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後申遺時代,鹽城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

2020-12-04 新民晚報

珍惜世遺榮譽、扛起世遺責任、放大世遺效應。自申遺成功以來,鹽城市委、市政府迅速謀劃部署「後申遺時代」黃海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工作。12月9日,《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印發實施,這是鹽城市為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利用精心繪製的「路線圖」。

鹽城黃海溼地是我國自然遺產中與國際聯繫最緊密、受國際關注度最高的遺產地。《三年行動綱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全球生態系統治理,以國際標準、世界眼光、科學精神把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高水平地保護好、打造好,推動世遺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競爭優勢,使鹽城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典範。

圖說:上萬隻鸕鷀棲息在湖面上。鹽城市委宣傳部供圖(下同)

「三步走」擦亮金字招牌

第一步

到2021年,鹽城黃海溼地遺產實現全面保護,管理監測、研究和能力建設體系初步形成,遺產地公眾教育普遍開展,鹽城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樞紐作用明顯,黃(渤)海溼地國際會議成為國際公認的溼地遺產交流合作平臺。

以鹽城為核心的候鳥遷飛路線城市聯盟成立,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合作框架初步形成,國際溼地城市創建成功。遺產地生態旅遊基礎設施條件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有效改善,一批鹽城世界遺產精品線路和鹽城黃海溼地遺產統一品牌基本形成,遺產旅遊熱度不斷提升,年吸引遊客人數持續增長,打造全球生態旅遊目的地取得顯著進展。

第二步

到2025年,鹽城黃海溼地遺產實現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國內外優秀科研機構匯集,專業精英人才薈萃、生態修復亮點紛呈,保護管理水平走在全球前列。

以鹽城為核心的候鳥遷飛路線城市聯盟國際影響力顯現,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合作框架成為地區間互惠互信的平臺,遺產交流合作成為常態。遺產地生態和全球生態旅遊目的地影響力顯著提升,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實現整體系統保護,現代化展示、體驗體系全面建成,遺產價值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態傳承。統一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遺產品牌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第三步

展望2035年,這塊太平洋西海岸亞洲最大的廣袤灘涂、輻射沙脊、百萬隻候鳥和各類動植物的棲息家園以全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河海安瀾、碧水暢流、魚翔淺底、鶴舞鹿鳴、候鳥歡飛、遊人如織」的美好願景變成現實。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遺產品牌享譽中外,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合作模式成為地區間合作典範,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在黃海生態區乃至全球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圖說:騰飛的水鳥。

「政產學研」一體化守護自然遺產

成立鹽城市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統籌全市遺產保護工作,構建以鹽城市溼地與遺產管理辦公室為主導、黃(渤)海溼地國際會議為平臺、黃(渤)海溼地研究院為支撐,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政產學研」組織保障體系,切實肩負起保護世界遺產的歷史使命,守護好這塊寶貴的自然遺存。

加強遺產系統保護

凝聚保護共識。按照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有關國際公約要求,堅持嚴格保護,世代傳承,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

強化執法檢查。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專項行動,堅決查處破壞遺產地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發揮黃海溼地環境資源法庭作用,建立黃海溼地保護執法協作機制,依法查處侵佔、破壞黃海溼地等違法行為。

加強紅線管控。嚴格控制涉及遺產地的項目審批,從源頭控制和預防環境汙染。各相關地區要科學劃定溼地生態紅線,確保黃海溼地生態系統功能不退化、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強化規劃引領。組織編制黃海溼地保護規劃,明確黃海溼地保護的區域範圍、目標任務、總體布局、保護重點、保障措施、保護投入和利用方式。

圖說:勺嘴鷸正在覓食。

提升遺產管理水平

加大管理保護力度。建立以大數據、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黃海溼地監測管理系統,組建遺產地專業管理隊伍,設置遺產地保護界標,提高遺產地實時監控能力。

開展溼地遺產科研。推動設立國家級黃(渤)海溼地研究院,深化與北京林業大學、復旦大學、韓國慶北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深入開展溼地保護科研。

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借鑑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等相關經驗,以恢復和增強溼地生態功能為導向,以黃海溼地保護修復兩年行動計劃為主線,精細化推動生態修復工作。大力實施綠化造林工程,建設海堤生態隔離林屏障。

增強遺產傳承活力

統一遺產地對外形象標識,設立鹽城世界遺產地門戶網站、創建遺產地微信公眾號。

建設鹽城溼地遺產博物館、城市溼地公園,促進保護展陳、公眾教育和生態旅遊。

各有關地區圍繞珍禽、麋鹿、勺嘴鷸、黃海輻射沙脊群等資源,打造特色主題館。

在文學藝術作品、科普讀物、中小學的地方校本課程教材、旅遊指南和專業工具書中體現鹽城溼地遺產內容,進一步擴大鹽城世界自然遺產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圖說:海塗龍盤。

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每年舉辦黃(渤)海溼地國際會議,加強與聯合國溼地公約組織、溼地國際等國際組織合作交流,建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城市聯盟,推動沿線城市溼地和候鳥保護工作。

每年舉辦鹽城國際觀鳥節和觀鳥裝備展,打造成為國際上「愛鳥、觀鳥、護鳥」的組織和人士交流、分享的國際節日。

積極籌辦世界溼地生態旅遊大會,用國際化語言講好鹽城故事。

推進溼地生態旅遊

站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度,圍繞「遺產+」新經濟,制定遺產地生態旅遊規劃,高標準推進黃海溼地生態旅遊業發展。

重點改造提升丹頂鶴溼地生態旅遊區、中華麋鹿園,新建鹽城野生動物園、袁家尖度假島,加快改造提升新洋港老街、黃沙港漁港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弶港世遺小鎮,完善提升野鹿蕩特色生態旅遊,科學實施蹲門退養區生態修復。

積極推進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全力創成國際溼地城市。

圖說:和諧家園。

鼓勵公眾參與保護

充分動員社會力量,鼓勵共青團、婦聯、學聯、少先隊等社會團隊,大中小學生,NGO組織及國內外相關人士,參與遺產保護管理、遷徙候鳥保護、國際會議服務等工作。

建立健全志願者制度,實行服務時長積分制管理,通過對優秀志願者頒發證書等形式,提升志願服務的社會影響力和志願者的榮譽感。

建立健全違法違規行為公眾舉報與曝光制度,開通遺產保護管理監督舉報電話,鼓勵公眾、媒體、社會組織參與遺產地的保護監督,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

相關焦點

  • 黃海溼地申遺成功一周年 看看鹽城兌現承諾幹了哪些大事?
    一年來,我市持續探索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推動黃海溼地成為「共建共享、永續利用」的和諧遺產地,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全球生態治理貢獻更多「鹽城智慧」、提供更多「鹽城經驗」。後申遺時代,保護和傳承是重大課題。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長三角如何作出表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針對如何推動綠色發展進行了重點論述,強調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鹽城申遺成功後,曾經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有了答案—— 世界級溼地...
    他面對記者,念出他記在筆記本上的諸多「思考題」:一、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有什麼區別?二、鹽城為何要申遺?三、申遺成功的意義是什麼?四、成功申遺後,下一步怎麼辦?五、在鹽城這片溼地,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究竟應該是什麼關係?……都是大文章、好話題。鹽城當地有不少人好奇,申遺已經成功了,這個申遺辦公室以後是否還存在,應該改名叫啥?吳其江顧不得這些:「不過是萬裡長徵第一步,以後的路還長。」
  • 世界遺產 自然鹽城
    綿延582公裡的海岸線,湧動著歲月的潮汐,不斷向大海生長的土地,展現著希望與生機,千萬年的滄海桑田賦予鹽城不可多得的精彩與絢麗。在新時代發展理念推動下,鹽城黃海溼地遺產更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原始之美、靈動之美、清新之美。大美溼地——自然生長的世界遺產鹽城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溼地。
  • 長三角一體化|鹽城搶抓5G商機,啟動中科院計算所「信息高鐵第一站」
    昨天,中科院計算所「信息高鐵第一站」啟動儀式暨鹽城5G車聯網論壇活動在鹽城舉行。國內相關科研院所電子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專家、企業家齊聚鹽城,交流5G車聯網發展趨勢,推動領域核心技術、關鍵設備、行業應用健康發展,夯實和完善信息網絡服務基礎,全力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助力鹽城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圖說:啟動儀式。
  • 「詩和遠方」就在腳下 乘著高鐵來鹽城看世界自然遺產!
    據了解,目前鹽城已陸續開通了到北京南、石家莊、濟南東、青島北等地的高鐵。鹽城將進一步融入長三角1小時經濟圈,助力當地經濟轉型發展。  「後申遺時代」生態旅遊接軌   鹽城溼地一年四季煙水蒼茫,雲霧繚繞,那蜿蜒數十裡或數百裡的海濱防風林帶,浩浩蕩蕩
  • 踐行囑託開新局|鹽城:向海發展開啟新徵程
    我們將堅定高質量發展方向,在綠色協調發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上爭當表率,以世界自然遺產地和濱海港大工業基地為載體,打造世界級生態會客廳和全國典範的綠色循環大工業基地;全領域、全市域深化文明創建工作,打造精神文明建設典範城市。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憑「海」揚帆長三角
    高鐵開通帶給鹽城老百姓的不只是交通的便捷,更有在「高」歌「快」進的鐵路網絡中構建起的鹽城產業發展新格局。 從4小時到2小時,縮短的不僅是鹽城到上海的時空距離,更有鹽城人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心理距離。儘管躋身長三角區域一體化27個中心區城市行列,但位於最北側的鹽城,相較於沿滬(環滬)城市,交通短板一直有著可能被邊緣化的緊迫感。
  • 鹽城世界自然遺產「心路歷程 大美溼地」系列作品首發
    發布會現場,鹽城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波表示,「心路歷程 大美溼地」系列作品首發儀式,不僅是全市「後申遺時代」的一件喜事,更是鹽城全面放大世遺效應的一件大事。   在現場,黃海溼地申遺歷程圖書作者張鋒分享了創作的歷程。「鹽城黃海溼地成為我國第一處濱海溼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實現我國世界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零的突破。」
  • 打造全域全方位合作的央地共建典範 攜手繪就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嶄新...
    打造全域全方位合作的央地共建典範 攜手繪就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嶄新篇章 2020-11-28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鹽城「公式」
    這個中點和補給站不僅是中國長三角地區首個世界自然遺產,以它為核心,可以畫出視角更加宏大的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萬宏蕾 編輯顧佳贇黃海溼地 - 灘涂紅毯(戚曉雲/攝)「從韓國首爾仁川機場起飛時,可以在機場附近看到大面積灘涂,與鹽城南洋機場起飛後,在鹽城海邊看到的景象一模一樣。」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