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除了治內澇 還有啥作用?附北方四城案例剖析

2020-12-04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建海綿城市!」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俊奇這樣說。

「什麼樣的城市適合建設海綿城市?」李俊奇教授認為這一問題從本質而言是偽命題,作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他指出沒有不適合建設海綿城市的城市,只有針對城市不同需求和特點,因地制宜,各有側重。

作者:陳穎

海綿城市治什麼?

數據說話,看全國內澇

住建部於2010年對我國32個省份351城市內澇情況進行調研,數據表明我國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有137個城市發生內澇災害達到三次以上,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有57個城市的最長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2010內澇城市統計

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2016年夏季我國各地都進入看海模式,暴雨及特大暴雨對脆弱的城市排水系統以沉重打擊,除了南方多省市受災嚴重,北方地區也未曾倖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內蒙等十餘省市都遭受洪澇災害,直接損失超過二百億。

16年7月北京石景山公園附近內澇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生態城政企聯合 共築海綿城市
    自2016年生態城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歷經10年生態理念實踐,6年海綿城市建設探索,3年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生態城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取得了「小雨不溼鞋、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建設成效。
  • 治城市內澇須綜合施策
    前不久,南方某地部分道路積水嚴重,一些市民乘鏟車通行。  海綿城市建設取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建設海綿城市,是談及城市內澇治理時被頻繁提及的「藥方」,即通過「滲、滯、蓄、用、排」等方式,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
  • 高考地理小專題——城市內澇
    (1)試分析九江市內澇嚴重的原因。(2)簡述解決我國城市內澇的措施。參考答案:(1)降雨強度大,範圍集中;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城市化進程快,市區建築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滲弱;城市排水系統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2)增加市區綠地面積,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加強地下排水管網建設,增強排水能力;加強暴雨天氣的檢測和預報;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城市建設過程中多使用透水磚典型例題四:(2019·新疆高三
  • 城市內澇「彈」起「海綿」 日常功夫誰來監管?
    承擔著增強城市防澇能力重任的海綿城市建設,備受社會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近半數城市近期曾出現內澇。業內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內澇問題的有效途徑,但這是系統工程,建成面積不達到一定規模,防治內澇不會馬上見效。如何讓城市的水也有「彈性」?成為這個多雨季節人們關注的重點。
  • 海綿城市能解決「城市看海」嗎?
    ◆ 長期以來水利進不了城,如果依然對流域統籌治理認識不足,就城市論城市,難以解決洪澇組合疊加等複雜問題◆ 五年來,試點城市和地區加大投入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從今年汛期防澇大考成績看,部分城市沒有達到預期;2030年城市建成區,80%要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海綿城市要「一片地對一片天」,就地消化對應的天上降水,將城市融入生態流域生命共同體。
  • 大雨拷問 海綿城市為何難成吸水海綿?
    持續填湖降低天然水系排水能力  天然水系排水不暢,還有填湖問題始終作祟。  曾經「百湖之城」武漢,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開發,近90個湖泊因造田、建城而消失。其中,僅沙湖面積由2001年的4.7平方公裡縮減到2013年的3.08平方公裡。
  • 告別暴雨「看海」 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
    李韻涵 攝中新網江西萍鄉1月10日電 題:告別「暴雨看海」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記者 李韻涵暴雨「看海」、水體黑臭、水質惡化……一系列「城市病」在中國部分城市頻發。江西萍鄉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為治好「城市病」,構建人水和諧的環境,獻上了一份「海綿良方」。
  • 強降雨北方「發力」 需防範地質災害及城市內澇
    同時,北方部分大城市要注意防禦城市內澇。  在北方遭受強降雨的同時,高溫重新回到南方地區。預計 20~22日,江南大部、華南大部等地將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局地最高溫度可達37℃。  中國相關法律法規中的定義: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個等級。
  • 西安打造的海綿城市,除了吸水還會啥?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等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稱「水彈性城市」。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以期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城市公共服務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從防洪減災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夠與雨洪和諧共存,通過預防預警、應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澇風險、減小災害損失,能夠安全度過洪澇期並快速恢復生產和生活。而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要求城市建設和發展能夠與自然相協調,不汙染環境、不破壞生態。  武漢「海綿城市」建設在此次城市內澇時發揮了多大作用?
  • 【技術】海綿城市工程案例詳解—雨水調蓄池
    城市水資源循環過程是構建「海綿城市」的重要內容,海綿城市建設中提及的「滲滯蓄淨用排」中的「蓄」指的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不僅把雨水留下來,同時也把降雨蓄起來才能達到調蓄和錯峰,而後進行有效利用的多重目的。當下,海綿城市蓄水環節還沒有固定的標準和要求,地下蓄水樣式多樣,總體常用形式有兩種:雨水調蓄池、塑料模塊蓄水。
  • 如何解決城市地下水匱乏和內澇難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0 年的調查統計顯示:在受調查的351 個大中城市中,有 213 個城市曾經發生過輕度或重度的積水內澇災害,其中有 137 個城市內澇災害一年超過 3 次,包括乾旱少雨的西安、瀋陽等西部和北部城市。有 74.6%的城市在內澇發生時的最大積水深度大於 50mm,超過 90%的城市積水深度大於15mm,有 57 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大於 12h。
  •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應用技術研究
    關鍵詞: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應用技術〇、引言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面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充分發揮植被、土壤、溼地等對水質的自然淨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能夠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
  • 為何又現「城市看海」?「海綿城市」成績如何?
    一些從事縣鄉基層建設的專家表示,近年來,三四五線城市開發進度加快,但對於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依然重視不夠,導致新城內澇呈上升趨勢。據合肥市排水管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城鄉接合部地區是防澇短板,這些地區的鄉鎮新納入城區,但排水管網並未及時優化提升,有的鄉鎮甚至沒有規劃完整的地下管網,一旦遭遇強降雨天氣,容易發生內澇。
  • 「海綿」蘇州:打造城水共生的典範
    除了全球變暖的氣候大環境,是否還有別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的「火爐」中,我們是心甘情願地做「人肉燒烤」,還是該做點其他什麼?日前,蘇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了一場專題培訓,相關授課專家表示,建設「海綿城市」將全面提升蘇州的水生態環境,同時,城市的熱島效應有望緩解,將來的夏天有望不像現在這樣「煎熬」。蘇州為啥要建海綿城市?
  • 海綿城市:一條光明的中國特色城市發展之路
    海綿城市也不只是應對內澇、汙染等降雨徑流問題,通過健康水循環的建立、生態系統的修復和生態功能的發揮,還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大氣汙染、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因此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的有序、健康推進,可以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學習強國:椽筆水墨 書寫幸福城——湖南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發展...
    他們打開蓋板、改造河堤、廣種水生物、疏通河道、增加調蓄容積;他們修建地下管網和新型雨水泵站、截流排水口、建設生態濾池;他們做活「水文章」,讓常德遍置「海綿」體,遠離內澇,真正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 如何建造一座會吸水的海綿城市?-虎嗅網
    」「城市內澇」等問題屢見不鮮。為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水生態和城市內澇等問題,形成良好的水循環系統,我國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框架,主要包括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蓄水池、雨水花園等多項海綿因子。[3]再如青海西寧市將「山、水、城」三位一體共治,構建「綠色環境+雨水、河水、汙水、中水共治利用」的海綿城市體系。[4]然而就目前試點城市的現狀來看,尚未讓市民明顯感受到「海綿城市」的效果。除了近期「利奇馬」過境引發中北部地區多地出現洪澇災害外,2018年7月,北京的一場大雨造成全市部分道路內澇,多處道路塌方。
  • 暴雨不再看海 「海綿城市」大不同 四個南方典型城市案例賞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自2015年4月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名單公布,到2015年10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再到最近出臺的《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指標》,海綿城市建設可謂來之洶洶,不僅僅是多方政策給力,海綿城市的投資量亦十分巨大,住建部長陳政高在2015年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講話時指出,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裡1億到1.5億元。
  • 瞭望|問診城市內澇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持續的極端天氣讓多個城市出現內澇災害。  地下排澇設施「梗阻」  除了「地上」因素,一些「地下」問題也在增加著城市抗澇難度。在一些建成時間較長的大型城市,地下管網系統建設標準較低,排水能力參差不齊,很難形成一個高效、完整的排水系統。根據住建部最新版《室外排水設計規範》,中國大陸當前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為,一般地區1至3年,重要地區3至5年,特別重要地區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