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態修復國際案例和對策建議

2021-01-20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河道整治,是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的主要內容。由於現有國家標準規範與「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要求仍存在差距,相關生態保護修復標準缺乏,一些河道整治試點項目仍沿用傳統治理思路,河道白化、硬化、渠化等現象時有發生,亟待轉變治理思路。

我們面臨的問題,發達國家幾十年前也曾遇到過。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是,發達國家當時提出並且實踐了一種理念,叫作擬自然。二十世紀初,歐盟、美國、日韓等國家正是在擬自然理念指導下,經歷了將硬化河道改為擬自然河流的過程,實現了河道治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統一。國際上的這些成功實踐,為我國破解治理水患之困提供了重要參考。

一、擬自然理念的內涵與特徵

(一)理論內涵

擬自然理念起源於20世紀歐洲對河流的生態治理,是對於河道工程化導致自然環境破壞所進行的反思,是推動河流進行回歸自然改造的研究和實踐。1938年,德國風景園林師、建築師Seifert發表《擬自然水利工法》,首次提出河流擬自然治理的概念,指的是在完成傳統河流治理任務的基礎上,達到接近自然、廉價並保持景觀美的一種治理方式。隨後,各國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擬自然理念的研究和應用。德國擬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學派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認為用混凝土將河道硬化是導致河流汙染等問題的根本原因,強調河流整治必須遵循自然的理念,要將生態學原理應用到河流治理中。美國結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理論,提出了「自然河道設計技術」或「河川生態工程」,認為在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同時,還要兼顧生物多樣性需求和生態系統穩定性。1998年,美國聯邦河溪生態修復組織制訂了《河溪廊道修復原則手冊》,將河流視為一個生態系統,系統地闡述了河流廊道的特點、過程、功能,河流廊道的幹擾因素以及修複方法,並提出,美國在今後水資源開發管理中必須優先考慮河道生態恢復。日本河道整治也經歷了渠化向擬自然轉變的過程,在學習歐美河道擬自然治理理念之後,提出「多自然型河川工法」,頒布《推進多自然型河流建設法規》,將河流生態系統與河畔居民社區的關係等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建設河流環境、恢復水質、維護景觀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鼓勵使用木樁、竹籠、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

我國對河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學者對擬自然理念也開展了理論和實證研究,研究項目涉及北京市川北河和永定河平原段、長沙市湘江、沱江幹流成都段等。2003年,學者董哲仁結合水工學和生態學理論,提出「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將河流看作有生命的生態系統,綜合考慮人為控制以及河流的自我恢復。2010年,高甲榮等出版《河溪近自然評價一一方法與應用》一書,從定性的角度明確河溪近自然的概念和內涵。2013年,董哲仁出版了《河流生態修復》一書,全面系統地結合水利學和生態學相關領域的新理念和成果,結合我國國情、水情和河流特點,提出了較為完整的河流生態修復理論和技術方法。2015年,學者吳丹子指出,城市河道近自然化是以自然為導向,以城市安全和防洪安全為前提,在滿足一定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的基礎上,通過生態工程技術和空間營造策略,恢復河流自動力過程及部分生態服務功能,使河流趨於自然的一種景觀塑造方式。

綜上所述,擬自然河道整治理念是指,河道整治必須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將河流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整體,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各方需求,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採取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人水和諧共生。

(二)基本特徵

一是安全。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通航標準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通暢。

二是生態。注重生態理念、技術和模式的應用,將河流自然恢復、自我淨化、涵養水源等功能有機融合到河道綜合整治中,嚴禁侵佔河道和裁彎取直,儘量保持河流自然形態,恢復河流生態功能,維護河道健康,積極營造親水環境。

三是整體。將河流所在流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整體,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遊、河流左右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四是多樣。河道整治目標是多樣的。一方面,需滿足防洪、排澇、灌溉、供水、航運、養殖等經濟功能;另一方面,需提供生物棲息地、保護生物樣性、調節氣候、淨化環境、涵養水源、打造景觀等生態功能,滿足人們親水需要。

二、國外典型案例介紹

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外發達國家就開始了以擬自然理念為指導的河道整治實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與發展,汲取了沉痛教訓,也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德國萊茵河——擬自然水利工法

萊茵河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傳統的歐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運輸大動脈之一。萊茵河全長1390 公裡,流域面積1850平方公裡。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流經德國注入北海,沿途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和荷蘭。

1993年和1995年,萊茵河先後發生兩次洪災,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損失達幾十億歐元。分析洪災原因,主要是萊茵河流生態遭到破壞,萊茵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的滲透。因此,德國進行了河流及沿線岸邊回歸自然的改造,將水泥堤岸改為自然屬性的生態河堤,重新恢復河流兩岸儲水溼潤帶,並對流域內支流實施裁直變彎的措施,延長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時間,減低主河道洪峰量。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改善水質。對水體性質進行分析,確定水體中殘留有機汙染試驗性目標值,並對消減效果和目標值進行後評估,在對比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再次修正和確定目標值。二是恢復生態。對萊茵河生態系統結構、生物學水生、兩棲和陸上生物進行分析,保護和恢復兩岸衝擊帶,恢復鮭魚、鱒魚等生境。三是源頭控制。對兩岸點源排放工業或城市、非點源排放農業和大氣、線源排放兩岸交通和航運進行調查統計,並通過經濟鼓勵的方式,進行治理和規劃,防止汙染事故和保證工廠安全。

(二)美國查爾斯河——河道生態修復技術

查爾斯河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東部的一條長約192千米的河流,源自霍普金頓,向東北方向流過23個鎮、市後在波士頓注入大西洋。隨著波士頓城市的發展,到18世紀末,查爾斯河洪泛頻繁,汙水橫流。為改善這條多泥沙河流的衛生狀況,1893年,當地實施「翡翠項圈」計劃,通過採取強有力的治理措施來恢復查爾斯河流域的自然狀態,達到控制洪水泛濫和改善河流水質的目的。

主要措施:一是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首先對查爾斯河流進行改造,恢復蛇形、彎曲的河流自然形態,減少波浪對河流的衝擊。二是恢復河流灘地和溼地的蓄水功能。按照自然規律重新構造了灘地和溼地,恢復了約12.14 公頃不規則的盆地,重建了約合8.09公頃溼地用來接納洪水。在查爾斯河上遊設置了一個潮汐門,發揮防禦洪水和提高對盆地衝刷的雙重作用。三是構建沿河公園體系。通過景觀規劃的手段,建成了沿查爾斯河流域貫穿波士頓全城的帶狀公園體系。查爾斯河景觀規劃的成功,主要歸功於河流自然狀態的恢復與河流灘地、溼地蓄水功能的恢復。

現在查爾斯河及其溼地的面貌,是人類與自然共同協作的結果,是建立在對自然尊重基礎上的成果,在維持城市發展的同時也保持了自然界的穩定發育。

(三)日本土生川——多自然型河川工法

土生川位於日本四國地區,流域面積5.7平方公裡,河流總長4.2 公裡,其河床狹窄,洪水常常泛濫成災。1989年,局部改善工程開啟,以「恢復河川原貌」為主題,用石頭創造自然的水際,即通過未經加工的天然石材和植被恢復自然河川,河床材料主要為沙礫和玉石。

一是護岸設計採用天然石護岸,河岸栽種柳樹及水草等,讓魚蝦有生存空間,河岸植被擁有成長環境。二是天然石護岸施工時,石材不需要整形加工,只需對形狀及空隙的大小或顏色加以考慮,注意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重型機具配置巨石,在最下緣放置較大石頭,依大小堆積,其間砌石可讓人及其他生物自由上下,由人力依石頭樣式進行調整,並在石頭間的空隙栽種植被,另外還在河道中心及兩岸的凹部放置了石頭。

從土生川施工前不自然、單調的河川景觀,到竣工初期的生澀,以及其後兩年的發展,現今土生川沿岸植被繁茂,幾乎己經看不到以前植入的石頭。預期計劃逐一呈現,創造豐富、多樣的水流,滿足不同生物對生息環境條件的需求。這項工程既兼顧了安全、景觀及生態,還能結合地方小區的力量,進行例行性的維護工作,使整體工程效果得以長期有效保持。

(四)韓國清溪川——河流生態文化復原工程

清溪川流經首爾市中心區,橫貫城市東西。1978年,清溪川被完全封閉為一條城市暗河。2002年,韓國政府開始拆掉清溪川上的高架橋以及鋼筋混凝土蓋板,對入河汙水進行截流,引入漢江水源為主要水源,利用中水和雨水作為補充水源,以保證清溪川長期有水。韓國清溪川復原工程將河流環境恢復和歷史文化復原相結合,恢復了清溪川的生態和文化風貌,創造了城市文化河流復原的經典範例。

一是河流治理中,將防洪、生態、景觀等很好地結合,在保證防洪的前提下,河道設計為複式斷面,分2~3個臺階,人們可以通過臺階接近水面,開展親水活動。二是河底防滲層採用黏土和礫石混合物,在清溪川治理中注重生物保護,如溼地、鳥類棲息地等,增加生物多樣性。三是在河流的不同位置,採用不同的設計手法,強調自然和生態恢復理念,使人們有置身大自然的感覺;護坡塊石和植被為主,同時將人文、時尚等元素融為一體。

(五)新加坡加冷河——河流公園融為一體

加冷河位於新加坡中心區域。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將天然河流系統大規模轉變為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統以緩解洪澇災害。在洪澇災害得以緩解的同時,筆直的運河隨著時代發展出現許多問題,與周邊景觀相容性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弱。2006年,新加坡實施「活躍、美麗和乾淨的水計劃」,對河流進行生態修復。

一是借鑑德國擬自然理念,將加冷河從筆直的混凝土排水渠改造為蜿蜒的天然河流,河道長度由2.7公裡變為3公裡。二是構建水循環系統。融入雨水管理設計,公園上遊有生態淨化群落,栽種精心挑選的植物品種,過濾雨水和汙染物、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達到減少雨水徑流汙染、淨化水質的目的,同時美化環境;淨化後的水輸送到宏茂橋水上樂園,最後流到池塘。三是美化河流景觀。保留受影響樹木總量的30%,移植到宏茂橋公園其他場地。水中種植出水植物,形成荷花群等群落;河邊設計草坪緩坡,提高親水性,也可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四是注重生態工程技術應用。綜合考慮防止水土流失、美學和生態學要求,優化施工方法,擇優選擇合適的技術和植物;在水流速度快和土壤較易被侵蝕的關鍵位置,配置較茁壯的植物,在比較平緩的區域配置相對柔弱的植物。

加冷河河流生態修復項目是熱帶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河流改造工程,也是熱帶地區首個應用土壤生物工程技術進行的河流自然化項目。進行生態修復後,河流與宏茂橋公園融為一體,河流水質改善,景觀品質提升。

三、關於我國河流生態修復的對策建議

國外典型河川生態修復成功案例表明,擬自然理念是推進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指引。採用生態的技術和模式開展河流生態修復,將修復後的河流再次歸還給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穩定性、平衡性、抗幹擾性和自淨化功能,統籌實現防洪、抗旱、生態、景觀、人文等多方面目標,對推進我國河流生態修復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結合國內一些山水林田湖草試點河道整治項目存在的突出問題,借鑑國外擬自然河流生態修復經驗和做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及時總結山水林田湖草試點經驗,制定和發布國家河流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標準或規範。國外經驗表明,在開展河流生態修復時,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或規範是必不可少的。國內一些省份圍繞生態護岸等出臺了地方標準規範,如江蘇省《內河航道生態護岸工程質量檢驗標準》(DB 32/T 2976-2016),但全國層面至今尚無河流生態修復統一技術標準或規範,若沿用現有河道整治設計規範等,往往達不到擬自然河流生態修復要求。

二是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統籌規劃設計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三方需求。河流生態修復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多措施、多約束條件的系統工程。在解決好防洪問題的同時,需要統籌水利發展、汙染防治、城鎮景觀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規劃。合理開發水資源,科學測算生態基流,建立流域上下遊生態基流協調機制,保障生態環境需水量;強化汙染源頭控制,利用河流灘涂地、溼地等未利用地,設置面源生態攔截帶;加強河流水系連通,保留原有河道淺灘和深潭,嚴禁侵佔自然河道,保護水生生物生境,提高生物多樣性。

三是妥善處理好保護與修復的關係,因地制宜選擇生態修復技術和模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針對河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科學謀劃工程項目建設內容,該保護的,堅決不修復;該修復的,要結合實際,遵循自然規律,科學選取技術模式,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在生態護岸方面,鼓勵選擇以鄉土植物為主,耐水溼,根系發達,具有良好固土能力的植物,來營造美麗的自然景觀。

四是強化河流生態修復全過程監管,避免「偽生態,真破壞」。加強河道整治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確保項目開工前,完成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前置手續。強化項目施工期間環境影響評價措施落實情況,尤其是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自然保護區等地區;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提出整改措施;對逾期未整改到位的,要採取經濟、行政、法律等綜合措施,堅決落實整改要求。結合項目績效考核驗收,通過開展項目實施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切實遏制「偽生態、真破壞」等現象發生。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如今生態文明繼寫入黨章後又寫入憲法,正是讓生態文明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生動體現。而以憲法之名確立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無疑為將綠色發展理念更加廣泛而深入地植入人心、落實到行動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生態修復」上升為國策的今天,到底什麼樣的設計算是「生態設計」?近年來國內已有不少相關研究實踐,在此列舉國內十個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案例,以求探尋各類生態修復設計的內容和主旨。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及...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 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情況,敬請關注。
  • 微生物修復(ISSA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治理技術的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採用「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來消除水中汙染物,修復遭到破壞的水生態系統,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改善水體環境,豐富群落種類,優化種群結構,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維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發展。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文章綜述了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營養鹽汙染、有機質汙染、重金屬汙染、抗生素汙染問題及其生態影響和生態修復對策措施。對於海水養殖汙染,單純的物理化學修複方法制約較大,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的生態浮床修復技術、大型藻類修復技術及人工溼地修復技術,是較為有效的海水養殖汙染防治措施。在未來研究中,還應加強養殖汙染源頭的治理,加強海水綜合養殖理論方法研究,以實現海水養殖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 種一片「水下森林」 還一條潔淨河道 王店鎮修復水生態為美麗河湖...
    日前,記者來到王店鎮建林村聚寶灣看到,有一條名為徐寶村浜的河道水下藏著生態修復「密碼」。   記者了解到,徐寶村浜是一條斷頭浜,河道全長約1050米,平均河寬16米。雖然該河道沿線已經截汙納管,但由於河道內部水體生態系統功能匱乏,水體自淨能力較弱,下雨天仍然會有部分汙水倒灌,水體會呈現黃綠色。自從去年開始打造「水下森林」,這條河道正在逐步恢復「水清、流暢、岸綠、景美」面貌。
  • 天津中心城區一級河道生態修復項目中標公告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受天津市海河管理處委託,天津市政府採購中心以 公開招標 方式,對天津市海河管理處中心城區一級河道及外環河水體生態修復項目實施政府採購。現將中標結果公布如下:一、項目名稱和編號1.項目名稱:天津市海河管理處中心城區一級河道及外環河水體生態修復項目2.項目編號:TGPC-2018-D-0186二、中標信息採購結果列表
  • ...山東東營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
    2019年12月16日,我辦組織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營市自然資源局、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單位的專家,在北京召開了聯合國綠色經濟行動夥伴計劃—中國東營市綠色經濟試點示範項目(三期)「山東東營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評審總結會。
  • 我國水土汙染防治形勢與對策
    長期以來,全國人大一直對生態環保工作給予大力支持。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啟動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法等制修訂工作,這是打好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的重要保障。按照安排,我向各位領導介紹我國水和土壤汙染防治的形勢、國內外經驗和對策建議三方面內容。
  • 【組圖】看看韓國的生態修復是怎麼做的
    【組圖】看看韓國的生態修復是怎麼做的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清溪川景觀改造工程全長5.8km。該案例中結合不同河段的區位特點和使用對象,河道整體劃分為風貌各異的三段景觀帶,分別呈現出現代都市、濱水休閒、生態自然的景觀特點。
  • 山東確定16項生態河道評價指標
    新華社濟南1月20日電(葉婧、孔祥睿)山東省質監局日前批准發布了《山東省生態河道評價標準》地方標準,從水文水資源評價等5個方面確定了16項評價指標,將對提升山東省河道管理保護成效,逐步修復和保持河道生態,實現河湖永續利用具有重大意義。
  • 閔慶文:建議「以漁養水」保護白洋澱 水生資源和水域生態是核心|...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資源生態室主任閔慶文提案認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他建議,圍繞白洋澱水域特徵,借鑑傳統生態漁業的發展理念,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作用。
  • 山東曝光破壞生態環境典型案例
    6月5日,山東省人民檢察院發布十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典型案件。   法眼君選取了幾個案例,咱們來看看!   黃河灘區竟有違章建築   黃河作為「母親河」,是山東最重要的客水來源。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要根據以下幾點原則:(1)綠色發展,保護優先,努力向事前保護和自然恢復的方向轉變,改變從前的「以需定供、經濟最優、技術可行」的思路,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把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策略相互融合,以此才能建設友好生態水工程。(2)流域總體規劃和系統修復。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消除城市河道、湖塘黑臭水體、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對保障城市人居健康、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一、關於「黑臭水體」1、黑臭水體「黑」與「臭」的來歷:水溫適宜、水流緩慢和營養鹽豐富是城市河道、湖塘的顯著特點。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11月24至25日,「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以線上線下協同方式舉行。來自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比利時、德國、奧地利、南非、肯亞、韓國、印度、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國際組織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共200餘名代表,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參加會議。
  • 今年西安將修復河道溼地4000畝 呼籲共同參與
    本報訊 (記者 郭旭) 溼地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促淤造陸等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5月6日是第三個「西安溼地日」,市林業局在滻灞國家溼地公園舉辦溼地保護宣傳活動,並發出保護溼地倡議書,呼籲廣大市民一起關注溼地、保護溼地。
  • 河道生態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探討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河道清淤工作針對現有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相應水利建築功能的可持續化使用有非常重要的工作貫徹意義,針對相應淤泥及雜物的處理,採取有效的處理技術,不但確保了現有環境的穩定發展,更能夠提高河道針對抗洪排澇水平,為後續整體城市經濟發展提供良好且穩定的發展空間。基於此,文章就河道生態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展開分析和探討。
  • 河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模式及措施探討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日益發展,人們對河流生態系統的需求日益增大,河流生態系統損害嚴重,河流生態修復工作受到了廣泛關注,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引言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受現代經濟建設的影響出現了諸多治理問題,生態保護變得極為迫切。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優良,從水面廣闊的水庫,到蜿蜒的河流,整體風貌與溼地景觀及周圍環境自然協調,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教和旅遊觀光的價值。自公園獲批試點建設以來,包頭市昆都侖區區委、區政府積極推進公園保護與建設工作。蒙草生態團隊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先後完成了河道景觀建設、溼地生態修復、室內外科普宣教體系建設以及智能監測系統等多項內容。
  • 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典型案例
    本案中,嶽陽樓區人民檢察院以吳湘等12人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提起公訴時,就吳湘等人損害洞庭湖水域的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向人民法院一併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有利於及時修復洞庭湖水域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  (三)準確認定生態環境損害後果和修復費用。如何確定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損害後果以及如何修復受損生態環境,是辦理破壞生態環境類案件的要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