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3月23日電(記者張穎)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水資源、水環境問題專家林學鈺說,由環境原因造成的缺水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進步的瓶頸。目前,緩解缺水問題有多種途徑,但最根本是要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起來進行考慮,統一規劃。
據了解,目前我國人均佔有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年缺水量60多億立方米;全國近一半的河段、90%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已連續4年遭受嚴重旱災的吉林省,74座大中型水庫的蓄水量比常年少51%,8763座小型水庫及塘壩總蓄水量比歷年同期減少38%,有近一半的小型水庫塘壩處於死庫容以下或乾涸狀態。
林學鈺院士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口較少,沒有濫砍亂伐的現象,環境問題不突出。七十年代以後,由於環境的惡化,水的問題就變得嚴重起來,對人們身體健康、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及經濟發展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現在水同醫學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了,很多疫病都直接和水有關,非洲就因缺水產生很多種病,我國高氟水、氟中毒、氟斑牙等也跟水有關。
她說,吉林省西部的向海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但由於水越來越少,有的珍稀鳥都不來了,這就直接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對這裡的其他生物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缺水,長春市周邊的土地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程度的沙漠化,現在每年春天都會有沙塵天氣出現,沙漠化就要逼近我們這個城市了,假如不注意,我們的子孫後代就生活在荒漠地區了。水資源的好壞對國外的投資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入世後,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國外投資者進來投資,不僅要考察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情況,還要詳細了解環境條件,特別是對水量、水質等也是相當關注的。
林院士說,緩解缺水難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了世界性的課題。解決缺水問題,關鍵是要統一規劃,把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起來進行考慮。比如,如何尋找新的水源?不良的水質如何治理才能變為可利用的水?生活汙水和工業汙水等怎樣進行治理?排洩到大江大海的水如何進行治理?如何解決上遊排放、下遊汙染的全流域的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組織各方面專家與政府一起制定統一的規劃,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考慮對下一代或下遊水位的影響。
林學鈺教授是我國較早從事環境地質和地下水管理研究的學者,也是最早將系統工程學與計算機技術引入地質領域的學者之一。她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地學部院士,兼國際水文科學中國委員會委員,1998年任「未來地下水危機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完)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