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防內澇:20萬個進水井如何織牢3700公裡的「網」?

2021-01-09 瀟湘晨報

清理井下垃圾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杆式檢測儀

血管如果淤塞,將對人造成生命危險。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而城市的「血管」,正是遍布地下的排水管網。

「城市看海」,並不是褒獎,而是市民對於城市內澇發生時的戲稱。入夏,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每當出現城市內澇時,不少市民的正常生活會受到影響,如不及時處理,更會危害市民生命安全。

抵抗城市內澇,更加考驗城市的排水能力。成都如何應對內澇?近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跟隨成都市供排水監管事務中心,前往成都市內排水管網的各個點位,打探成都應對城市內澇的各項準備工作。

馬路邊的井

20萬個進水井 定期巡查清理

6月22日上午,在成都市青羊區瑞聯路,路面仍然可見昨夜雨水的痕跡。早高峰後,車輛並不太多。趁著降雨停止,車流量減少,在道路一側,一群身著黃色施工服的工人開始忙碌。3至5人一組的施工人員,進行的工作是對道路兩側的進水井進行清理,其中一人設置好安全提示牌後,一人撬開井蓋,一人清理淤泥,一人還原井蓋。流水線的工作方式,效率頗高,平均每個井蓋清理只需1到2分鐘。

這些深約1.5米的進水井,在設計上頗為講究。「每個進水井的底部,設置了大約15釐米深的沉澱池。」成都市水務局供排水監管事務中心規劃與發展科科長徐磊向記者介紹,當雨水來臨,往往會帶著路面上的雜物一併進入進水井,如果直接進入排水管網,時間一長,很容易堵塞排水管道。沉澱池的作用,便是將雜物聚集於此。雜物下沉,水位上漲,便會流入進水井底部高15釐米處的排水管道,進入排水管網。「排水管道的設置上是向下傾斜,水流可以依靠自身重力流動,不需要藉助外力。」

在成都,這樣的進水井約有20萬個,分布在城市各個街道兩側。它們收集道路上的雨水,流入排水管網。「區域排水能力小於降雨量,是形成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徐磊說,由此可見,保障排水管道的通暢,對於進水井中沉澱池的清理,至關重要。「類似這樣的清理工作,每月都會進行一次。」有24年工作經驗的餘穎,對於進水井的管理排查工作早已熟悉。現擔任成都市供排水監管事務中心城西管理所排水室室長的他,從工作之初,便從事相關工作。

「以前檢查進水井的情況,需要工作人員打開檢查井,進入地下檢查。」餘穎說,這樣的檢查方式很費事,也比較危險,「現在檢查方式方便多了」,餘穎向記者展示了目前使用的杆式快檢儀,通過長杆,將前端帶有攝像頭的設備放入進水井或者排水管道中,攝像頭設備會將視頻信號傳輸至主機上,工作人員可以清晰地看到管內情況。「如果排水管道是直的,快檢儀可以觀察100米長的管道情況。」

隧道旁的泵

雨水「一網打盡」

機器「兩用一備」

進水井作為主要的排水渠道,遍布城市各條道路,但對於一些特殊道路,由於地勢較低,進入進水井的雨水無法依靠重力自行流入排水管道,便需要其他方式的輔助,城市隧道就是這樣的情況。

離成都市蜀西路下穿隧道不遠處,坐落著蜀西路下穿隧道排水泵站,這裡的主要功能是將隧道中的雨水,通過水泵輸送至排水管道。在排水泵站,記者發現,排水泵站內監控儀器旁,有深達20米的蓄水池,蜀西路下穿隧道中流入的雨水,將全部匯集在此處。蓄水池旁是監控儀器,實時監控著蓄水池的水位情況。

「目前,監控儀器設置是自動抽排雨水。」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整個排水泵站用於抽排雨水的機器有三臺,分為『兩用一備』。在蓄水池水位高於2.5米時,1號水泵啟動抽排。如果1號水泵抽排時,水位仍然上升,在達到2.7米時,2號水泵啟動。同理,兩臺水泵同時啟動時,水位仍上升至2.9米,三臺水泵就會同時啟動。「三臺水泵同時啟動,水位仍上漲,我們會立即通知交管部分進行交通管制,但這樣的情況很少見。」

在泵站,工作人員演示了水泵工作時的場景:當工作人員手動打開2號水泵時,監控儀器上顯示的1.4米蓄水池水位快速下降,僅1分鐘左右,便下降至1米左右。據泵站內的基本情況信息表顯示,全長660米的蜀西路隧道,設計的暴雨重現期為10年,理論最大排水量為4500m3/小時,理論可應對最大降雨量為228.43mm/小時。

防內澇的網

開展系統治理

提升排澇能力

從路邊的井,到隧道旁的泵,成都正在織牢一張防內澇的網。「目前,成都繞城範圍內的市政管網,總長度超過了7000公裡。」成都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何劍告訴記者,市政管網中,雨水管道長3700公裡左右,汙水管道長4300公裡左右。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雨水管道系統較為老舊,排水標準較低,是造成城市內澇的主要成因。

何劍坦言,按照2016年版《室外排水設計規範》要求,中心城區新建雨水管網設計雨水重現期取3-5年,重要地區設計雨水重現期取5-10年,但從成都市目前排水系統來看,部分區域存在著系統老舊、進水井數量不足、雨水管徑較小、排水能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建設年代較早的雨水管道設計標準較低,小於等於1.5年雨水重現期的佔91%,下穿隧道(下沉式道路)排澇標準大多在30年一遇以下。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部分區域在雨水管網內設置堵頭,造成排水不暢;部分中小河道行洪能力尚未達到規範和設計防洪標準等問題。

諸多困難,如何解決?「當前,我們正在開展城市內澇防治的各項工作,進水井清理便是其中之一。」何劍說,在汛期期間,將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排水設施管理維護工作。其中包括汛前組織排水管網全面疏掏,汛中定期排查和及時整改問題,汛後評估設施效能等。同時,對於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道路綜合整治等同步改造管網,對於新建區域,完善排水規劃,按照最新標準建設排水系統。並有序實施周期性排水管網檢測和病害治理,對於內澇風險點位優先安排整治,避免內澇反覆發生。在河道防洪整治方面,加快整治尚未按規劃和防洪標準形成行洪能力的中小河流,設置和改造排水口位置,如有必要,設置抽排設施設備。

此外,還在推行海綿設施建設以及強化預測預警和智慧調度方面開展具體措施。除上訴措施外,何劍也向記者介紹了另一種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市政管網一般來說安置在地下15米的位置,但隨著城市的發展,所剩的空間並不多。」何劍說,而現有對於城市排水管網的解決方法中,都受城市地上、淺層地下空間高密度開發嚴重所限,而深層隧道排水工程,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據何劍介紹,深層隧道排水工程可以看成是在現有排水管道布設的地下空間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更深地下布設管涵,把深層地下空間利用起來,作為現有淺層地下空間排水管網的補充。一般城市在淺層空間的地下管網層,包括自來水管網、交通網、信息網、地鐵等設施。而在30米以下就可以建設深隧,並利用深層次空間設置通道,將超標雨水和汙水儘快輸送至河道和汙水處理廠,減輕城市內澇的壓力。

【來源: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織牢群防網 織密技防網 打好持久戰
    織牢群防網 織密技防網 打好持久戰 已經在全省鋪開的地災防禦網如何進一步織牢織密?本報邀請兩位業內權威專家——國際滑坡協會主席、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殷躍平和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共同為今年汛期抵禦應對地災的過程復盤。  兩位專家認為,著眼打好地災防治持久戰,四川既要注重提升救災能力,更要注重提升防災能力。
  • 懷寧縣衛健委抓好四個「實」,織牢安全「網」
    懷寧縣衛健委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統籌疫情防控和安全,強化核心舉措,抓好四個「實」,築牢安全生產防線,織牢織密安全「網」。 一是做實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體和宣傳欄、電子屏等多種形式,開展安全生產知識宣傳,展示安全事故教訓,提高職工防範化解風險意識。
  • 北京順義:嚴防外部輸入和本地疫情疊加風險,織密織牢防控網絡
    針對235個風險點位有暴露風險的人群持續進行摸排,並對涉及點位環境開展終末消毒,消除傳播隱患、阻斷傳播途徑。持續推進核酸檢測,全區核酸普採結束後,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分別組織了重點商圈及周邊社區人員檢測41萬人次,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高麗營鎮全域及其它封控區域,按時組織第3日、第7日複測,累計採樣21.4萬人次,全部為陰性。順義區持續強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管理。
  • 盱眙:巡察推動民政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新華日報截圖)  為助力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推進惠民舉措落細落實,連日來,盱眙縣委第二巡察組在巡察該縣民政局期間,推動民政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保基本、兜底線,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 關嶺:嚴守交通一線 慎穩織牢疫情防控網
    關嶺:嚴守交通一線 慎穩織牢疫情防控網 2020-10-05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華網評:把這張世界最大「網」織得更牢更密
    周文衝國家醫保局近日表示,2020年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13.6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我國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醫療保障網。2015年,國務院決定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2018年,中央決策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實現全國醫保事業集中統一管理;2019年,全面建立統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一張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線的醫療保障網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這張網,助脫貧,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重要貢獻。
  • 賀蘭公安:線上線下齊發力 織牢反詐防護網
    賀蘭公安:線上線下齊發力 織牢反詐防護網 2021-01-12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城裡看「海」,老城區內澇之困怎麼解?
    最高年份如2010年、2013年發生內澇的城市分別達258個、243個,最低年份如2007年、2017年也分別有109個、104個。 按照國家統計局給出的《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城市排水管道總長度為68.3萬公裡,人均約1.37米,建成區排水管道密度為10.31公裡/平方公裡。
  • 【共同行動 e起抗疫 】「紅色物業」織牢「防護網」 將疫情阻擋在...
    【共同行動 e起抗疫 】「紅色物業」織牢「防護網」 將疫情阻擋在小區之外 2021-01-15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排水設施管理處義務清疏茶亭路社區範圍內淤堵進水井
    1月13日下午,市排水設施管理處牽頭市排水設施養護所到茶亭路社區範圍內的新建小巷開展淤堵進水井清疏工作,牢固樹立「駐在轄區、服務轄區、共建轄區」的為民意識,大力推進「資源共享、服務共推、優勢互補」的互聯共建工作格局形成,切實解決群眾操心、煩心、揪心的民生大事,營造良好的社區排水環境。
  • 暴雨下的山體滑坡和城市內澇,怎麼防?
    7月7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今年首個暴雨橙色預警,8日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這意味著過去24小時,有兩個省、市、區已經發生了100毫米的降水,並且有局地250毫米的降水,而未來仍然可能有強降水。近日,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的強降雨仍在持續,且多地險情不斷。7月8日,湖北黃梅縣、貴州松桃縣相繼發生兩起山體滑坡事件。而事實上自今年進入汛期來,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就不斷發生。
  • 桃江縣牛田鎮 人大代表合力織起「防溺網」
    入暑以來,在桃江縣牛田鎮的山塘邊、河道岸、溝渠旁、學生家裡,活躍著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在架警示牌、有的在設防護欄、有的在廣播裡宣傳、有的在上門走訪、有的在發宣傳單……原來,他們在開展學生防溺水工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人大代表。暑假期內,溺水成為中小學生頭號「殺手」。
  • 治城市內澇須綜合施策
    何江華攝  今年入夏以來,多地遭遇暴雨,不少城市出現「看海」現象,內澇問題再次凸顯。即便是建設水平較高的大城市,有些地方也難逃內澇之苦。  城市內澇的癥結到底在哪裡?如何加大力度破解?公眾該怎樣有效防禦?本報記者最近對此進行了調研。  城市規劃建設滯後、強降雨頻發等因素導致內澇  近年「城市看海」現象時常發生。
  • 「汽車大國」急需織牢「交通安全網」丨閃電評論
    2020年12月2日,是第九個「全國交通安全日」。目前中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6億,機動車駕駛人達到4.5億,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與此同時,全國每年有數萬人喪生於交通事故,幾乎平均每8分鐘就有1人因車禍死亡。
  • 蘋果被罰1000萬歐元!宣傳防水,進水卻不保修?手機到底是如何防水的?
    據路透社中文網報導,義大利反壟斷機構對蘋果公司處以1000萬歐元(約合789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原因是蘋果在iPhone促銷中存在誤導性的商業行為。 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 貨船進水傾斜20度,23人被困!「東二飛」雙機出動全力營救
    (東二飛供圖)7日中午12時54分,在閩江口附近海域,巴拿馬籍貨船「大豐海運」輪2號貨艙汙水井漏水,船體進水傾斜20度,23名船員被困海上,其中有8名船員為印度尼西亞籍。當天中午,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簡稱「東二飛」)指派福州基地執行救助任務。根據氣象雲圖顯示,受颱風和冷空氣影響,事發海域最大風力達到80公裡/小時以上。現場浪高7米,救助環境惡劣。
  • 上井下井「地下工作者」找毛病
    巡線人員沿腳鐵架下到井中。經過連續幾年的「汽改水」改造工程,我市目前已建成多條高溫水供熱主管線,城區「供熱一張網」架構初步形成,供熱效果大幅度提升。但這同時意味著,一旦有一條高溫水供熱主管線發生故障,就可能大面積影響正常供暖,所以對供熱主管線的日常巡檢維護就顯得相當重要。
  • 成都最新一批12個「網紅」村落集體亮相
    除了周邊的石象湖外,這裡還有成都人私藏的藍莓採摘地!這裡有一個網紅明星「明月村」,而泉灘村則是明月村的「好鄰居」。40公裡,是北部崇州的門戶口岸,被稱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 火井鎮位於邛崍市西部山區,距邛崍市區31公裡,是成都市級特色鎮,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
  • 瞭望|問診城市內澇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7月2日、7月10日,四川成都連續遭受暴雨,城區多處積水,市民出行困難。7月4日,江蘇南京也開啟「看海」模式,強降雨致使城區內多處嚴重積水,造成部分路段交通癱瘓。而在此前的6月初,廣東廣州受颱風「艾雲尼」影響,市內11區40餘片區出現城市內澇災害,其中內澇積水引起市民觸電致死的傷害性事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