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像海綿一樣有「彈性」,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緩解暴雨季節的內澇,雨水多了,還能蓄到「海綿」裡,缺水了,擠擠「海綿」供水。最直接的目標,就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作為2019年城建重點工程之一,海綿城市建設關係到一個城市的承載力、凝聚力、輻射力,同時也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2016年5月,我市成功獲批省級海綿城市首批試點城市。
這些年來,徐州正積極構建近遠期「海綿城市」可持續建設項目庫,有序推進規劃實施。其中北起徐商路,東至三環西路,西至縱三路,南到王長路,涵蓋10平方公裡,是徐州「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區。目前,這片海綿示範區建設如何?
探訪一
臥牛山海綿路
確保路面無積水 對著人行道倒下一桶水,水瞬間滲入地下。一輛灑水車開大水量衝刷,水停後,路面依然乾乾淨淨,沒有任何積水。這是海綿城市試點項目——臥牛山路市政工程展現的效果。記者在該路採訪時,了解到「海綿」吸水背後的玄機。
工人正在施工鋪設人行道
臥牛山路北起徐商路,南至徐蕭公路,道路全長約19公裡,走在這條路上,基本看不到窨井蓋,快車道邊緣也沒有下水道。此時,慢車道與快車道之間的花壇引起了記者注意。和普通花壇相比,這個花壇很深,比正常路面低了1米多,裡面有一個黑色鐵質的罩子,周邊種著植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花壇靠近快車道的那一面,有一個個橢圓形的孔洞,這樣的設計有什麼用意?
人行道下沉式綠化帶內安設的下水預留井
施工單位項目經理池建軍告訴記者,這條路是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設計。記者看到的下沉式花壇,名為下凹生物滯留帶,而旁邊開口路牙石,正是雨水流經通道。
「遇到暴雨時,雨水通過開口路牙石流到下凹生物滯留帶裡,這裡面本身就是透水鋪裝,因此一般雨水不足為懼,如果滯納的水過多時,也不用怕,那個鐵質罩子就是溢水口,當積水深度高過溢水口時,自然向溢水口流淌,到達雨水井,最後進入市政管網,完成滲、滯、蓄、淨、用、排的過程。」
臥牛山路鋪設好半幅路面
而對於臥牛山海綿路,另一項非常重要的排水設置就是具有透水功能的人行道了。和一般水泥路不同,臥牛山海綿路採用透水混凝土,上鋪透水磚,滲水效果非常好。為了驗證功效,工作人員將灑水車開來,直接對著路面用水管澆水。雖然水流速很快,水量也很大,但透水鋪裝的人行道就像海綿一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吸收著水。池建軍說,除了透水磚,還鋪設了透水混凝土層、砂石層等6層透水材料,足以確保水在短時間內下滲。
人行道使用的是高滲透式混凝土
探訪二
小區裡也有無處不在的「海綿構造」
覆蓋面積達10平方公裡的徐州「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區內,還有很多新建小區,他們看似普通的綠化設計中,其實暗藏「海綿」巧思。記者探訪的第二站,來到了位於臥牛山西南側中海熙岸華府,看看「海綿構造」如何運用於生活小區中。
中海熙岸華府小區內綠化都是按海綿城市理念設計的
一進熙岸華府大門,就能看到一個主景觀小花園,但是和其他小區不同,熙岸華府這個小花園是設計成下凹綠地的。以往小區綠地走勢呈現高凸狀,暴雨襲來,雨水順勢流下,造成路面積水。而熙岸華府的下凹綠地,地勢低於周圍地面,一旦下雨,這片綠地就像一個漏鬥把雨水收納其中。
不少人就會問,這樣小區綠地不就淹了嗎?小區物業公司工程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下沉綠地除了可以自我消化一部分雨水外,它們下面還鋪設了很多滲管,自我消化不掉的雨水,會通過滲管淨化流入小區一側的蓄水池,將來可以用於小區綠化澆灌,並且像這樣大大小小下凹綠地佔到熙岸華府綠化面積的50%。
小區內草坪內安設的下水預留井
不過,只靠地勢高低處理雨水,可不是「海綿小區」的全部「本事」。熙岸華府人行步道、停車位,都是設計成透水鋪裝。暴雨來臨,雨水會順著透水鋪裝滲入到下層碎石,順著碎石中的滲管流入蓄水池。除此之外,小區落雨管設計也很有講究。根據海綿設施的布置做調整,去除掉一部分的宅前雨水管,增加盲管。而像8#、9#住宅樓北側臨街商鋪,不具備散排條件,雨落管在地下接入滲排一體化設施,南側雨落管部分地上段接入雨水花壇,部分地下段接入滲排一體化設施。
小區內使用的是高滲透地磚
榮盛麓山榮郡二期成為
我市首個通過海綿城市驗收的新建小區
日前,位於徐州市西三環與新淮海路交界處的榮盛麓山榮郡二期海綿城市工程通過專項驗收,成為我市首個通過海綿城市驗收的新建小區。
該小區建設用地4公頃,海綿城市建設主要內容包括雨水花園205.42平方米,下凹式綠地1193.71平方米,透水鋪裝4025.14平方米,景觀水體690.53平方米(可計入下凹綠地),碎石滲層綠地2002平方米,消能池59個,雨水調蓄池340立方米。
相關工程能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進行「釋放」,並加以利用。
建設單位委託第三方測繪單位對地塊內的海綿設施進行了測量,並出具覆核性意見。此外對現場進行隨機性抽查,對海綿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整改意見。經整改,該地塊海綿城市建設質量基本滿足要求,市海綿辦和技術服務單位聯合出具了驗收意見。
徐州海綿城市技術諮詢服務單位、徐州市規劃設計院的工程師李新向記者介紹,「海綿」以諸多形式存在:一個不起眼的斜坡、一片看似平常的植被、一池開滿荷花的水塘⋯⋯都蘊含著海綿收放自如的功能。它們的功能疊加起來,成為一個更高層面的海綿構造。 傳統的市政模式認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暢越好,這種「快排式」的傳統模式沒有考慮水的循環利用。「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淨、用、排」的六字方針,把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淨化、循環使用和排水密切結合,統籌考慮內澇防治、徑流汙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修復等多個目標,實現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建理念。
(來源:快哉 編輯/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