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長三角如何作出表率?

2020-11-28 上海觀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針對如何推動綠色發展進行了重點論述,強調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我們即將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的歷史時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進一步強調貫徹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採取高質量綠色發展新措施,制定綠色發展新規劃,實現生態環保「新起航」,再次喚起了我們對美麗中國的美好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迫切嚮往。

優美生態環境是小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適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15周年,又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小康」體現的是發展的水平,「全面」強調的則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當下時代語境中的「小康」,不僅直指人民物質生活上的富裕程度,更寓意人們精神生活上的富足,而精神生活能否得到滿足,生態環境的整潔、美麗、宜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生態環境保衛戰。大力推動構建優美和諧的生態示範區,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集約型」的生態空間格局,全國各地不斷湧現一批又一批的生態新高地。以上海、浙江及江蘇三省交界處設置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為例,示範區將生態環境保護置於優先地位,強化跨省市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不搞集中連片式開發,大力保護水生態,統籌好生態、生產和生活三大空間,開闢了「兩核、兩軸、三組團」功能布局區。目前,堅持區域綠色一體化發展的成效已初步顯現。

以高質量綠色發展更好繪就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藍圖

當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牽涉面廣泛、需要多方合作出力的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變數,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難免會遭遇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與壓力。具體來說,少數人群在生態環保方面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強化,一些企業在綠色轉型升級、清潔生產方面的觀念有待更新,個別部門在提升地方綠色治理效能方面的途徑有待拓寬,某些區域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優化,當前我國的部分生態法律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等。

對於長三角區域而言,生態環境保護主要存在以下難點:一是長三角區域現有的生態環境政策和標準存在差異。儘管經過協調治理探索,長三角部分地區已經形成有利於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然而從整體上看,仍缺乏統一規劃,區域合作不夠充分,區域間協同體制機制和政策標準仍有待統一。二是長三角區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總體框架設計和舉措有待清晰。多年來,長三角毗鄰地區在綠色協同發展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而長三角非相鄰地區之間仍然缺乏一體化協同合作的地理優勢和人文傳統優勢,區域各自為戰的情況仍然存在。三是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有待優化。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貢獻強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單位國土面積資源能耗和汙染物排放強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多種困境。

以高質量綠色發展更好繪就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藍圖,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上海要發揮引領作用,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生態教育,更好凝聚區域一體化綠色發展的共識。二是進一步完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體制機制,三省一市要協同並進,建立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長效聯動體制、機制,並使其真正發揮實效。三是圍繞重點領域,開展跨界協同治理實踐,通過抓住水汙染、大氣汙染、土壤汙染治理等關鍵領域,順利推進區域生態綠色重點工作,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和水平。四是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協同推進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綠色發展,在注意發揮上海引領作用的同時,促進其他三省各揚所長。

作者為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
    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要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第一抉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並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明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自信自覺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築牢生態文明之基,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為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也就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價值從根本上說,西方現代性社會危機首先是世界觀危機,西方社會對世界觀的碎片化理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缺乏一種完整的根本看法,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對待自然世界,也缺乏正確行動的信念。然而,無論是宇宙本體論,還是人本主義世界觀,均屬於人與自然關係的「主奴式」建構。當今生態哲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仍然沒有走出這一窠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提出,代表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克服生態危機而作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選擇,表達了對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根本看法。
  • 深冷股份董事長謝樂敏: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微薄力量
    接下來,中國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一名中國人和共產黨員,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其中,習總書記對建設美麗中國的闡述,作為一家清潔能源領域的西部企業,我對此感悟尤其深刻。這也正是深冷一直堅持的理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自然界是勞動對象的重要內容,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就難以持續發展。良好生態環境也為社會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人民健康水平、公共衛生、安居樂業等社會建設內容無不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表徵之一就是實現包括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上述缺陷使得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指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實踐沒有給人帶來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僅造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唯科學主義盛行,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啟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即從擺脫對自然和宗教的束縛,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崇拜,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結果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和效率的提高,但也是物的價值的上升和人的價值的下降。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長三角一體化|後申遺時代,鹽城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
    自申遺成功以來,鹽城市委、市政府迅速謀劃部署「後申遺時代」黃海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工作。12月9日,《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印發實施,這是鹽城市為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利用精心繪製的「路線圖」。鹽城黃海溼地是我國自然遺產中與國際聯繫最緊密、受國際關注度最高的遺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