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城市地下水匱乏和內澇難題?

2021-01-12 身邊24小時

我國是全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 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58.52%,預計到 2020 年前後,城鎮化率將超過60%。我國城市化的規模、速度和複雜度都是俄羅斯和歐美發達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多數城市在規劃建設初期低估了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因此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城市規模的快速發展致使城市水問題日益凸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0 年的調查統計顯示:在受調查的351 個大中城市中,有 213 個城市曾經發生過輕度或重度的積水內澇災害,其中有 137 個城市內澇災害一年超過 3 次,包括乾旱少雨的西安、瀋陽等西部和北部城市。有 74.6%的城市在內澇發生時的最大積水深度大於 50mm,超過 90%的城市積水深度大於15mm,有 57 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大於 12h。近年來,我國多次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事件,如 2012 年北京「7.21」特大洪澇、2007 年濟南「7.18」特大洪澇等。應對城市水安全問題,發展相應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已經迫在眉睫。

造成如此嚴重的城市洪澇災害問題,主要有 5 個原因:

一是城市化導致的不透水面積增加,城市化的進程伴隨著大量樓房建設,混凝土、瀝青路面鋪設,這些表面都是硬質化的不透水表面,研究表明地表從天然植被覆蓋到 75%~100%不透水面的轉變時,下滲水量從 50%縮減到 15%,地表產流量從 10%提升到 55%,過高的不透水面佔有率使地表在降雨之後迅速產生大量地表徑流,縮短了洪峰出現時間,提高了地面洪水水量,加重城市洪澇災害。

二是城市雨島效應,屬於城市化的水文效應,其改變了局部氣候和下墊麵條件,使城市地區強降雨增加,降雨強度(或雨強)峰值增高,降雨強度曲線尖瘦,極易在短時間匯集巨大的水量,產生城市地表洪水。

三是城市排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我國過快的城市化進程使大多數城市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多數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不足 1 年,導致這些地區的暴雨洪水積水嚴重,另外城市內排水系統(管網)與外排水系統(河道)銜接不協調,加劇了城市雨水外排的難度。

四是城市基礎設施中下凹式設施的增加,隨著城市交通網絡的發展,下凹式立交橋、地下通道等地勢較低設施的數目不斷增長,極易出現內澇,從而導致整個交通系統陷入癱瘓,危害城市居民和社會發展。

五是城市排水設施維護管理不善,由於年久失修和無法做到定期維護,多數城市排水管網淤塞嚴重,加之原本管道設計標準較低,使城市洪水外排速度更加雪上加霜。

以上原因所造成的城市嚴重水問題受到了社會和政府越來越深切的關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家提出「海綿城市」這一全新的理念。2015 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將海綿城市建設提上日程,並在首批 16 個試點城市中進行初步摸索。海綿城市理念源自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依託已有的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多種城市景觀,賦予其對天然雨水徑流的蓄存、下滲、淨化和緩釋作用,降低洪澇災害對城市的影響,實現城市水資源充分利用。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有以下 3 個方面:一是保護原有生態系統,這其中包括諸如湖泊、溼地、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二是生態修復,改變粗放式的建設模式,運用生態手段修復遭到破壞的自然景觀;三是低影響開發,綜合建設多樣化的低影響開發設施,使城市的水文狀態保持在開發建設之前的狀態。海綿城市創建在我國尚屬於新的課題,其作為新興的城市開發模式,必將隨著試點城市的推廣而成為我國城市開發建設的新標杆。

濟南市作為海綿城市的第一批試點城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低影響開發及海綿城市的探索和實踐。濟南市是我國北方代表性內陸城市,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在汛期(6~9 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總量的 70%~80%,汛期暴雨強度大、歷時短、空間分布不均勻。由於地形南高北低,短歷時高強度暴雨在南部山區易形成山洪湧入南部城區,威脅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市內主要交通幹道網格狀分布,且多為東西、南北走向,加之城市比降較大,形成了人工的南北向行洪乾渠,將南部山洪引導至低洼市區中心,放大山洪致災規模和效應。城區骨幹排水系統布局不合理,排水管網系統整體排澇能力低下,居民小區建成時間較長,缺乏完善的排水排汙系統。市區河道、排洪溝多匯入小清河,小清河屬於平原型水系,比降小、河道狹窄,過水能力嚴重不足,再加上汛期外河水位往往超過小清河水位,造成小清河排水量遠遠不如排入量,易漫溢致災。大量的汛期降水無法儲存,雨洪只能通過城市陸面和內部河流的匯聚進入黃河排走。而在非汛期,由於降水稀少,用水量大,加之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

以上表明濟南市在汛期易遭受雨洪災害的侵襲,在非汛期又面臨水資源緊張的問題。因此,研發海綿城市關鍵技術與設施,並將其應用到城市建設中,對濟南市至關重要。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其建設標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管理政策等尚不完善,加之濟南市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需求,亟須建設和發展適用於濟南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技術以及評估分析方法,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的順利,實現效益最大化。

《透水鋪裝蓄滲與堵塞機理研究》以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中的濟南市為例,研究多層複合排水瀝青路面鋪裝,結合面層瀝青混合料試驗和整體鋪裝下滲產流、堵塞維護試驗兩大部分,對多層複合排水瀝青路面的強度和功能性進行深入研究。同時,結合透水鋪裝堵塞特性試驗,對透水混凝土堵塞效應影響因素及堵塞機理進行研究和分析。

(1)將 SBS 高黏度瀝青作為排水瀝青面層結合料,通過試配法確定不同級配下對應的瀝青混合料空隙率,對比 70#基質瀝青,探索 SBS 高黏度瀝青混合料在水穩定度方面的性能提升,探究空隙率的不同對瀝青混合料滲透係數的具體影響情況。

(2)按照 2 年、5 年、10 年、20 年、50 年一遇的情況,使用濟南市暴雨公式計算得到對應的降雨量,作為人工降雨的雨強標準,依照不同的鋪裝結構鋪設對比試驗段,探究不同的鋪裝結構在不同的雨強條件下的下滲產流特徵。①對四條試驗段進行堵塞處理,探究不同的鋪裝結構在堵塞之後的產蓄流特徵變化規律。②對四條試驗段進行高壓衝洗(模擬路段維護),探究不同的鋪裝結構在路面維護後的產蓄流特徵變化規律。

(3)研究透水鋪裝堵塞發生的根本原因,普通透水混凝土材料堵塞的影響因素;研究 3 種堵塞效應的因素,包括堵塞劑的種類、上部水頭和水平水頭的流動速度;引入電阻率法,對堵塞材料試驗前後的相對滲透率進行量化分析;對高壓水清洗法進行定性研究並建立堵塞模型。

(4)對3種孔隙率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進行4種不同堵塞條件下的循環堵塞試驗,分析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在粗砂堵塞、細砂堵塞、粗細砂混合堵塞條件下的水力特性,通過對比試驗,研究和分析在粗砂堵塞、細砂堵塞的基本堵塞條件下的不同堵塞方式及機理。

採用排水瀝青路面和透水混凝土路面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地下水匱乏及城市內澇等問題,同時促進地表水循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研究適用於北方半溼潤城市的新型海綿體的建設工藝技術,增強城市路面雨水下滲能力、減少澇水、淨化水質、降低熱島效應,創新防洪排水、雨水資源利用和水質改善的綜合利用模式,破解北方半溼潤城市的水安全保障難題,為城市防災減災、水資源利用、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重建等提供重要基礎,研究成果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來源:科學出版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治城市內澇須綜合施策
    何江華攝  今年入夏以來,多地遭遇暴雨,不少城市出現「看海」現象,內澇問題再次凸顯。即便是建設水平較高的大城市,有些地方也難逃內澇之苦。  城市內澇的癥結到底在哪裡?如何加大力度破解?公眾該怎樣有效防禦?本報記者最近對此進行了調研。  城市規劃建設滯後、強降雨頻發等因素導致內澇  近年「城市看海」現象時常發生。
  • 高考地理小專題——城市內澇
    (1)試分析九江市內澇嚴重的原因。(2)簡述解決我國城市內澇的措施。參考答案:(1)降雨強度大,範圍集中;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城市化進程快,市區建築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滲弱;城市排水系統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2)增加市區綠地面積,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加強地下排水管網建設,增強排水能力;加強暴雨天氣的檢測和預報;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城市建設過程中多使用透水磚典型例題四:(2019·新疆高三
  • 城市內澇「彈」起「海綿」 日常功夫誰來監管?
    承擔著增強城市防澇能力重任的海綿城市建設,備受社會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近半數城市近期曾出現內澇。業內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內澇問題的有效途徑,但這是系統工程,建成面積不達到一定規模,防治內澇不會馬上見效。如何讓城市的水也有「彈性」?成為這個多雨季節人們關注的重點。
  • 瞭望|問診城市內澇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持續的極端天氣讓多個城市出現內澇災害。而在此前的6月初,廣東廣州受颱風「艾雲尼」影響,市內11區40餘片區出現城市內澇災害,其中內澇積水引起市民觸電致死的傷害性事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近年來,內澇像一塊揮之不去的陰雲籠罩在城市上空,考驗著城市的「裡子」——地下管網系統。《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多位專家,號脈極端天氣下城市「排澇難」,尋找完善城市排洪系統之策。
  • 城裡看「海」,老城區內澇之困怎麼解?
    暴雨引發的城市積水內澇,已嚴重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城市的安全運行。 據應急管理部官方微博消息,截至7月10日14時,洪澇災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省(區、市)受災。而在數據背後,城市老城區成為內澇重災區,暴雨之後,廣場變汪洋、街道變河道;公交被困,汽車沒頂;井蓋被衝開,下水道成陷阱……逢雨必澇、在「看海」背後,內澇頑疾該如何根治?
  • 暴雨下的山體滑坡和城市內澇,怎麼防?
    暴雨之下,山區易產生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而對於城區來說,則是內澇帶來的一系列傷害。 強降雨對各地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應對又在如何升級?汛情之下,如何保證命安全,盡最大努力防止次生災害,減少損失? △7月8日完整版《新聞1+1》7月8日凌晨4時許,湖北黃梅縣大河鎮袁山村3組突發山體滑坡。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而在日前的長江洪水中,武漢作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還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禮」,一遇暴雨城市就「看海」的景象仍有上演。城市與水該如何和平共處?中國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該如何解開?相關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源頭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綿城市。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水務發展規劃發布,通州也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著力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 海綿城市能解決「城市看海」嗎?
    尤其老城區雨汙合流的排水模式,下雨的時候,汙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就更容易溢流,更容易引起城市內澇。四是城市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城市水系統的綜合治理,特別是內澇和外洪的疊加分析和處置。今年許多城市內澇的原因主要是內澇疊加外洪頂託,原有的排水系統功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喪失排水能力。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張,必須以城市所在的流域整體為對象進行水系統的整體規劃,而不是就城市論城市。
  • 美媒關注中國三管齊下解決水危機:「海綿城市」呼之欲出
    報導稱,問題不僅在於中國北方大量地下水已遭汙染——還包括首都北京等大城市水資源長期短缺這一危及該國經濟增長的問題。中國政府如今已開始關注該國的水問題,正投入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尋求解決辦法,並以全國各地的城市和河流為試點。同時,政府官員試圖用嚴格的新法律約束排汙者。批評人士說,一些措施成本太高,是短期行為,而且會產生巨大隱性成本。
  • 集成陸面模式在土壤蒸發和城市內澇研究中的進展
    城市內澇是影響城市交通、人民生產生活的重大問題。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問題,而是互相關聯,核心問題就是水循環問題,包括自然下墊面水循環和城市水循環。近期,城市院孟春雷博士與張文龍博士合作,開展對集成陸面模式的評估和比較研究,探討模式在土壤蒸發和城市內澇研究中的進步,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dvances in Meteorology》。
  • 新加坡安裝攝像頭預防城市內澇造成災害和損失
    新華網新加坡11月3日電(記者陳濟朋)新加坡公用事業局3日說,將在城市內容易發生內澇的地方安裝監控攝像頭,以提升在雨季應對暴雨的水平,減少城市內澇造成的災害和損失。  公用事業局說,將在全市範圍內容易發生積水的地點安裝55個攝像頭。
  • 為何又現「城市看海」?「海綿城市」成績如何?
    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多地再現「城市看海」。城市內澇幾成頑疾,如何推進綜合防治,才能不再年年「看海」?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 城市「洪澇混合」近期,我國暴雨過程多、水量大,局地出現極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
  • 林學鈺院士: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統一規劃
    >   新華網長春3月23日電(記者張穎)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水資源、水環境問題專家林學鈺說,由環境原因造成的缺水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進步的瓶頸
  • 地下水超用,欠帳怎麼還?
    大面積的地面沉降,可危及地表建築、地下管網、高速鐵路等安全,加劇河口淤積、海水入侵、風暴潮等風險,同時加劇城市和區域性內澇。再加上地方政府還面臨糧食生產責任制考核與地下水超採治理任務的兩難,又該如何平衡?」王浩指出的問題似乎很難回答。再比如,長期以來,用水經濟價格調節機制尚未健全,長期低價用水助長了過度取水用水、浪費水的現象,經濟調節手段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但提高水價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仔細考慮與衡量。治理的長效機制建立方面也存在困難。比如,先進適用節水技術的推廣一直存在難題。
  • 成都防內澇:20萬個進水井如何織牢3700公裡的「網」?
    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而城市的「血管」,正是遍布地下的排水管網。「城市看海」,並不是褒獎,而是市民對於城市內澇發生時的戲稱。入夏,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每當出現城市內澇時,不少市民的正常生活會受到影響,如不及時處理,更會危害市民生命安全。抵抗城市內澇,更加考驗城市的排水能力。成都如何應對內澇?
  • 城市頻頻內澇 城市化導致雨水下滲量減少(圖)
    「水城」,「下雨天去看海」、「汽車成了潛水艇」,一時成為網友對城市內澇的調侃。濟南城區也存在低洼區域內澇問題,1987年「8·26」和2007年「7·18」讓人記憶猶新。為此,全面查找濟南城市內澇成因,制定防治城市內澇的有效措施,顯得尤其重要。「城市化導致雨水下滲量急劇減少,增加了洪澇災害機率。」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有關負責人說。
  • 如何建造一座會吸水的海綿城市?-虎嗅網
    」「城市內澇」等問題屢見不鮮。近年來,我國「城市看海」「城市內澇」等問題屢見不鮮。依照自然規律,大部分降雨將會滲入地下以作為城市的地下水資源供市民生活運作。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眾多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了城市對雨水資源的利用。自然因素一方面是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引發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例如極端暴雨天氣增多且降雨量大對城市排水系統帶來挑戰。
  • 「海綿城市」除了治內澇 還有啥作用?附北方四城案例剖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建海綿城市!」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俊奇這樣說。「什麼樣的城市適合建設海綿城市?」李俊奇教授認為這一問題從本質而言是偽命題,作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他指出沒有不適合建設海綿城市的城市,只有針對城市不同需求和特點,因地制宜,各有側重。
  • 萬科天空之城發布新品 解決生活工作二元化和休閒難題
    (概念圖)   UNI時間 解決出行舒適度難題   步行系統,縮短業主通勤距離,保證高效時間管理   (示意圖)   UNI場景 解決生活工作二元化和休閒難題   全時商業內容 業態群的場景共享 讓生活場域大大增加
  • 武漢市武昌區糧道街多部門聯動防控城市內澇
    《中國紀錄》通訊員 易先雲 呂峰 7月4日大雨下個不停,武漢市武昌區糧道街聯動防澇措施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多部門進行聯合排查水漬情況,巡查轄區內棋盤街、馬蹄營、雲架橋、大東門小學旁邊隧洞易漬水點位6處,並安排聯動110車輛守控在小東門天橋下,因雨勢較緩糧道街轄區沒有形成內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