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 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

2021-01-09 金臺資訊

近日,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立足大灣區灣情、水情,深入分析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面臨的形勢,科學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的總體布局,明確了2025年、2035年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目標任務。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總體布局如何?如何做好保障措施?為此,人民網記者專訪了水利部相關人士。

保障水安全打造國際一流灣區高質量發展典範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這對大灣區水安全保障、協同推進水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談到,大灣區地處珠江流域下遊,江海相連、水系貫通、河網密布,水問題十分複雜,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短歷時強降雨、流域乾旱、颱風暴潮等極端天氣的增加,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鹹潮上溯、洪水歸槽、汙染加重、生態損害等影響,水安全保障任務繁重且艱巨。

一方面水安全保障能力與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要求不相適應。首先,水資源節約水平和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珠三角九市用水浪費現象仍較突出,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次,城鄉供水抗風險保安全能力不足,城市供水水源以河道取水為主,當地水庫調蓄能力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不足,存在季節性乾旱、河口鹹潮、水汙染等風險。最後,防洪減災依然存在短板,防洪(潮)標準不高,上遊洪水歸槽加重大灣區防洪壓力,臨時蓄滯洪區啟用難度大,三角洲河網區重要節點缺乏調控措施,流域防洪減災預報預警與聯防聯控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水生態環境與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的要求不相適應。一是水環境汙染問題仍然突出,廣東省72%的廢汙水排放量集中在珠三角九市,處理能力和標準不高,雨汙分流不完善,黑臭水體點多量大。二是內河湧水體交換不暢,珠江三角洲河湧水體流動緩慢,水動力不足,與外江水體交換能力弱。三是水生態損害問題突出,由於城市建設等人類活動影響,河湖空間被擠佔,河口灘涂溼地減少,局部水生生境遭到侵佔和破壞。四是水庫藍藻水華等富營養化現象時有發生。

再一方面,水治理管理體系和能力與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制機制要求不相適應。例如,對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有著重要作用的珠江水量調度缺乏法制保障;水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不足,粵港澳三地協同機制還需進一步深化,流域上下遊、珠三角九市間、相關部門間協同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尚未形成;水利工程運行和管理投入不足,「重建輕管」局面依然沒有徹底改變;水利科技支撐能力、水利信息化水平等與水利現代化建設要求尚有差距。

「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也具有良好條件。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大灣區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較完整,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水利合作良好,為保障水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老百姓對水安全風險意識不斷增強,對美好生態環境期待加大,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良好社會氛圍。」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說。

構建大灣區水安全保障「四張網」統籌解決新老水問題

《規劃》從流域、灣區、城市群和城鎮三個層面提出了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總體布局。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在流域層面,加強流域中上遊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挖掘重要工程供水潛力,加強骨幹水庫群防洪調控,強化幹支流保護與治理,加強西江、北江和東江水資源統一調度;在城市群和城鎮層面,優化提升4個中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夯實完善7個重要節點城市(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水安全保障基礎,因地制宜提高特色城鎮水安全保障水平。

「此外,在一屏是西部、北部山丘區,重在涵養和保護;一核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區,重在保障和調配;一帶是南部河口水域岸線帶,重在整治和恢復;三廊是西江、北江、東江幹流,重在治理和修復。

同時,《規劃》對構建大灣區水安全保障「四張網」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是打造一體化高質量的供水保障網。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強農業、工業、城鎮等重點領域節水,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挖掘流域現有工程供水潛力,加快流域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和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東深供水工程為主幹,以各市供水主幹網絡為支線,形成「三江連通」的供水網絡格局;加大對港澳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及水資源保護力度,優化協作機制,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進一步保障港澳供水安全;完善供水系統建設,改善供水水質,增強應急備用,提高城鄉供水能力和水平。

二是構築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網。加快流域骨幹水庫與潖江蓄滯洪區建設,積極推進大江大河治理,強化珠江河口綜合治理與保護,持續推進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與山洪災害防治,協同推進珠三角九市界河防洪工程建設,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加快海堤達標加固與生態海堤建設,構建防潮工程體系;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有序開展城鄉重點澇區治理,築牢排澇工程體系;實施流域水工程統一調度,強化行蓄空間管控,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和防洪風險管控,完善防洪減災非工程措施;深化大灣區防洪減災合作與交流。

三是構建全區域綠色生態水網。科學劃定河道、水庫、湖泊等涉水空間,強化涉水空間的管控與保護;打造流域西江、北江與東江三江生態廊道,構建三角洲容桂水道等清水通道;加強大灣區西、北部山丘區水源涵養,打造河口水域岸線保護帶,構建大灣區綠色生態屏障;通過水汙染治理、河網水動力改善、河湖水生態修護以及跨界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措施,系統治理珠江三角洲河網;大力弘揚和發展嶺南特色水文化,加強水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四是構建現代化的智慧監管服務網。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大灣區水利業務深度融合,建設水安全保障智慧監控工程,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信息化水平;打造升級版河長制湖長制,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水工程建設運行管理制度,完善水土保持監管制度,強化水安全監管制度實施;整合涉水政務服務,實現公眾服務「一網通辦」、水信息服務「一圖全搜」,全面提升大灣區水安全公共服務水平;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水安全科技創新,深化粵港澳交流合作;強化風險防範意識,制定完善應急預案,著力防範化解重大水安全風險。

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水利現代化體系

《規劃》保障目標明確指出,到2025年,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珠三角九市初步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水利現代化體系,水安全保障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率先打造成為全國「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示範區。深圳水利基礎設施和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到2035年,珠三角九市水安全保障能力躍升,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水生態環境狀況全面改善,防範化解水安全風險能力明顯增強,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和宜居水環境目標全面實現,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智慧化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濃鬱嶺南特色的水文化得到弘揚和發展。深圳成為全國水利高質量發展和水利現代化的典範。內地對港澳水資源供給保障更加安全可靠,與港澳水資源、水文化、水科技、防災減災以及界河治理等全面協同協作邁上更高水平。

對此,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做好保障措施方面,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流域管理機構及廣東省主體責任;二是強化法律支撐,加快制定《珠江水量調度條例》;三是落實資金保障,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四是完善協作機制,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水利協作等機制,加強流域區域涉水事務聯動;五是提高人才支撐,統籌人才資源,培養人才隊伍,激發人才活力;六是促進社會參與,營造治水興水的良好氛圍。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印發 未來水安全這樣布局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月5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水利部獲悉,近日,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編制完成。
  • 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指數發布
    新華社深圳4月10日電(記者孫飛)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深交所全資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聯合工信部下屬單位賽迪研究院9日在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開幕式上,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指數(簡稱:灣創100,代碼:980001)。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國兩制」方針,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為大灣區氣象事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有關地方和部門必須緊抓戰略機遇,深化粵港澳合作協調機制,創新發展思路、方式和路徑,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加強跨地區、跨部門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加快大灣區智慧氣象建設,進一步突出並充分發揮出氣象事業的公益性、基礎性作用。
  • 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今日揭牌
    本屆峰會匯聚專家學者,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等話題,結合典型案例,全面詮釋城市化理念,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峰會上,「全國城鄉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導小組」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揭牌。
  • 前海認真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在第十章「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中,用一個專節闡述前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作用和要求,提出「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綜述  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略。在大灣區戰略發展宏圖下,大灣區內的「城」「產」「人」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又有何種發展掣肘?放眼海外,對標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學習與借鑑什麼?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現狀與特徵,以及對國際灣區發展經驗的借鑑,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有何種建議?
  •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周年成績秀——「一個平臺八大體系...
    特別是近半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通關(增城)便利區在廣州市增城區正式啟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正式推出自動售賣新模式,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定達到了第六批,集區域總部、商務洽談、線上線下交易、產品發布、展示推廣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展示交易(安聖)中心成功落戶越秀……一項接一項的工作又快又穩,打造出一個高標準的惠民惠商優質農產品服務平臺。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中國四大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經濟圈)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打造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 富力地產籤約南沙小烏村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鄉村典型
    原標題:富力地產籤約南沙小烏村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鄉村典型不久前,富力地產與南沙區東湧鎮小烏村籤署前期服務協議,富力地產將通過產業規劃與引進,將小烏村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鄉村示範項目。小烏村黨委書記何錦柏也發表致辭,高度肯定了富力地產在城市更新和產業升級領域的豐富經驗,相信富力地產能夠在尊重小烏村人文歷史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將小烏村打造成南沙北門戶的新形象。據介紹,小烏村位於東湧鎮西北部,番禺大道南段、南沙大道北段,是粵港澳大灣區重地廣州南沙的北門戶。一小時車程能到達廣州城區、佛山、東莞,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 裡水:瞄準四大定位 推進高質量發展
    南海區裏水鎮將區位優勢轉化為區位責任,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最美嶺南水鄉、廣佛同城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標杆鎮、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示範區這四大發展定位,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城鄉全面融合、村級工業園改造全面推進、產業平臺全面發力、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為新時代南海高質量發展貢獻裡水力量。
  •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新高地
    作為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百強區之首順德高端製造業的集聚區,佛高區順德園打造集產業集群、產業服務體系、高品質公共空間於一體的高質量發展空間,吸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搶灘落地,助力順德打造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
  • 2020粵港澳大灣區車展「升維」啟幕
    企鵝經緯深圳張清6月22日報導 「擎動大灣區,啟悅i未來」--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汽車博覽會暨新能源及智能汽車博覽會(以下簡稱:粵港澳大灣區車展)6月20日在深圳盛大開幕。  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車展」的前身為「深港澳國際車展」,過去已成功舉辦23屆,作為中國「年度三大車展」之一,今年的車展得到了各汽車廠家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規模達13萬平米,102個汽車品牌,展出新車近1000輛,現場共計舉辦近50場新聞發布會。
  •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約400名嘉賓以線上和線下的形式參與討論,探索香港轉型之路。
  • 《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藍皮書》即將發布
    隨著「中國製造2025」、「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出臺和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積極謀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系統性戰略布局,相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為代表的世界級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在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等方面或已望其項背,但在人均發展水平、城市化精細管理、高質量人文生活品質、開放式創新所需要的自由環境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縱深,可以搭建更大的舞臺、書寫更宏偉的篇章,對中國經濟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巨大。
  • 政協委員朱舜華:讓「時間」證明深圳 圍繞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深圳高質量」發展碩果纍纍。在「雙區驅動」大背景下,深圳高質量發展如何突破瓶頸,補足短板?12月10日(星期四)15時,深圳市政協2020年第七場「委員議事廳」圍繞「打造先行示範區高質量發展高地」展開熱議,直播持續80分鐘,吸引了超過95萬網友圍觀。
  • 粵港澳大灣區地圖範圍面積城市名單 四大中心城市規劃
    製圖 中新網  2月18日,籌備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從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籤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而隨著綱要的公布,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
  • 啟動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地…信宜就是...
    啟動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地…信宜就是這麼優秀!>信宜將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進一步落實「政府主導、群眾參與、部門配合、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引領綠化生態建設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讓玉都大地「綠起來」,讓森林質量
  • 國資報告:中國電建以一流建設「脈動」粵港澳大灣區
    而伴隨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以及廣深港高鐵等的開通運營,粵港澳大灣區開始真正「脈動」起來。 近年來,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建)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承擔了多條重點地鐵線路的建設任務,不僅在安全、模式、技術、成本、生態、創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樹立了新的央企品牌和形象。
  • 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年)》
    2020年11月24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廣州分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數字中國產業發展聯盟聯合主辦的2020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辦。  論壇上,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