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博園內的路面,能夠讓雨水順利滲入地下。
蘇州科技大學黃天寅教授在講解海綿城市知識。
同一時段內,湖西CBD與中新生態科技園的氣溫相差了3℃。
今年夏天,蘇州遭遇了罕見的連續「燒烤」模式。
蘇州氣象臺的資料顯示,從7月12日入伏到8月12日,這32天中,僅有4天的最高氣溫低於35℃高溫線,其中最熱的是7月25日,當天的最高氣溫為40.5℃。
蘇州的夏天為什麼會這麼熱?除了全球變暖的氣候大環境,是否還有別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的「火爐」中,我們是心甘情願地做「人肉燒烤」,還是該做點其他什麼?
日前,蘇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了一場專題培訓,相關授課專家表示,建設「海綿城市」將全面提升蘇州的水生態環境,同時,城市的熱島效應有望緩解,將來的夏天有望不像現在這樣「煎熬」。
蘇州為啥要建海綿城市?
解決以水為核心的城市生態問題
「海綿城市」是個什麼概念?江蘇省住建廳城建處副處長何伶俊說,目前國家對海綿城市的定義是: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進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海綿城市的核心內容是水。」何伶俊說,城市建設應當做到城與水、人與水的和諧共處,但實際上,目前很多地方破壞了水的自然特性,據統計,在全國範圍內,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質較差或極差。
號稱「東方水城」的蘇州情況如何?蘇州園林設計院院長賀風春介紹,在過去的20年中,蘇州河網密度降低了36.9%,水面率降低了20.8%,城市河網趨於主幹化、單一化,水繫結構的穩定性降低,對流域防洪排澇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黃天寅認為,蘇州在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
「建設海綿城市,就是為了解決以水為核心的各種城市生態問題。」何伶俊介紹,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等場合,多次強調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體現「山水林湖田」生命共同體的系統理念,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10月,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8月,水利部發布《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水利工作的指導意見》;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建設海綿城市有啥優勢?
蘇州本身就是天然「大海綿」
2016年,蘇州、崑山列入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吳中區園博園、常熟錦荷學校和太倉港區七浦塘生態修復工程列入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
市住建局局長、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邵慶介紹,蘇州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將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開發建設有機融合,探索改善水環境、護水生態、強化水安全、弘揚水文化的協同模式,把蘇州市建成平原河網城市城水共生的典範。
市住建局城市建設處處長湯柏勁說,蘇州建設海綿城市,有著四大優勢:一、生態資源豐富,植被覆蓋度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環境質量良好,生態紅線區佔全市總面積的37.77%;二、水生態優勢明顯,河網水系縱橫、湖泊溼地眾多,全市水域面積佔比40%左右,近年來,蘇州市政府大力推進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基本實現一系列重點湖泊的生境恢復;三、水系調蓄能力大,80%—85%降雨量在蘇州本地得到利用、調蓄或蒸發、滲透,這說明蘇州是很好的自然海綿體;四、已初步形成以水係為主的大海綿系統,打造了石湖、金雞湖、獨墅湖、虎丘溼地等一大批城市河湖水系治理的樣板工程,可以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針對蘇州水系發達、土壤滲透性差等特點和面源汙染突出、水質相對較差等問題,蘇州提出以「淨化、蓄滯」為主,兼顧「滲、用、排」等功能需求的海綿城市建設主體思路,強調在源頭上控汙減流。
部分「小海綿」已經建成
效果:氣溫比「熱島」低3℃
早在海綿城市概念提出以前,蘇州就進行了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雨汙分流改造、建設改造排澇泵站、「自流活水「行動、綠色建築和小區推廣等等。
目前,蘇州已經建成了一些「海綿」項目,其中園博園和中新生態科技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園博園裡總共採用了10種海綿技術:透水鋪裝、集雨型生態邊溝、集雨型綠地、雨水徑流滯留灣、綠色屋頂、雨水收集利用設施、下沉式綠地、植被緩衝帶、小微溼地、溼塘。記者在現場看到,園內道路上幾乎沒有一個雨水井蓋,下雨時,雨水要麼通過路面上的透水材料或者磚石縫隙滲入地下,要麼流進路邊的生態邊溝,部分滲入地下部分匯入池塘。園博園規劃工程部門負責人黃玲玲告訴記者,無論是梅雨季、颱風季還是短時間強降雨,園內都不太可能出現內澇。
中新生態科技城內建設了發達的水系,具有生態駁岸的河道總長度近9公裡,與周邊的陽澄湖、青劍湖溝通;在核心區建設了一個22公頃的溼地公園,作為整個區域的公共蓄水池和水質淨化場所;鋪設了約7萬平方米的透水人行道,並在綠化帶內鋪設了1萬米盲溝並安裝了100多個蓄水罐;所有公共建築和住宅區都建立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中新生態科技城核心區域的溼地公園,對區域小氣候的調節作用相當明顯。近日的一天下午兩點前後,記者通過實地測量,發現湖西CBD的近地面氣溫41℃左右,而中新生態科技城溼地公園的近地面氣溫38℃左右。
由點到面,建設過程三步走
2030年,80%的城區變「海綿」
「蘇州的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過程。」湯柏勁告訴記者,明年,蘇州將建成首個海綿城市示範區。示範區位於姑蘇區北部,北接相城區,南鄰蘇州老城,由金閶新城、虎丘周邊地區、虎丘溼地公園和平江新城組成,規劃總用地面積26.45平方公裡。
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黃曉春介紹,蘇州海綿城市示範區將形成「一楔、一園、三軸、四區、藍綠網絡」的布局結構。一楔——三角咀綠楔;一園——虎丘山風景名勝區;三軸——西塘河海綿生態軸、滬寧高速海綿生態軸、滬寧鐵路海綿生態軸;四區——虎丘溼地公園水源涵養與保護示範區、虎丘周邊改造及水文化綜合示範區、金閶新城提標改造示範區、平江新城徑流汙染控制示範區;藍綠網絡——綠廊:貫穿城市的綠色海綿生態走廊(沿河綠廊、沿路綠廊、高壓走廊),藍廊:引入城市的河道支流。
示範區內將實施56個海綿項目,涵蓋河湖水系生態修復、海綿型公園與綠地、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建築與小區、防洪排澇設施、雨水管網工程、海綿系統物聯網與績效考核、海綿系統大數據分析平臺等方面。
黃天寅教授提出:海綿城市不是碎片化的工程,而是城市水系統提升的綜合方案;海綿城市不是千篇一律的設計模式,需要結合蘇州本底,因地制宜地改良和優化;海綿城市不是單個工程,應強化與其他專項設計的整合;海綿城市不只是靜態的工程,更要提供水的大數據,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建設和管理城市;海綿城市不只是解決雨水問題,應發揮其智慧潛力,實現城市綜合生態環境的提升。
「到2018年,首先建成26.45平方公裡的海綿城市試點區;到2020年,『海綿』的面積將擴大到135.98平方公裡;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邵慶說,隨著全市海綿城市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建設工作的科學推進,有望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有效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