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如何建?院士支招: 用微生物原位生態修復

2020-12-05 廣東頻道

人民網廣州3月21日電 (林龍勇 趙雪峰 劉婧婷) 海綿城市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在寸金尺土的廣州,海綿城市該怎麼建?如何建設一個能夠處處「吸水、蓄水」的海綿一樣的城市呢?根據《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廣州未來將規劃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區域。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日前在廣州市水務局召開專題講座中提出,廣州要建海綿城市要採用新思路,其中治水不能再停留於對河湧清淤,而是要通過微生物技術恢復整個水體生態系統,為廣州建設海綿城市「支招」。

什麼是海綿城市?強調自然積存、滲透、淨化

據悉,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保護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溼地、坑塘、溝渠等生態敏感區,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體,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緩釋」並加以利用。

王浩指出,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偏重於經濟和社會功能,強調「堅固耐用、經濟美觀」,對生態環境和水源涵養功能的考慮不足,特別是對城市化的水文效應認識不足,造成一系列水、生態、環境問題。 例如:對馬路和停車場等採用硬化方式,避免雨天帶來的泥濘問題;對城市河道採用渠化方式,人為增加排水流速,縮減河道斷面,節省兩岸土地;對城市河湖進行圍填侵佔,增加建設用地等。

王浩強調,海綿城市建設核心思想是「一片天對一片地」,把城市劃分為400-500米×400-500米的一個個小方塊,就地消納對應天空的雨水,把城市集中的大會流變成分散作戰。每一小片守土有責,剩下部分區域連聯防,進行立體多層次多功能的分流分治。王浩將立體化的排水體系從空中到地下分為11層,最頂層的就是屋頂綠化,最低層的就是深層排水系統。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伴隨而來的城市雨島效應也不斷顯現。王浩指出,這種現象在廣東地區尤其明顯,在城市地區,上千萬工業設備、汽車在運作過程中都在散發熱量,形成強大的上升熱氣流,當熱氣流與城市上空的冷空氣相遇,城市就成了降雨中心區。

此外,城市的不透水面積越來越大,排水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如立交橋、地下通道等下凹式易撈設施越來越多,也導致城市內澇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王浩看來,要建設好海綿城市,廣州的任務更重。因為廣州面臨著市政排水管網標準偏低、雨汙合流,汙水管網負重大等一系列問題。未來必須要多建公園綠地,把河湧內湖窪地利用起來等種種措施多管齊下。

對於廣州近年掀起的治水大幕。王浩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廣州治水不能再停留在清淤、種水草、養魚這種傳統生態恢復方式。要運用微生物技術,因為整個中國南方水體裡有100多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專門吸收黑臭水體中的總磷、總氮、COD等「髒東西」。這些「髒東西」被「吃掉「後,整個水體的水生生物系統便會得到改善。而且關鍵是,這種治水方式的成本要更低,」傳統方法每平方米水面要400元以上,這種微生物技術每平方米只需要80塊。「

對於目前廣州東濠湧在建的深隧工程,王浩也持贊成態度,「如果在東濠湧地面上建排水系統,要花16億,地下深隧只需7億左右,西壕湧地上和地下之間更是有35億和9億之間的差距;東濠湧深隧效果如何還要進行模擬試驗才能下結論,但從趨勢來說,建深隧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美國三分之一的城市有地下系統,中國一個城市也沒有。」

廣州市水務局方面也表示,國家推行「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解決雨水「滲、滯、蓄、淨、用、排」等問題。而現在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統仍是常規的城區排水系統,因此這與建設深隧並不矛盾。建設深隧是解決城區超標準雨水的排放問題,同時還可發揮初雨調蓄,減少汙染物排放的作用。

廣州怎麼做?智慧湖、海珠湖積累很好經驗

廣州因背山面海,北部受山洪影響,中南部受西、北江過境洪水、颱風和暴潮的侵襲,歷來是洪、潮、澇為患之地,同時廣州是華南地區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綠地率減少、建築密度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容量面臨巨大壓力,「水浸街」事件頻發。廣州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要解決城市建設帶來的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問題,廣州必須走「海綿城市」建設的道路。王浩也建議,廣州今後建設海綿體一方面要從平面排水向立體排水發展,空中屋頂花園、高層建築和立交橋的立面,地面坑塘窪地溼地草地,下凹式廣場,再包括地下適當的管廊系統、深隧等。另一方面,要走水量水質聯合治理的道路,一方面海綿分散、滯蓄、消納、再利用雨水,同時治汙、控汙、防汙,結合黑臭水體治理、要有綜合措施。

他舉例說,對所有新建或可改造的房屋屋頂進行屋頂綠化(或微型菜園),可有效儲和攔對應面積的雨水100~300毫米,形成空中儲水層;同時還可以有效削減城市的「熱島」效應,美化城市,改善空氣品質和減少環境汙染。此外,還要加大滲水路面、下凹式綠地、下凹式廣場建設比例,發揮其對雨水的下滲、截流、滯蓄作用。

王浩認為,廣州應該在建設海棉城市上繼續領先,探索出具有嶺南特色的道路。他說:「目前智慧湖、海珠湖都已經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很好實踐,既是著名的景點,增加了人水和諧的程度;同時增加了綠地、海綿體存蓄雨水,同時也防治了汙染。廣州要總結智慧湖、海珠湖的經驗,並加以推廣。」

據悉,廣州確定了天河區智慧城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工作,通過下沉式綠地、調蓄設施、屋頂綠化等手段,將地表雨水徑流降下來,有效避免排水管網壓力過大等問題,提高了城鄉防洪排澇能力。目前廣州還正在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設計指引編制和相關規劃工作,多個重點建設項目,如智慧城、金融城、教育城的建設中,已按「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要求進行規劃和設計。

相關焦點

  • 微生物修復(ISSA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治理技術的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採用「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來消除水中汙染物,修復遭到破壞的水生態系統,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改善水體環境,豐富群落種類,優化種群結構,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維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發展。
  • 說說海綿城市那些事兒 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河東新區是遂寧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區,約佔全市試點區域的85%,佔全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總投資的78%。市體育中心海綿改造完成後,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將達到80%,每年能滯留雨水13萬方,能夠有效節約水資源,改善水環境,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蓮裡公園是嚴格按造海綿城市建設標準打造,通過建設生態岸線、生態荷塘、生態景觀水體、下沉式綠地等海綿設施,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將達到85%。
  • 姚俊:金屬礦山微生物地球化學原位礦化修復研究進展
    6、 汙染環境下微生物地球化學氧化行為7、 汙染環境下微生物地球化學還原行為有色金屬礦山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技術1、 微生物原位礦化修復技術國內外進展2、團隊微生物原位礦化修復技術的研發>優勢技術工藝介紹——重金屬汙染的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技術案例介紹:廣西河池市南丹縣某現役尾礦庫重金屬汙染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示範,外滲地下水重金屬離子濃度滿足《鉛、鋅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6 —2010)
  • 海綿城市能解決「城市看海」嗎?
    在流域上,處理好城市水系統與流域水循環的關係,重視「擬自然設計」「十四五」期間 海綿城市如何建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 王浩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亞飛入汛以來,我國長江、淮河等流域發生超警戒汛情。受降雨範圍廣、局部雨量大影響,廣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多個城市又出現「城市看海」。
  • 鎮江海綿城市設計規範_2020年鎮江海綿城市設計規範資料下載_築龍...
    他把城市與景觀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他倡導「大腳美學」,倡導「天地—人—神」的和諧設計理念,他相信鄉村原本就是蔓藤,而城市更應像蔓藤一樣適應自然,適應景觀……他認為景觀不光是修復城市,還要修復國土,在國土尺度上來解決問題,再造秀美山川。
  • 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微生物可實現 水體的原位修復胡勇有教授在本次峰會上做了《河道水質改善技術》的主題演講,發表了其對汙染河道的看法,並提出汙染河道修復的總體目標和可行性方案。因為河道的水體長期受汙染,水體乃至整個河道的微生態和宏觀生態系統均已被嚴重破壞,在截汙和補水後,恢復其自然淨化功能,可能需要六十年的時間。「英國泰晤士河在工業革命後,受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的雙重汙染,曾經臭氣燻天,喪失了水體和生態功能,為此英國政府前後總共治理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才使其恢復至正常。」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Ⅱ. 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Ⅲ.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二、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設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城市河道、湖塘各類邊界條件、水動力狀況不盡相同,所以需要進行詳細調查後制定黑臭水體的整治方案。
  • 江西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本報訊 (記者楊碧玉) 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的重要途徑。近日,省住建廳、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通知》,明確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全面加以推進。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二、鹽鹼地生態修復—天津橋園公園橋園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河東區。場地南臨盤山道,東以天山路為界,西北朝向衛國道立交橋呈扇形展開,佔地22公頃。東南兩側為城市幹道,是公園與城市的活躍交界面,周邊社區人口近30萬。建園前這裡是廢棄的靶場,場地低洼,有魚塘若干;場地現狀垃圾遍地,汙水橫流,鹽鹼化非常嚴重。
  • 溫嶺東部新區:建設「海綿」城市 共享地綠水清
    這些高逾百米的「綠色巨人」,向八方來客亮出了這方熱土的第一張「生態名片」。  五年前,36.9平方公裡的東部新區被溫嶺市委、市政府定位為「城市副中心,濱海生態城」。五年來,東部新區啟動全新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做實環境保護文章,探索實現「生態保護、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三者共生共贏的新路徑。  「海綿城市」則是東部新區的第二張「生態名片」。
  • 內蒙古扎魯特: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試驗示範效果良好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記者劉懿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的扎哈淖爾煤業公司露天煤礦排土場,在2020年的生態修復治理項目中,首次應用了一項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目前該技術試驗示範效果很好。    這項名為「禾神元」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新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具有縮短修復周期的特點。
  • 西安打造的海綿城市,除了吸水還會啥?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等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稱「水彈性城市」。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以期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城市公共服務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任南琪院士:海綿城市的地區分類建設範式
    任南琪,1959年3月生,工學博士,教授/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為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城市水質轉化規律與保障技術」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由於缺乏系統的基於水文循環、空間管理的理論和行動框架,生態修復概念的模式化、修複目標的靜態化、泛化與實踐中生態修復工作局部化、碎片化,導致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現實行為中,城市防洪澇與生態修復的目標、方式未能統一。防洪與生態修復之間隱性而必然的內在聯繫未能充分得到各方的共識。
  • 《對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若干認識》(全文)
    對城市的山水林田湖自然本底進行全面摸底,識別需要管控的海綿空間,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提出保護與修復要求;評估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的用地適宜性;劃定海綿城市管控分區,提出對城市豎向的管控要求,分解相關海綿指標,明確建設策略和指引。三、制定綠灰結合的系統方案。
  • 海綿城市:一條光明的中國特色城市發展之路
    重點研究領域有城市水環境規劃與管理、城市徑流控制與河流修復、環境模擬模型、海綿城市、3S技術應用研究等。1.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您如何理解和看待海綿城市建設對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和價值?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而在日前的長江洪水中,武漢作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還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禮」,一遇暴雨城市就「看海」的景象仍有上演。城市與水該如何和平共處?中國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該如何解開?相關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源頭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綿城市。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水務發展規劃發布,通州也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著力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 三亞創新「海綿城市」建設、運用和管理模式
    原標題:建得好 用得好 管得好 俯瞰三亞市榆亞路鹿回頭濱河公園路段,經「海綿城市」改造,不僅能吸水武昊 攝 隨著三亞「海綿城市」試點的推進,硬體設施在不斷完善。 但建得好,還要用得好、管得好。
  • 海綿城市究竟怎麼建? 地面吸水存地下 淨化後澆灌綠地
    本報記者周愛民攝&nbsp&nbsp&nbsp&nbsp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綿城市正逐漸從理念轉變為現實。在我市,江北新區、南部新城以及江寧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等地都提出全面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推進海綿型建築、海綿型道路、海綿型公園等項目建設。
  • 【深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
    【深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從生態修復的概念說起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其中生態保護和修復又是十八大以來反覆強調的一個重點。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