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井下垃圾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杆式檢測儀
血管如果淤塞,將對人造成生命危險。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而城市的「血管」,正是遍布地下的排水管網。
「城市看海」,並不是褒獎,而是市民對於城市內澇發生時的戲稱。入夏,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每當出現城市內澇時,不少市民的正常生活會受到影響,如不及時處理,更會危害市民生命安全。
抵抗城市內澇,更加考驗城市的排水能力。成都如何應對內澇?近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跟隨成都市供排水監管事務中心,前往成都市內排水管網的各個點位,打探成都應對城市內澇的各項準備工作。
馬路邊的井
20萬個進水井 定期巡查清理
6月22日上午,在成都市青羊區瑞聯路,路面仍然可見昨夜雨水的痕跡。早高峰後,車輛並不太多。趁著降雨停止,車流量減少,在道路一側,一群身著黃色施工服的工人開始忙碌。3至5人一組的施工人員,進行的工作是對道路兩側的進水井進行清理,其中一人設置好安全提示牌後,一人撬開井蓋,一人清理淤泥,一人還原井蓋。流水線的工作方式,效率頗高,平均每個井蓋清理只需1到2分鐘。
這些深約1.5米的進水井,在設計上頗為講究。「每個進水井的底部,設置了大約15釐米深的沉澱池。」成都市水務局供排水監管事務中心規劃與發展科科長徐磊向記者介紹,當雨水來臨,往往會帶著路面上的雜物一併進入進水井,如果直接進入排水管網,時間一長,很容易堵塞排水管道。沉澱池的作用,便是將雜物聚集於此。雜物下沉,水位上漲,便會流入進水井底部高15釐米處的排水管道,進入排水管網。「排水管道的設置上是向下傾斜,水流可以依靠自身重力流動,不需要藉助外力。」
在成都,這樣的進水井約有20萬個,分布在城市各個街道兩側。它們收集道路上的雨水,流入排水管網。「區域排水能力小於降雨量,是形成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徐磊說,由此可見,保障排水管道的通暢,對於進水井中沉澱池的清理,至關重要。「類似這樣的清理工作,每月都會進行一次。」有24年工作經驗的餘穎,對於進水井的管理排查工作早已熟悉。現擔任成都市供排水監管事務中心城西管理所排水室室長的他,從工作之初,便從事相關工作。
「以前檢查進水井的情況,需要工作人員打開檢查井,進入地下檢查。」餘穎說,這樣的檢查方式很費事,也比較危險,「現在檢查方式方便多了」,餘穎向記者展示了目前使用的杆式快檢儀,通過長杆,將前端帶有攝像頭的設備放入進水井或者排水管道中,攝像頭設備會將視頻信號傳輸至主機上,工作人員可以清晰地看到管內情況。「如果排水管道是直的,快檢儀可以觀察100米長的管道情況。」
隧道旁的泵
雨水「一網打盡」
機器「兩用一備」
進水井作為主要的排水渠道,遍布城市各條道路,但對於一些特殊道路,由於地勢較低,進入進水井的雨水無法依靠重力自行流入排水管道,便需要其他方式的輔助,城市隧道就是這樣的情況。
離成都市蜀西路下穿隧道不遠處,坐落著蜀西路下穿隧道排水泵站,這裡的主要功能是將隧道中的雨水,通過水泵輸送至排水管道。在排水泵站,記者發現,排水泵站內監控儀器旁,有深達20米的蓄水池,蜀西路下穿隧道中流入的雨水,將全部匯集在此處。蓄水池旁是監控儀器,實時監控著蓄水池的水位情況。
「目前,監控儀器設置是自動抽排雨水。」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整個排水泵站用於抽排雨水的機器有三臺,分為『兩用一備』。在蓄水池水位高於2.5米時,1號水泵啟動抽排。如果1號水泵抽排時,水位仍然上升,在達到2.7米時,2號水泵啟動。同理,兩臺水泵同時啟動時,水位仍上升至2.9米,三臺水泵就會同時啟動。「三臺水泵同時啟動,水位仍上漲,我們會立即通知交管部分進行交通管制,但這樣的情況很少見。」
在泵站,工作人員演示了水泵工作時的場景:當工作人員手動打開2號水泵時,監控儀器上顯示的1.4米蓄水池水位快速下降,僅1分鐘左右,便下降至1米左右。據泵站內的基本情況信息表顯示,全長660米的蜀西路隧道,設計的暴雨重現期為10年,理論最大排水量為4500m3/小時,理論可應對最大降雨量為228.43mm/小時。
防內澇的網
開展系統治理
提升排澇能力
從路邊的井,到隧道旁的泵,成都正在織牢一張防內澇的網。「目前,成都繞城範圍內的市政管網,總長度超過了7000公裡。」成都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何劍告訴記者,市政管網中,雨水管道長3700公裡左右,汙水管道長4300公裡左右。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雨水管道系統較為老舊,排水標準較低,是造成城市內澇的主要成因。
何劍坦言,按照2016年版《室外排水設計規範》要求,中心城區新建雨水管網設計雨水重現期取3-5年,重要地區設計雨水重現期取5-10年,但從成都市目前排水系統來看,部分區域存在著系統老舊、進水井數量不足、雨水管徑較小、排水能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建設年代較早的雨水管道設計標準較低,小於等於1.5年雨水重現期的佔91%,下穿隧道(下沉式道路)排澇標準大多在30年一遇以下。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部分區域在雨水管網內設置堵頭,造成排水不暢;部分中小河道行洪能力尚未達到規範和設計防洪標準等問題。
諸多困難,如何解決?「當前,我們正在開展城市內澇防治的各項工作,進水井清理便是其中之一。」何劍說,在汛期期間,將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排水設施管理維護工作。其中包括汛前組織排水管網全面疏掏,汛中定期排查和及時整改問題,汛後評估設施效能等。同時,對於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道路綜合整治等同步改造管網,對於新建區域,完善排水規劃,按照最新標準建設排水系統。並有序實施周期性排水管網檢測和病害治理,對於內澇風險點位優先安排整治,避免內澇反覆發生。在河道防洪整治方面,加快整治尚未按規劃和防洪標準形成行洪能力的中小河流,設置和改造排水口位置,如有必要,設置抽排設施設備。
此外,還在推行海綿設施建設以及強化預測預警和智慧調度方面開展具體措施。除上訴措施外,何劍也向記者介紹了另一種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市政管網一般來說安置在地下15米的位置,但隨著城市的發展,所剩的空間並不多。」何劍說,而現有對於城市排水管網的解決方法中,都受城市地上、淺層地下空間高密度開發嚴重所限,而深層隧道排水工程,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據何劍介紹,深層隧道排水工程可以看成是在現有排水管道布設的地下空間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更深地下布設管涵,把深層地下空間利用起來,作為現有淺層地下空間排水管網的補充。一般城市在淺層空間的地下管網層,包括自來水管網、交通網、信息網、地鐵等設施。而在30米以下就可以建設深隧,並利用深層次空間設置通道,將超標雨水和汙水儘快輸送至河道和汙水處理廠,減輕城市內澇的壓力。
【來源: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