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修復(ISSA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治理技術的研究

2020-11-27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採用「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來消除水中汙染物,修復遭到破壞的水生態系統,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改善水體環境,豐富群落種類,優化種群結構,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維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發展。

1、技術原理

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是通過將激活PGPR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製成生態修復劑,再投放在生態反應池中,建立起「PGPR選擇性激活平臺」,同時把這些營養物質持續提供給水環境中的PGPR微生物,從而使得原來湖水中的PGPR微生物被連續不斷地激活並且快速繁殖,促進生態系統修復。

實現水體汙染物原位治理,而不是傳統治理方法的汙染物轉移。根據水環境個樣,分步驟分階段針對性治理,實現水體生態系統的改良與修復,實現生物清淤,降低淤泥總量,達到水質可持續性改善的效果,並最終實現水環境的整體治理與修復。通過選擇性激活有益微生物,恢復和增強水環境的自淨能力,讓汙染物就地解決,從傳統「對抗性」的解決辦法轉變到「和諧利用」的方法,不影響治理區域的生產、生活,真正實現「三生共贏」。

2、技術組成

2.1 PGPR微生物

PGPR是指生存在植物根圈範圍中,對植物生長有促進或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有益的細菌統稱,包括細菌、放線菌、原核生物等,種類將近300種。傳統上PGPR主要是指在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科學家發現,這些PGPR微生物在水環境中同樣存在,具有同樣的作用,尤其是在生態修復、改善水質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2.2 原位選擇性激活:ISSA PGPR技術

ISSAPGPR技術是指原位選擇性激活PGPR技術。它是一種把激活微生物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碳源、微量元素、生長因子)通過納米技術及微包覆技術製成顆粒均勻的生態修復劑,投放在生態反應池中,建立起繁殖平臺,同時利用緩釋技術把這些營養物質持續提供給水環境中的PGPR微生物,從而使得PGPR微生物被連續不斷的激活並且快速繁殖的技術。

ISSAPGPR技術是通過生態修復劑加注和生態反應池的運行,來實現對PGPR進行激活的目的。

2.3 生態修復劑

生態修復劑是一種由選擇性激活PGPR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碳源、微量元素、生長因子),通過納米技術及微包覆技術製成的均勻顆粒(如圖3-2)。它能夠通過緩釋技術把這些營養物質持續提供給環境中的PGPR微生物,從而使得PGPR微生物被激活並且快速繁殖。

生態修復劑的主要成分為生物聚酯、多糖、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物質,無二次汙染。生態修復劑的比表面積約為900m2/m3,為PGPR微生物提供了較大的附著空間,提高了激活效率。

2.4 生態反應池

生態反應池是一種原位PGPR微生物激活設備。它能夠提供半封閉的內部環境,並且具有自動將外部水環境中的PGPR微生物送入內部進行激活後,再將激活後PGPR微生物送回外部水環境的功能。生態反應池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1)能夠提供半封閉的內部環境,可以放置生態修復劑,建立起PGPR激活平臺;

(2)能夠實現水流從外部環境到反應池內部再到外部環境的自循環過程,從而實現水體中PGPR持續不斷的送入生態反應池內進行激活,同時源源不斷地將激活後的PGPR投放到水體中的目的。

2.5 排汙口高濃度氨氮處理

生活汙水的氨氮含量一般較高,受其影響,在排汙口附近的水體的氨氮濃度也相對較高,一般大於5mg/L。

需要在河道汙染物集中排入點附近安裝生態反應池,來選擇性激活PGPR中具有有氧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使其進行有氧反硝化作用,將水體中的氨氮直接轉化成氮氣,揮發到空氣中,從而能夠達到快速降低水體中氨氮濃度的目的。


微生物菌株的掛膜時間一般在3天左右,有氧反硝化脫氮效率約為9~15mg/(L?h)。

2.6 氮磷的轉移

水環境中有益微生物被激活後,這些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將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如氮、磷等轉化成可被浮遊微生物及水體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浮遊微生物及水體植物又被當作魚、蝦等生物的食物,從而形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循環,通過食物鏈降低水體中的氮、磷等濃度,提高了水體的自淨能力。

2.7 淤泥中有機物的分解

在水體有機物含量較多的情況下,在河道內適當位置安裝生態反應池,來選擇性激活PGPR中具有快速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通過對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微球菌屬(Micrococcus)、黃桿菌屬(Chryseobacterium)、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等微生物的選擇性激活,可以快速降解有機物分解。一方面,河床中的底泥向改善了的水體不斷釋放富營養物質;另一方面,部分PGPR微生物進入富含營養物質的底泥中進行活動與代謝,降低了底泥中的富營養物質。在兩個方面的作用下,使底泥的體積和重量逐步減少,達到生物清淤的效果。

作者簡介

單為為,男,1985年出生,學士,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村生活汙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等工作。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微生物可實現 水體的原位修復胡勇有教授在本次峰會上做了《河道水質改善技術》的主題演講,發表了其對汙染河道的看法,並提出汙染河道修復的總體目標和可行性方案。因為河道的水體長期受汙染,水體乃至整個河道的微生態和宏觀生態系統均已被嚴重破壞,在截汙和補水後,恢復其自然淨化功能,可能需要六十年的時間。「英國泰晤士河在工業革命後,受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的雙重汙染,曾經臭氣燻天,喪失了水體和生態功能,為此英國政府前後總共治理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才使其恢復至正常。」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二、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設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城市河道、湖塘各類邊界條件、水動力狀況不盡相同,所以需要進行詳細調查後制定黑臭水體的整治方案。北京綠景行依據核心技術 -- 「LSTT五階段生態修復技術」,根據水體條件,遵循自然法則、社會法則、美學法則對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進行工程方案設計,從診斷「黑臭階段」開始,確立「水生態系統穩態轉換」的實施方案,重點突出生物修復功能,運用特定的環境生態工程措施,全面管控集水區、泥水界面和水體內食物網三個循環,先期「黑臭」消除後,進而建立水體具備生態自淨能力、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健全的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這項方式最早源於日本,主要是用來治理鎘米問題。通過相關的研究表明,將桃園地區20~40cm的裡土和0~20cm的表土進行混合之後,土壤中的鎳和鎘的總含量降低至原濃度的25%~33%。這樣就能達到植物能夠進行正常生長的生存標準。但經過相關的研究發現,進行種植後植物具體生長情況並不樂觀。有學者提出,這是由於土壤的生態系統被破壞所導致的,建議休耕2~3年。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方法從修復場地來分,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分為兩類,即原位微生物修復和異位微生物修復。原位微生物修復不需將汙染土壤搬離現場,直接向汙染土壤投放氮、磷等營養物質和供氧,促進土壤中土著微生物或特異功能微生物的代謝活性,降解汙染物。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生物投加法主要包括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及植物-微生物的投加等方法;生物刺激法主要包括營養物質、生物表面活性劑、共代謝生長基質、電子受體的投加等方法。系統分析了各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的作用機理及研究、應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動-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微生物燃料電池-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及固定化材料納米粒子的應用是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
  • 姚俊:金屬礦山微生物地球化學原位礦化修復研究進展
    6、 汙染環境下微生物地球化學氧化行為7、 汙染環境下微生物地球化學還原行為有色金屬礦山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技術1、 微生物原位礦化修復技術國內外進展2、團隊微生物原位礦化修復技術的研發>優勢技術工藝介紹——重金屬汙染的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技術案例介紹:廣西河池市南丹縣某現役尾礦庫重金屬汙染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示範,外滲地下水重金屬離子濃度滿足《鉛、鋅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6 —2010)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目前研究及應用中,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因此重點介紹了抽出-處理技術及幾種原位修復技術,並結合實際工程應用,對各技術的優缺點進行比較。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3、有機汙染修復技術 針對有機汙染土壤已發展了的一系列修復技術,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對汙染土壤進行修復和治理,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到目前為止,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汙染土壤修復技術,並應用於實踐中。 常用的降解方法包括物理修復法、化學降解法、生物修復法和化學–生物聯合修復法等。
  • 河道生態修復國際案例和對策建議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河道整治,是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的主要內容。由於現有國家標準規範與「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要求仍存在差距,相關生態保護修復標準缺乏,一些河道整治試點項目仍沿用傳統治理思路,河道白化、硬化、渠化等現象時有發生,亟待轉變治理思路。我們面臨的問題,發達國家幾十年前也曾遇到過。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文章綜述了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營養鹽汙染、有機質汙染、重金屬汙染、抗生素汙染問題及其生態影響和生態修復對策措施。對於海水養殖汙染,單純的物理化學修複方法制約較大,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的生態浮床修復技術、大型藻類修復技術及人工溼地修復技術,是較為有效的海水養殖汙染防治措施。在未來研究中,還應加強養殖汙染源頭的治理,加強海水綜合養殖理論方法研究,以實現海水養殖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 城市黑臭河道快速處理技術研究
    城市河流不僅提供水源、交通航運、防洪排澇等,還可以調節氣候、削減汙染等生態環境效應,社會效益不可估量。但人們隨意排放汙水,城市河道逐漸成為汙水管道,城市河道黑臭嚴重,極大影響了河流生態健康,因此研究一種高效、生態、廣普、低毒、持續的快速削減河流有機汙染技術,改變河流汙染狀況,才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
  • 修復攻略 | 石油烴汙染修復技術之「好氧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基本原理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向汙染土壤或地下水中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營養物質,同時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水分、氧氣、pH等生長條件,促進微生物降解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或降低汙染物毒性,達到修複目的。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1 、水生態保護及修復的總體方向水生態文明指的是遵從人水和諧的觀念,從而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使用,保障生態的良性循環,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將生態文明理論融合於水資源的開發、治理、利用、保護、節約和配置的各種方面以及水利建設、規劃和管理的環節。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通過浮床設施將植物移植到可承受其重量的載體材料上,使海馬齒的枝葉生長在空氣中,根生長在水裡,利用植物和根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來淨化水質。同時海馬齒發達的根系可吸附大量懸浮物質和營養鹽,通過植物收割可從水中有效移除N、P等營養鹽。 (三)技術方法。包括生態適應性評價、移植擴繁關鍵技術和設施研發、綜合修復能力和效果評價等方面。
  • 對鉻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分析
    鉻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究及應用針對金屬鉻汙染地區的場地修復與治理,人們經常採用以下兩種治理方式:(1)改變金屬鉻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將六價鉻經過化學反應,還原成三價鉻,降低金屬鉻的生物毒性和在土壤中的遷移能力,淡化它的生物可利用性。(2)將汙染場地中的金屬鉻成分清除。目前鉻汙染場地修復技術主要有固化穩定化技術、電動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化學還原修復技術和淋洗修復技術。
  • 內蒙古扎魯特: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試驗示範效果良好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記者劉懿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的扎哈淖爾煤業公司露天煤礦排土場,在2020年的生態修復治理項目中,首次應用了一項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目前該技術試驗示範效果很好。    這項名為「禾神元」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新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具有縮短修復周期的特點。
  • ...溶劑抽提、生物修復、光催化降解、電動吸附技術、聯合修復技術等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多環芳烴是一類微致癌汙染物,且由於其疏水的特性,阻斷土壤對水分的運輸及自身不能在環境中降解,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多環芳烴可對人體健康造成多種不良影響,使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修復日益受到關注。
  • 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汙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對治理和恢復嚴重受損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本文分析了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點對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的策略進行研究,為城市汙染河道汙染治理提供參考。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鉻汙染土壤治理技術1.化學固定化/穩定化法固定化和穩定化是將被鉻汙染的土壤與某種粘合劑混合(也可以輔以一定的還原劑,用於還原六價鉻),通過粘合劑固定其中的鉻,使鉻不再向周圍環境遷移。在眾多的粘合劑中,水泥和矽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易得和價廉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