」 究竟是個啥?
    有著「東方水城」之稱的蘇州,水生態本底條件優越,不僅城市內部密布的水網對雨水滯留和調蓄的能力很強,近年來逐步擴展的大面積綠地和河湖溼地等生態結構網絡,也為蘇州建設海綿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到2020年,蘇州在保護規劃區內河網、溼地、大型綠地等天然海綿體的同時,要構建一個「憑臨太湖,西水東水、五楔兩帶、內環外廊、多節點」的海綿城市生態空間格局。
  • 功能基質——海綿城市建設的科技綠色資材
    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屋頂、牆面、橋梁、綠地、花園等城市配套設施上的綠地綠植。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淨化、回用,剩餘的少量徑流再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 如何建造一座會吸水的海綿城市?-虎嗅網
    為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水生態和城市內澇等問題,形成良好的水循環系統,我國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框架,主要包括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蓄水池、雨水花園等多項海綿因子。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14年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中將海綿城市定義為「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 288項海綿工程完成建設 江城初步實現「呼吸吐納」功能
    當年10月,武漢市確定青山區和漢陽四新片區作為試點,全面啟動海綿城市建設。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長江漢水穿武漢而過,166處湖泊星羅棋布,大江大湖大武漢,如何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引發各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