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小寒,氣溫降了再降,鹽城黃海溼地的廣袤灘涂上,卻有無數生命在萌動成長。難以計數的候鳥不遠萬裡來此越冬,這片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已成為鳥兒們最留戀最安全的生命驛站和理想家園。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豐饒的黃海溼地護佑生命、孕育生機,也為向海而生的鹽城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省委全會提出,鹽城要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的典範,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踐行囑託開新局,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表示,鹽城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
努力探索具有鹽城特色的現代化之路
——訪鹽城市委書記戴源
「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的典範,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對鹽城提出的明確要求。踐行囑託開新局,鹽城將走出什麼樣的「鹽城路徑」?捧出什麼樣的「鹽城方案」?2020年12月30日,鹽城市委書記戴源接受了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的專訪。
記者:「十三五」期間,鹽城重點推進了哪些工作?全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哪些成就?
戴源:「十三五」時期是鹽城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大力實施「三市」戰略,堅定走好「兩海兩綠」路徑,加快建設「四新鹽城」,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
我們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汽車、鋼鐵、新能源和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全面崛起,一批百億千億級重大項目持續突破,再造一個「規上工業新鹽城」指日可待;我們全面邁入「高鐵時代」,成功躋身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高水平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城市價值獲得標誌性提升;我們捧回「世遺」金字招牌,打通「兩山」轉化的現實路徑,鹽城好生態更具「國際範」;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50萬城鄉居民喜遷新居,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我們堅持「聽中央號令、抓主要矛盾、下明確指示、靠人民群眾」,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為奮進「十四五」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鹽通鐵路開通,鹽城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這將給鹽城帶來哪些深刻變化?作為蘇北唯一被納入長三角中心區的城市,鹽城如何在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戴源:鹽通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海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補齊縱貫中國東部沿海鐵路大通道最後一段的關鍵工程,對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助力「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意味著鹽城拿到了上海、南京同城化發展的「入場券」,巨大的溢出效應將為鹽城帶來巨大的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等,既可以讓鹽城的變成大家的,也可以把大家的變成鹽城的,不僅能夠增加交流和合作,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升整體經濟實力,還會進一步增強城市價值,提升城市影響力。
在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大背景下,鹽城能否融得進、融得好,決定了我們「十四五」能走多遠、走多穩。作為蘇北唯一被納入長三角中心區的城市,我們的區位條件、對韓合作基礎好,將在「雙循環」中發揮優勢,打造東北亞和長三角兩個大市場交匯的重要樞紐;我們的沿海開放、產業創新空間大,將在國內大循環中找準定位,接軌上海打造「一區三基地」,爭取在「十四五」將鹽城沿海打造成全省的一個重要增長板塊。
記者:踐行囑託開新局,展望「十四五」,鹽城如何開好局、起好步?準備在哪些方面精準發力,謀劃新一輪發展?
戴源:「十四五」時期,鹽城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全會部署要求,堅持把「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作為發展的總綱領、總命題、總要求,努力探索一條具有鹽城特色的現代化之路。
我們將堅定高質量發展方向,在綠色協調發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上爭當表率,以世界自然遺產地和濱海港大工業基地為載體,打造世界級生態會客廳和全國典範的綠色循環大工業基地;全領域、全市域深化文明創建工作,打造精神文明建設典範城市。
我們將積極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東北亞經濟圈和長三角一體化雙向互動中爭做示範,更大力度開放沿海、接軌上海,深化對韓合作,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雙向開放格局。
我們將對標現代化建設要求,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把農業打造成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最有獲得感的富民產業,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新路。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
鹽都區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內,工作人員正在採摘草莓。
鹽城:向海發展開啟新徵程
敞開胸襟,在新發展格局中構築新優勢
2020年12月30日,首趟高鐵G8321次列車從鹽城站駛出,開往上海虹橋,標誌著鹽通高鐵正式通車。這是蘇北腹地首條時速350公裡的高鐵,它的開通運營,使鹽城全面融入了上海一小時經濟圈。而隨著「一橫三縱」高快速鐵路網的構建,830萬鹽城人邁入呼嘯而來的高鐵時代,鹽城在全國鐵路交通版圖上重塑新的樞紐地位。
鹽通高鐵開通,鹽城依託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創新「飛地發展」模式,深化與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產業協作也打開新通道,從此將集聚更多項目,進入長三角「產業生態圈」。
作為蘇北唯一被納入長三角中心區的城市,鹽城始終把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布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過去以上海為中心的發展輻射軸更多以滬寧、滬杭為重點方向,近年來隨著跨江通道、沿海高鐵網的日益完善,北向的滬鹽沿海發展軸逐漸形成新優勢,鹽城發展即將進入起跳跨越的新階段。」鹽城市市長曹路寶說。
2020年10月30日,第二屆中韓貿易投資博覽會暨中韓合作交流周在鹽城拉開帷幕,這是去年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省舉辦的最大規模對外經貿交流活動,推動對韓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2017年1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中韓(鹽城)產業園,這是中韓FTA合作框架下長三角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合作平臺,是國家賦予鹽城的重大使命。
近年來,鹽城與韓國的開放合作持續擴大,先後引進現代起亞、SKI等近千家韓資企業,與韓國11個城市建立友好關係。1萬多名韓國人常年在鹽城生活。鹽城開通了全省唯一至韓日全貨機航線,鹽城港開通韓國釜山港、新萬金群山港貨櫃直航航線,架起了對韓合作「海空走廊」。特別是疫情發生後守望相助、共克時艱,見證了兩地的深厚情誼,鹽城還將前來工作生活的韓國人士作為「新市民」一視同仁,並在全國率先利用中韓「快捷通道」,幫助韓企管理和技術人員早日來到鹽城。
作為長三角地區韓資企業的重要集聚城市,鹽城對外開放合作的主要方向是韓國,過去與韓國聯繫緊密的優勢,現在正變成打開國際大循環的關鍵環節,為構建中日韓「小循環」作出示範。
剪紙、老虎鞋、麵塑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展示。
綠色賦能,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產業轉型
進入華人運通生產車間,試車跑道上,下線新車全自動泊車、全程無人駕駛。瞄準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華人運通在技術創新上不斷突破,以實業報國。華人運通戰略規劃與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創始合伙人吳歡說,華人運通新能源汽車項目是2020年鹽城市「兩投產」重大項目之一,高合工廠項目一期總投資30億元,主要從事高端純電動智能汽車的生產、研發、銷售。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吳歡說,「我們將堅守實業做好汽車產業,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需求、技術創新,讓新能源智能汽車走到全球產業的前列。」
華人運通高合汽車智能生產製造基地新車HiPhi X展示現場。
向海發展、綠色賦能,鹽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汽車、鋼鐵、新能源和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全面崛起,開票銷售佔全市半壁江山,DYK汽車累計銷售超580萬輛,華人運通新能源汽車生產下線;鋼鐵產業開票銷售超千億元;新能源產業規模居全省首位,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佔全國近50%,光伏電池片產量佔全球11.4%;電子信息產業每年保持30%以上增速。
進入「十四五」,鹽城向海而興的步伐將更加鏗鏘有力,主動承接長三角及沿江重大生產力轉移,堅定不移推進寶武鋼鐵、金光紙業項目,著力形成以千億級重特大項目為支撐、百億級重大項目為主體、產業配套項目為補充的項目梯次推進格局。依託沿海優勢構建載體,加快濱海港工業園區發展,聚焦「鋼鐵、能源、再生紙、物流」四大產業基地,招引中海油LNG、國電投等龍頭企業裂變項目,加快推進國家電投火電二期、國信能源、風電產業園等百億級項目,建設鹽城北部產業經濟新高地。
花吉大舞臺的精彩節目,贏得陣陣掌聲。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趙亞玲攝)
人民至上,共享發展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鹽城市鹽都區花吉村新型農村社區,粉牆黛瓦、飛簷套窗、竹籬小院、林木環繞。78歲的村民陳良德搬進100多平方米的新居不久,住新房享受好生活,整天喜笑顏開。「這房子跟城裡人住的沒啥差別,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得這麼好!」花吉村黨總支書記吳曉華介紹,花吉新型農村示範社區項目一期工程90戶已建成,二期111戶即將建設成功。社區建有黨群服務中心、公共停車場、衛生室,還安裝鋪設了管道天然氣、雨汙管網,就連健身廣場、文化大院也一應俱全。
2020年4月中旬,全省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現場推進會在鹽城召開。鹽城市和大豐等6個縣(市、區)被省表彰為農房改善工作優秀市、縣。住房最能體現群眾的生活質量,也是老百姓最牽掛的事。鹽城從群眾最迫切的現實需求出發,堅持「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全面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及農村住房改善,50萬城鄉居民實現了安居夢,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發展為了人民。為了辦好民生實事,鹽城財政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近80%。居民收入增速連續5年高於經濟增速。
2020年11月20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鹽城以三年綜合成績全國第二的名次,榮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殊榮,城市能級和綜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不僅是為了拿下這塊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通過文明創建,更好地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戴源說,人民至上,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只有抓好群眾身邊的小事、城市發展的實事、社會治理的難事,才能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鹽城,正走在最美好的時代。未來的鹽城,將成為產業集聚的新高地、沿海交通的新樞紐、開放合作的新前沿、綠色發展的新典範,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特色彰顯的新徵程上奮勇前行,為新一輪大發展積蓄澎湃動能!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卞小燕 華鈺
鹽瀆街道花吉村新型農村社區。
從「空間大」走向「價值高」
鹽城擁有空港、海港兩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還擁有江蘇沿海中心城市、長三角新興的工商業城市等頭銜,「十三五」期間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今後如何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向海而興、創新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發展的典範?鹽城人在思考、謀劃。
抓住高鐵開通的機遇,加速推進跨區域一體化發展。聚焦鹽城的比較優勢,要提升「供應鏈」「產業鏈」及「價值鏈」內涵和質量,堅決摒棄高汙染、高能耗產業,實現從「承接轉移」向「融合發展」跨越。在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發展「國內循環」的同時,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參與東亞地區「國際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以更高的視野和格局,進行制度創新。要以超越市界省域的思維,審視自身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的發展路徑,重視並落實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破除「蘇北意識」「地級市意識」帶來的發展障礙,促進生產要素更加自由流動。對標高質量發展區域,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降低交易成本。
運用金融發展與創新促進區域產業升級及經濟發展。要利用上海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通過金融創新,盤活「入海口土地增長資源」這一鹽城獨有的優勢;通過金融創新,支撐鹽城沿海生態優勢充分發揮,將「空間大」的資源稟賦變成「價值高」的現實優勢,打造東部沿海發展質量高、活力強的藍色經濟增長極。
注重高層次人力資本的引進和蓄積。鹽城應在抓好基礎教育,向外輸出高質量人才的同時,重視提升已有高校的質量,要著力吸引高水平一流高校院所進駐鹽城,成為鹽城高素質人才和先進知識技術輸入的對接點,形成高質量人才和知識技術的循環。
以黃海溼地申遺成功為契機,高起點打造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均衡示範區。鹽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土地、海洋、灘涂資源,是江蘇省土地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的地級市。要突出沿海的生態保護價值和生態旅遊價值,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生態系統治理,發展生態旅遊及其配套服務,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 許崇正 牛擁作者許崇正系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牛擁系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