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城公路北側小遊園不僅景觀美,還解決了路面上的積淹水問題。
鼓樓創新廣場內部的旱溪。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要求。目前南京已基本實現這個目標,之後,南京將向「至2030年80%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目標邁進。
為更好指導各區海綿辦及相關建設、設計、施工單位在工程建設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近日,市建委印發了三項導則:《南京市透水鋪裝建設與運行維護指南》、《南京市建築住區海綿城市技術應用導則》和《南京市河道海綿技術應用導則》。
人行道透水功能
將更明顯、品種更豐富
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十三五」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部分項目因設計、施工無專項海綿城市建設導則指導,影響海綿城市建設效果。在海綿城市建設常態化背景下,為增強南京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提高設計、施工水平,故出臺此三項導則。目前市建委正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專項驗收工作,這三項導則為相關領域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設計、施工、工程驗收與效果評估、運行維護與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支撐,有利於專項驗收工作的順利落地。
以鋪裝施工為例,目前工程中對再生骨料、鋼渣集料等綠色材料運用得很少,本次《南京市透水鋪裝建設與運行維護指南》相對於以往規範標準,增加再生骨料、鋼渣集料等材料的應用指標要求,對推進南京市建設工程綠色生態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此外,目前實踐中對透水鋪裝的運行和維護方面還沒有完善的體系,本次《南京市透水鋪裝建設與運行維護指南》對透水鋪裝的運行和維護提出了相對更加規範的運行和養護方法及要求,對今後透水鋪裝工程在使用壽命及功能上將有很大的提升,透水人行道的透水功能作用將更加明顯,透水鋪裝人行道的種類也更加豐富,除了目前常用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外,透水瀝青混凝土、透水膠粘石等透水鋪裝路面也會更多進入慢行空間中。
河道治理減輕排水壓力、提升水環境質量
城市河道作為海綿城市建設「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系統方案的轉輸通道和末端收納系統,兼具防洪排澇、提升水質、改善生態環境、滿足景觀人文需求的重要功能。《南京市河道海綿技術應用導則》的印發,將把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河道治理之中,避免以往河道建設目標簡單化、單一化問題,為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等方面全面提升南京市河道水功能提供技術應用指引。
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河道治理中,既是河道治理的發展方向,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客觀需求。現階段,許多城市在河道海綿建設方面存在規劃落地難、設計碎片化等問題。《南京市河道海綿技術應用導則》的印發,提供了從問題和需求分析、方案設計到方案校核的河道海綿技術應用總體思路,制定了具有科學性和指導性的河道海綿技術應用總體路線,逐步細化落實相關要求,從而保障了規劃與設計之間的承接關係。這不僅可以指導南京市河道海綿建設,也可為其他城市的河道治理提供參考。
《南京市河道海綿技術應用導則》的頒發,將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構建南京河道水系連通系統,充分發揮河道水系的調蓄功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市政排水壓力、降低城市內澇風險,提高暴雨洪澇來臨時的人身安全保障。同時,《導則》還將加強工程建設中利用生物滯留池、雨水溼地等設施對部分初期雨水進行截留、過濾、淨化、削減初期雨水面源汙染的要求,有效保護和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
構建人水和諧環境,增強居民幸福感。《南京市河道海綿技術應用導則》要求保護原有的水生態敏感區和水文特徵,通過建設雨水溼地、生態護岸等具有雨水調蓄淨化等功能的海綿設施,打造具有雨水調節功能的生態河道,提升南京市城市水生態綜合效益。此外,《導則》的頒發還將有利於拉動地方財政和社會投資,提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增強南京市的城市承載力和居民幸福感。
繞城公路北側建成具有「海綿」特色小遊園
蜿蜒的綠道、靜謐的銀杏林,即使是深秋,也煥發出春秋交融之際特有的魅力。在雨花臺區鳳信路與華為路交叉口,繞城公路北側輔道處,這裡原先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去年11月起,軟體谷規劃建設部對這裡進行環境提升及景觀打造,給周邊居民塑造了一處家門口的遊園。
這處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遊園「暗藏玄機」。往遊園裡面走,綠坡下「別有洞天」,有一條300米長的旱溪,宛如蛟龍。軟體谷規劃建設部副部長李良喜介紹,這裡原來是一條臭水溝,是長時間以來雨水自然衝刷形成的,比較窄且無法蓄洪。利用環境整治契機,參建單位結合地形特點,對水溝進行場地整平、岸坡修葺,同時將岸坡進行了自然調整,讓雨水能夠順暢往下流,水溝兩側用景觀石加以點綴,種上水杉、櫻花,形成一條旱溪,平時是景觀,雨季可行洪。
李良喜告訴記者,安德門大街與鳳信路交叉口原來有一處內澇點,往年每到雨季必然積淹水,造成車輛無法通行。旱溪啟用後,該處內澇點的雨水匯入旱溪內,今年夏天,在無需佔用道路維修整治的情況下,安德門大街與鳳信路的積淹水情況得到了自然解決。記者在遊園裡看到,這處遊園的硬質鋪裝很少,大片的綠地形成自然的「海綿體」,健身步道用透水混凝土鋪設,道路下方用碎石鋪墊,埋設軟管,下雨時,雨水從軟管裡匯入旱溪,整個公園的建設都體現出「海綿」理念。
離這處公園不遠的寧雙路和科才路也都踐行海綿建設理念,採用透水混凝土鋪設,避免了下雨天行人一踩一腳水的現象。據悉,從華為路往文竹路段將繼續推進綠地遊園建設,同樣建成具有「海綿」特色的遊園,不僅將為周邊居民提供綠色、休閒空間,也是打造「生態、綠色」軟體谷的恢弘一筆。
鼓樓創新廣場打造生態型海綿建築
鼓樓創新廣場位於鼓樓區清江路東側,項目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維護地塊綠化良好的生態功能,並結合易澇點、景觀方案、排水管線以及道路兩側地塊現狀,因地制宜布置海綿設施,成為鼓樓區海綿城市的示範亮點項目。
進入鼓樓創新廣場的中庭,沿著中庭,有一條面積為1150平方米的旱溪,兩側用鵝卵石點綴,岸上種植著美人蕉等耐水耐溼的植物。鼓樓高新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和安全監管部副部長陳慶華介紹,旱溪具有滯留、滲透、轉輸、淨化雨水的作用,雨水匯集量在30毫米以內,可自然滲透、蒸發,如遇暴雨,多餘的雨水通過地下管道進入雨水收集池;平時,旱溪又是一道獨有的景觀。
從中庭往北走,有一大片斜坡形綠地。這片綠地其實是地下停車場的屋頂,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之所以打造成斜坡形,是為了起到自然滲透作用。雨水經過旱溪和綠地等海綿設施,對面源汙染的削減率達到76%。
經過旱溪和綠地的雨水,通過地下管網匯集到一個容積為250噸的雨水收集池,通過初雨棄流、混凝、過濾、紫外消毒等步驟處理後,用於綠化澆灌及地面衝洗。「這個雨水回用系統不僅可以有效削減城市洪峰流量,減少水澇災害風險,還可以節約利用水資源。」陳慶華說。
中間廣場的鋪裝主要採用陶瓷透水磚,停車場使用植草磚,且廣場周邊的市政人行道也新鋪設了透水混凝土。據了解,透水鋪裝被譽為「會呼吸的」地面鋪裝,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並以特有的柔性鋪裝構造為地面的檢修、維護和改造都帶來便捷。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