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汛期,四川經歷了一場抵禦應對地質災害的嚴峻考驗。
今年以來,全省共排查出4萬多處地災隱患點,發生地災災情、險情共5000多起,其中3起造成人員傷亡,成功避險近50起。
現有地災防治思路和措施是否還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已經在全省鋪開的地災防禦網如何進一步織牢織密?本報邀請兩位業內權威專家——國際滑坡協會主席、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殷躍平和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共同為今年汛期抵禦應對地災的過程復盤。
兩位專家認為,著眼打好地災防治持久戰,四川既要注重提升救災能力,更要注重提升防災能力。要更好落實責任,織牢群測群防網;更多引入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織密技防網,更加科學有效地管控地災風險,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看排查
痛點:反覆拉網排查,仍然有地災隱患點漏網
對策:引入空天地一體化現代技術輔助群眾和專業隊伍排查,用科技手段提高地災隱患調查的精度和廣度,減少一般性重複勞動
記者:經過全面排查,四川已有4萬多處地災隱患點被收進巨大的防治網中。但仍有一些發生的地質災害沒有在防禦預案內。
殷躍平:這種現象客觀存在,需要科學認識。一方面排查區域範圍十分廣,且地形複雜,另一方面災害也在隨著外界情況的變化而不斷演化,難免有漏網之魚。就像警察抓壞人,很多壞人都被關進了監獄,但這並不意味著監獄外就沒有壞人了。
許強:具體來看,近幾年,四川經歷多次地震,不少山體被震裂,地質災害發育因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處在高位,具有高隱蔽性。比如,「6·24」茂縣特大山體滑坡,災害源頭垮塌位置是在人跡罕至且植被茂盛的高山山頂,離受災村落高差超過1000米。
殷躍平:這些年,全國各地都加大了排查力度,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核查,正在探索構建群專結合的常態化排查機制,這可以找出大量地災隱患點。但如果一個地方排查10次20次,還是會不斷冒出新的地災隱患點,我們就應該思考,排查方式是不是應該調整優化,不是簡單地排查再排查。
記者:殷老師提出的「坡要到頂,溝要到頭」等排查技術要求,有人質疑不現實。
殷躍平:靠人力在短時間內的確無法完成。因此必須引入空天地一體化的現代技術來輔助完成排查,用科技手段來提高地災隱患調查的精度和廣度。
許強:我們的研究也提出,要構建一套基於空-天-地多源立體觀測的「普查-詳查-核查」地災隱患早期識別體系。
首先是普查,可用一種叫「InSAR」的衛星遙感技術,將某一區域不同時間的雷達影像疊加對比分析,就能發現哪些部位可能正在變形和破壞。
然後是詳查,對可能有問題的區域,用LiDAR進行詳細掃描。LiDAR是將三維雷射掃描儀放置在無人機和專業航測飛機上,通過發射雷射來獲得更精確的影像。這種技術能「穿透」植被,發現山體的損傷。
最後是核查,針對普查和詳查發現的問題,再派人有針對性地去現場調查核實。
殷躍平:現代技術不能包打天下,但它們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就像非典期間設置在公共場所的紅外溫度計,它們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出疑似目標,這是傳統排查方式做不到的,也可讓傳統排查更加突出重點,減少一般性重複勞動。
看處置
痛點:地災隱患點多面廣,人力物力財力有限
對策:加強災害動力學基礎科學研究,引入風險管理理念,以儘量小的投入,獲得儘量大的地災防治「收益」
記者:對地災隱患點通常有三種處置方式:監測預警、避讓搬遷、工程治理。
殷躍平:應該首先澄清一個誤區。監測預警、避讓搬遷、工程治理三者並不是「三選一」的並列關係,監測預警只是為後兩者服務的臨時措施。原因很簡單,它不能最終解決問題,就像給發燒的人量體溫,能即時反映病情變化,但不能治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在監測預警的同時,不斷加大工程治理和避讓搬遷力度。
記者:理論上講,我們對每一個隱患點都應該採取根治的措施,但受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條件限制,現階段並不現實。
殷躍平:的確如此。我們必須根據每個隱患點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處置辦法。但目前選擇遇到了障礙,這個障礙來自於防災減災的基礎理論。
我們在地災的靜力學研究方面已經很成熟,而在動力學研究方面相對欠缺。一個杯子放在桌上,它穩不穩定?會不會倒?這是靜力學研究範疇。杯子萬一倒了,水會潑向哪兒?潑多遠?潑多少出來?會打溼多大一塊地毯?這是動力學研究範疇。
顯然,動力學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災害隱患點,進而提出更科學更精細的處置辦法。這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較多的城鎮尤為有價值,整體搬遷不太現實,動力學研究可以幫助確定必須搬遷的範圍,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嚴密有效且經濟的防護網。
記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動力學研究可以幫助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的作用。
許強:這涉及一個新理念——地災風險管理,就是要結合地災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來考慮投入和效益比,追求以儘量小的投入,獲得儘量大的地災防治「收益」。
自然屬性是指發生地災的可能性,其主要受控於當地的地層巖性、地質結構、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同時受外在因素如降雨、人類工程活動、地震等影響。社會屬性是指對人產生威脅的可能性和威脅的程度。過去我們選擇處置方式,考慮自然屬性較多,考慮社會屬性較少,這容易導致經濟性、科學性不夠。在風險管理的理念下,就要綜合考慮這兩個因素,儘可能精細、科學地選取地災隱患處置方式。
看監測
痛點:專業監測點位少,預警臨界值「一刀切」
對策:加密專業監測,加強監測數據跟蹤分析和總結,提高預警準確度,為隱患根治和預警理論方法研究提供基礎支撐
記者:無論是工程治理還是避讓搬遷,專業力量在其中都起著主導作用。而監測預警目前更多依靠的是普通群眾。
許強:地災監測預警分為專業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多年以來,中國結合實際情況,逐步形成了以群測群防為核心的防禦體系,這在實踐中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四川對這一體系的實踐,走在了全國前列。下一步還應該進一步織牢群防網,健全群測群防專職監測制度,通過培訓提升監測人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層層落實監測責任。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對近年不斷增多的高位、隱蔽的地災隱患點,普通群眾通過常規手段已很難提前發現它們,識別它們發生災害的前兆,因此必須上專業監測預警手段。儘管並非每個隱患點都需要專業監測預警,但目前全省上專業監測預警手段的地災隱患點不足隱患點總數的1%,這一數字無疑需要增加。
殷躍平:過去我們談到群測群防,經常要講一句話「寧可聽罵聲,也不要聽哭聲」。依託群測群防的臨災避險,對於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用巨大,但也可能給群眾帶來巨大壓力。如果一段時間反覆「折騰」,群眾就沒法正常生產生活了,而且可能會產生「狼來了」心理。這就要求我們在一些特定的區域,上一些專業監測設備,提高預警的準確性。
專業監測預警與群測群防的關係,就相當於前者用體溫計,後者用摸摸額頭來判斷病人是否發燒。體溫計測量更準確,而且持續的專業監測,有助於更好地對症下藥,根治疾病。
記者:某縣一位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抱怨」專業監測,有時一晚上要收到100多條設備自動發出的預警簡訊,都「麻木」了。
殷躍平:你提到的這位負責人的遭遇,反映出專業監測預警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專業監測預警應由兩部分構成:專業儀器和專業人員。現在不少地方只裝備了專業儀器,而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員對隱患點監測數據進行跟蹤解析。
每個地災隱患點都應該有不同的預警臨界值。如果沒有專業人員持續跟蹤,就沒法給出某個隱患點的具體預警臨界值,也就沒法實現精準預警。現在很多地方多採用設備提供商提供的「一刀切」臨界值,隱患點的石頭一晃動就預警,這必然會產生誤報、虛報、漏報,專業監測預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許強:專業人員對監測數據專業跟蹤解析的意義,還不僅在於對具體某一個隱患點進行更精準的預警,更重要的是,隨著未來專業監測點位的增加,將產生大量的災害動態數據,如果能集成整合這些數據並加以綜合分析研究,將有助於建立更加精細和科學的預警模型,對預警理論方法研究也有重大價值。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深度介入,這些數據只能沉睡在零散的各類工作報告中。
看管理
痛點:地災相關信息分散,數據不標準,共享有障礙
對策:建設由政府、科研機構、媒體等多方參與的省級地災防治大數據平臺,制定數據標準和運行規則,提升地災防治信息化水平
記者:對於香港等地的地災防治經驗,業內看法不太一樣。
許強:從災害本身看,香港等地的地質災害無論複雜程度還是治理的難度,都無法與四川相比。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地災隱患點進行的風險管理和防控經驗值得四川學習借鑑。
香港等地建立起了一套由政府多個部門和包括媒體、公眾等在內的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地災風險管理體系,並且成立了集中的管理機構,對每個隱患點登記「身份」信息,並且持續跟蹤更新,做到了對每個災害隱患點都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有力統籌各方力量共同開展防治工作,這樣既經濟又高效。
四川防災減災的責任主體在市縣政府,省級層面不可能直接對每個隱患點進行精細化管理,但在信息層面進行統籌十分必要,有助於提升各級政府的防災減災工作效率,提升基於現代化、科技化水平的整體防範能力。國土、氣象、水利、測繪、交通等部門和一些科研機構、企業都有大量的地災相關數據,目前共享還存在障礙。
殷躍平:數據共享的前提是,相關機構都有數據,而且是標準化的、準確的數據,現在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必須加大對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它的首要任務就是制定數據的標準和運行的規則,在此基礎上,各相關機構共享數據,各取所需。
許強:建議儘快啟動建設由政府、科研機構、媒體等多方參與的省級地災防治大數據平臺。此前,國土資源廳、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四川日報社等單位,聯合製作了四川省地質災害隱患點掌上查詢系統,大家通過手機就能查詢所在區域地災隱患點基本情況和氣象預警等信息,儘管功能簡單,但充分展示了信息數據集成對群眾生活和專業隊伍工作帶來的便利。接下來可以集合更多專業力量,對更多的數據進行專業化的採集、分析和處理,生產更多的數據產品,逐步完善科研教學、工作調度監督和宣傳培訓等功能,促進專群結合,群眾廣泛參與的防災格局加快形成。
記者:對政府推進地災防治還有什麼建議?殷躍平:地災防治是一場持久戰。政府部門在推進地災防治工作時,一定要記得龜兔賽跑的教訓——快不一定就好,要穩紮穩打,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成效會十分明顯。
許強:政府還應該跳出地災推進地災防治。在謀劃地災防治工作時,同步考慮當地生態環保和群眾生產生活等的需要。比如滑坡體可以變成可開發利用的平地,地災現場可以搞成科研基地,治理工程可以規劃成地質公園等,完全可以防災興利。 (記者 胡彥殊 熊筱偉 寇敏芳)
責任編輯: 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