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璧山區融媒體中心 璧山發布
千年變局,動力強勁。今年初,中央為成渝地區畫出「雙城經濟圈」,唱響「雙城記」。國家戰略機遇,催生了成都東部新區,這片蓄勢已久的熱土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從醞釀謀劃到戰略研究、從勘探規劃到統籌提升、從片區設計到明確定位,歷時3年的沉澱,東部新區正勇立在成都向東的潮頭上唱響大歌,從一張白紙變得愈加豐滿,為衝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之城」不斷蓄力,向著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平臺、成德眉資同城化新支撐、新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的目標邁進。
6月4日,區委書記藍慶華、區長秦文敏率隊的璧山黨政代表團赴東部新區考察學習,並與新區達成了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共識。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背景下,璧山與東部新區共同成為了「成都東進、重慶西擴」的重要節點城市,這一共鳴無疑為下階段的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礎。一個新成立的新區在發展建設中有哪些奧秘?如何在短時間內成勢成城?近日,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前往成都東部新區,探究其從無到有的成長軌跡。
落子東進 以思路決定出路
時間回溯到2019年3月2日,在簡陽市會議中心,首期「東進大講堂」迎來「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的設計團隊。他們的講課主題,是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的規劃建設經驗。而坐在臺下的聽眾,是來自成都東部區域的近300名管理者、建設者。 講座以幾乎每月一次的頻次展開,除邀請專家授課外,還會組織分組討論,以在交流中形成共識,指導日常工作。
一年多時間裡,走進「東進大講堂」的講課人,既有城市規劃領域頂級專家團隊,也有項目引進、開發運營業內大咖,還有數字經濟等行業知名人士,主題涵蓋經濟、規劃、戰略、法律等諸多內容。
「東進大講堂」的組織者是成都市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於2019年1月在成都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掛牌成立,負責實施「東進」戰略牽頭抓總。而成都的「東進」戰略最早要追溯到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落下重塑城市空間格局的關鍵一子——東進!
多少年來,成都受困於城東龍泉山、城西龍門山屏障,逼仄發展。此番落子「東進」,跨越龍泉山,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成都格局豁然開朗。 但是,千年立城,談何容易?白紙上作圖,需要成都以極大魄力打破發展慣性,亦需要消除「本領恐慌」以縱深視野前瞻謀局,其中思路的轉變是最大難點。舉辦「東進大講堂」的初衷,正是儘快補上認識、能力短板,轉變思路,著力培養一批「講政治、懂城市、會經濟、善治理」的幹部。
在位於三岔湖北岸的馬鞍山觀景臺規劃展覽館內,視頻、水晶沙盤、數字沙盤、VR、DMS(數據模型系統)等展示手段應有盡有,可以清晰的展現成都市委「東進」戰略總體規劃以及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等「三城一園」的規劃。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成都向東的步伐,越走越穩。東部新區的成立,大勢已成。
破題建城 讓發展蓄勢待發
正是在2020年5月6日這天,東部新區掛牌成立。這距其獲批省級新區,剛剛過去一周時間。歷經三年醞釀,東部新區終於破繭。規劃面積729平方公裡,現有常住人口54.2萬人,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165億元。一座蓄勢待飛的「未來之城」輪廓初顯。
根據同天公布的《成都東部新區總體方案》,到2035年,東部新區常住人口將達到16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0億元。但這顯然還不是終點。
憑藉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一直以來,成都人口吸引力強勁。2019年末,成都常住人口達1658.1萬人,實際管理人口超2100萬人。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9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增長35萬人,服務人口年均增量則達55萬人。據此測算,未來30年,成都將新增約1000萬人口。到2050年前後,成都人口規模將達到3000萬量級,也就是北京和上海現在的服務人口規模。
在「新成都人」仍在快速湧入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力?東部新區,正是成都發展戰略的重要轉移。在東部新區管委會負責人看來,除北京外,成都是少有的主動調整城市空間布局來疏解城市人口的城市。進而重塑產業經濟地理,開闢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以「人城產」為營城邏輯,以優良生態本底、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豐富就業創業機會吸引人口集聚,是成都為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和「大城市病」瓶頸,以長遠眼光和戰略定力謀劃的破題之道。按照規劃,東部新區將構建「雙城一園、一軸一帶」的空間布局,即:空港新城、簡州新城、天府奧體公園,沱江發展軸和金簡仁產業帶。
未來的東部新區,力求生產、生活和生態平衡,承擔著「公園城市示範窗口」的使命。「精築城、廣聚人、強功能、興產業」,這不僅承載著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的希望,更寄託著成都人美好生活的期待。
提升能級 推動成渝相向發展
驅車從天府國際空港新城西側三岔湖出發,一路向東,就能直達天府國際機場。在沿途的綠樹掩映、湖光山色中,天府國際機場建設熱火朝天。
建設中的天府國際機場位於成渝相向發展的主軸線上,未來將擁有6條跑道,具備年旅客吞吐量9000萬人次和貨郵吞吐量200萬噸的承載能力,將成為成都對外開放、連接世界的樞紐和窗口。
當前,航站區正全力推進航站樓二次結構工程、鋼結構網架嵌補、金屬屋面工程等施工;飛行區正在開展堆載體卸載、碎石墊層、水穩層施工及跑道混凝土施工;配套區持續推進地鐵建設、工作區房建、市政道橋施工。「神鳥展翅」,正在蓄勢待發……
從世界範圍看,圍繞機場建設空港城市已成為大的趨勢,藉助機場構建的空中通道,可以把全球的人流、貨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資源聯繫在一起,讓城市更加高效地融入全球發展。「空港新城正是東部新區建設的一個重點。」據東部新區航空和口岸經濟局產業發展部負責人羅瑞介紹,目前,空港新城企業總部一期已經竣工驗收,包括東進辦辦公樓、空港新城管委會辦公樓、企業服務中心、會議中心以及湖畔餐廳等項目。接下來,將全力衝刺企業辦公樓、酒店、規劃展覽館等二期項目建設。
據了解,企業總部項目距成都地鐵18號線三岔站約1公裡,總用地面積約211畝,總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具備規劃展示、企業服務、企業辦公等多項功能。項目圍繞五大發展理念進行規劃建設,創新建設模式和管理方式,集成了海綿城市、被動式建築、裝配式建造等30多項先進建設理念,代表著未來新城建設的基本方向。」羅瑞談道,空港新城在成都東部新區建設中承擔著重任,正通過企業總部這一形象窗口向外界展示一流先進的規劃建設理念。
空港新城的建設只是東部新區提升城市能級的一個縮影。基於自身發展考量,成都東進背後更進一步的構想,就在於以東部新區為支點,以點連軸,推動成渝相向發展。而這一支點最終撬動的,是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遠大抱負。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之年,也是東部新區成立元年。「我們將進一步推動東部新區成型成勢,聯動多地共謀發展,發揮引領作用未來可期。」東部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東部新區的建設將主要從加快打造世界門戶樞紐、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戰略性產業植入、加快推進片區綜合開發和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等五個方面精準發力,在產業發展、開放合作、生態文明、城鄉融合、公共服務等領域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全面增強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配置能力。
打造引擎 持續不斷探索發展
2019年1月8日,位於東部新區簡州新城的四川凱邁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竣工投產。「產品應用領域主要為高低壓工業設備、機場特種設備、軌道交通工程機械車輛,目前已應用於成都地鐵18號線建設工地,下一步將為機場、地鐵提供更多的電池裝備。」該企業負責人說,「當新區遇上新經濟,活力定少不了。」
簡州新城是成都新經濟發展的一塊熱土,在這裡,將重點發展以智聯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智能經濟、綠色經濟,以大數據、物聯網為支撐的數字經濟,以智慧出行為方向的共享經濟。目前已聚集一汽紅旗、比克電池、吉利銘泰方程時空港等重大項目20餘個,其中,吉利銘泰方程時空港實現當年籤約當年動工,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新經濟在東部新區的發展一直都是成都在思考的話題。據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一直在探索通過利用新經濟的應用場景和城市機會清單,積極謀劃在東部新區有所動作。作為新經濟部門,將持續不斷探索應用場景的示範工程,將新的技術、新經濟企業引入到東部新區。
東部新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東部新區鼓勵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在東部新區創設特色學院、聯合實驗室、信息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設立東部新區科技創新智庫,搭建新興技術和學科交叉研究平臺,支持前沿領域技術創新實驗和應用在東部新區先行先試;推動創新型、高成長型高科技和新經濟企業在東部新區成長集聚,促進先進位造業和生產型服務業共生共融、協同發展。
做優環境 彰顯新區生態優勢
在簡州新城重大功能性項目——龍馬湖公園內,已經蓄水數米深的龍馬湖碧波蕩漾,工人們正在分工合作,有序推進綠化作業以及濱水平臺鋪裝施工。公園岸邊一側一座圓形建築已成型,未來市民可在此進行娛樂活動。
「現階段我們正在進行龍馬湖東岸、南岸、北岸的場平工程以及中島的綠化景觀工程施工。」簡州新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現場高級主管田銳介紹,公園目前已完成主湖區蓄水,正開展水生態、涉水構築物和示範區景觀工程建設,計劃今年內全面建成。
據了解,正在修建的龍馬湖公園,佔地面積2450畝,湖面面積1000畝。公園植入簡州文化元素,布局4個島嶼、18個特色景點、15公裡馬拉松綠道和無人駕駛體驗環線,森林覆蓋率達90%。記者在公園內看到,叢生香樟、紅葉李、絢麗海棠、羅漢松、黃花風鈴木等多種植物已在此安好了「家」,同步施工的還有示範段內的道路路面和橋面、配套建築內裝、濱水平臺菠蘿格鋪裝,以及噴泉和雕塑安裝。
龍馬湖公園是東部新區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項目之一。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上,視野極佳,正對面是被稱為「千島之湖」的三岔湖,左邊則朝向簡陽方向,是東進的重要區域。腳下,除了已打造形成的龍泉山森林綠道示範段外,更多的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
「山、水、港(天府國際機場)都是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的核心資源。」羅瑞介紹,空港新城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園城市」的理念,以自然生態本底為依託,展現「山環水繞、錯落有致、大開大合、城園交融」的城市總體風貌,實現山、水、城相融共生,建設世界公園城市典範。
「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在規劃建設中充分彰顯東部新區區域生態優勢,運用『臨山築城』等手法提升城市魅力。」——這正是東部新區的營城理念。
據東部新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在建設過程中,新區將持續優化生態格局,以龍泉山和沱江為生態骨架,保護修護河湖水網,紮實推進沱江流域綜合治理,構建「一山一水多湖」生態格局;營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持續優化天府綠道、公園綠地、社區街景設計,構建「生態路網+條形公園+社區綠地」的綠色空間體系,打造以生態綠道為特徵的獨立慢行網絡;突出城市風貌形態,加強對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規劃管控,打造以天府黃為主色系的新區主題色彩,形成新區獨有的「城、湖、山」交相輝映的自然特質。
記者手記
三年磨一劍,謀定而後動。作為成都東進的一枚重要棋子,東部新區現在已經破繭而出,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從掛牌成立以來,新區優化形成了「城市組群—產業功能區—產城融合新鎮—未來社區」的四級城市體系,「骨骼線條」越發硬朗;航空經濟、智能製造、數字經濟等領域企業緊緊跟隨,「肌體輪廓」愈加成形。
行走在東部新區,藍色圍擋一片連著一片、施工車輛一輛接著一輛……處處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作為一座「未來之城」,新區以新理念、新機制、新面貌、新環境,彰顯著人本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特質。可以看出的是,東部新區並不是簡單「造城」,不是在重複傳統發展思路,而是打破大城市發展慣性,開啟全面「營城」的創新格局。
從「產·城·人」到「人·城·產」,從「城市中建公園」到「公園中建城市」,從「無序蔓延」到「組團緊湊」,從「高樓林立」到「宜居速度」,東部新區的成長軌跡步步為營、精心布局,既全面落實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又全面開啟了成渝兩地相向發展的新篇章。
大筆如椽,繪出東部新區的磅礴氣概;匠心獨具,錨定千年大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未來已來、將至已至,東部新區、我們拭目以待。
記 者:熊浩 謝捷
編 輯:巫秋雲 劉潔昕(實習)
初 審:羅 君
總值班:張永豔
總編輯:張 偉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原標題:《勇立潮頭唱大歌——看成都東部新區從無到有的成長軌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