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針對如何推動綠色發展進行了重點論述,強調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我們即將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的歷史時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進一步強調貫徹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採取高質量綠色發展新措施,制定綠色發展新規劃,實現生態環保「新起航」,再次喚起了我們對美麗中國的美好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迫切嚮往。
優美生態環境是小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適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15周年,又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小康」體現的是發展的水平,「全面」強調的則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當下時代語境中的「小康」,不僅直指人民物質生活上的富裕程度,更寓意人們精神生活上的富足,而精神生活能否得到滿足,生態環境的整潔、美麗、宜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生態環境保衛戰。大力推動構建優美和諧的生態示範區,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集約型」的生態空間格局,全國各地不斷湧現一批又一批的生態新高地。以上海、浙江及江蘇三省交界處設置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為例,示範區將生態環境保護置於優先地位,強化跨省市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不搞集中連片式開發,大力保護水生態,統籌好生態、生產和生活三大空間,開闢了「兩核、兩軸、三組團」功能布局區。目前,堅持區域綠色一體化發展的成效已初步顯現。
以高質量綠色發展更好繪就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藍圖
當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牽涉面廣泛、需要多方合作出力的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變數,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難免會遭遇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與壓力。具體來說,少數人群在生態環保方面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強化,一些企業在綠色轉型升級、清潔生產方面的觀念有待更新,個別部門在提升地方綠色治理效能方面的途徑有待拓寬,某些區域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優化,當前我國的部分生態法律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等。
對於長三角區域而言,生態環境保護主要存在以下難點:一是長三角區域現有的生態環境政策和標準存在差異。儘管經過協調治理探索,長三角部分地區已經形成有利於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然而從整體上看,仍缺乏統一規劃,區域合作不夠充分,區域間協同體制機制和政策標準仍有待統一。二是長三角區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總體框架設計和舉措有待清晰。多年來,長三角毗鄰地區在綠色協同發展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而長三角非相鄰地區之間仍然缺乏一體化協同合作的地理優勢和人文傳統優勢,區域各自為戰的情況仍然存在。三是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有待優化。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貢獻強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單位國土面積資源能耗和汙染物排放強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多種困境。
以高質量綠色發展更好繪就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藍圖,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上海要發揮引領作用,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生態教育,更好凝聚區域一體化綠色發展的共識。二是進一步完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體制機制,三省一市要協同並進,建立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長效聯動體制、機制,並使其真正發揮實效。三是圍繞重點領域,開展跨界協同治理實踐,通過抓住水汙染、大氣汙染、土壤汙染治理等關鍵領域,順利推進區域生態綠色重點工作,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和水平。四是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協同推進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綠色發展,在注意發揮上海引領作用的同時,促進其他三省各揚所長。
(作者為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