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硬化阻隔水自然下滲 暴雨來臨城市不堪一擊

2021-01-08 搜狐網
  日本國土交通省在東京市地下40米深處安裝地下管道,該管道裡面包括電纜、電話線、天然氣和汙水排放管道。這些管道是為了保證當東京遇到地震襲擊的時候,日常的水、電、燃氣、通訊等能維持正常的運行。(圖片均為CFP供圖

)  

專業人士分析暴雨中排水系統為何不堪一擊:瀝青硬化城市地面雨滲不進,汽蒸不出

  一場暴雨,被不少北京人自嘲為滿足了內陸「看海」的好奇心。事實上,「看海」途中,這座超級大城市並不孤單。近幾年,曾有多少城市陷入「澤國」之困?住建部官方給出的數字就高達210個,佔其調研總數6成以上。X年來最強降雨、最深積水達X米、交通癱瘓X小時、受災人口X萬人……公眾的感受是:每逢盛夏,如此新聞便屢見報端。遭水淹的城市更是東西南北都有,大到省會城市、小至地縣級市。

  為何有這麼多城市一遇暴雨,就如此不堪一擊?據業內人士分析,城市化進程的速度與一些城市「裡子工程」的建設程度已不相匹配。

  探因

  城市地面穿上「硬殼」難滲水

  雨水落地後,是由土壤吸收蒸發或通過地下水進入河流循環這是小學課本上就教過的自然常識。但剖開近幾年頻頻發作 「澇病」的城市內裡,卻發現這一規律正隨土壤和水塘的漸次稀少而消解。

  「城市內建造了大量的建築和道路、廣場等硬質地面,減少了滲水地面和植被。 」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戴慎志看來,單位時間內的雨量能否及時排出,完全考驗著城市雨水管網的排水能力,而地表對降水的調蓄功能下降又使暴雨徑流量增大。

  記者注意到,廣州、武漢、濟南、長沙、南京、太原、鄭州……這張涵蓋各省省會的名單,列舉了歷年盛夏易患 「澇病」的城市。近幾年,漢中、蕪湖、遂寧、南充等城市也紛紛加入其行列。

  「現在北京超過80%的路面被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地面下滲能力大幅減弱,再加上河道縮窄行洪斷面減小,進排速度不成比例,就形成澇災。」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也告訴記者。

  廣東省氣象臺助理工程師張維曾將去年廣州連發的內澇主因同樣歸結於城市 「硬底化」。張維在名為《廣州城市內澇成因及防治對策》的論文中拋出這樣的觀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發生了結構性改變,原來的郊區變為了城區,不透水面積迅速增加,蓄、滯、滲水能力很快減退,增大了地下排水渠道的排澇壓力。 」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司國良亦認為,城市地面硬化使「天上雨水進不去,地下水汽蒸發不出。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壓力是:早在2007年末,蕪湖市核心區地面硬化率就達到90%以上,一年多後遭遇水淹。而據記者了解,這在不斷推進城市化建設的當下,已是常見數字。

  在去年遭淹的濟南城區地圖上也可以看到,1999年濟南市的建成區面積約116平方公裡,2005年到了173平方公裡,至2010年達到300餘平方公裡,11年時間裡,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近3倍。

  質疑

  重地上、輕地下難顧及「裡子」

  面對日趨沉重的排水壓力,城市又應該做出哪些積極應對?按照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的設想,理想的城市水治理應該包括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技術、城市雨洪蓄滯與滲透等工程處理技術、城市建築耐水化處理技術、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技術等系統工程。可令他無奈的是,「現在許多城市已經增加了水利投入,但重建輕管、急於求成的現象普遍存在。 」不止一位受訪人士對記者坦言,鮮有城市充分重視下水道工程。

  張維就認為,廣州排水管網「歷史欠帳」太多:「廣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歷史,相當部分老城區管網容量不足,舊管道普遍存在 『超期服役』的現象,排澇泵站、排水設施維修等也無法滿足城市排水的需要,排水管網設施缺乏長遠規劃,設計標準偏低。 」

  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張悅曾直陳,許多城市排水系統建設滯後,排水管渠、泵站能力不足,城市建設中「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已是普遍現象,地下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

  相比之下,法國早在19世紀中期就修建了目前仍雄踞世界規模之首的城市下水道系統。資料顯示,其下水道均處在巴黎地面以下50米,水道密如蛛網,總長2347公裡,規模遠超巴黎地鐵。而日本東京也不吝重金打造地下排水系統。這套系統耗時長達14年,其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四年前,馬來西亞吉隆坡還修建了一套名為「聰明隧道」的暴雨管理和道路隧道系統,更是將城市抵抗暴雨的排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世界另一端,倫敦市的泰晤士河水管局也正計劃開挖新的「超級下水道」,新的下水道計劃耗資高達36億英鎊,長32公裡,將像英吉利海峽隧道一樣浩大,有望於2020建成。

  盲區

  部分城市排澇標準僅0.5年一遇

  近日成為公眾關注焦點的北京內澇發生後,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王毅曾介紹,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網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標準建設,也就是只能抵禦1—3年一遇的暴雨。

  查閱 《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範》可知, 「重要幹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嚴重後果的地區,重現期宜採用3—5年,其他地區的重現期宜採用1—3年。」而記者在修訂前的城鎮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範》看到,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0.5—3年。去年修訂之後,一般地區的重現期也被調整為1—3年,重要地區為3—5年。

  根據上述規範中的措辭, 「經濟條件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區」被建議 「宜採用規定的上限」。但業內人士卻對記者直陳,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採取標準規範的下限,以往城市排水管徑多按0.5年一遇的雨量 「低標」設計,至今仍有許多城市的設計標準甚至低於0.5年一遇。

  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任國玉則表示,許多大城市的城市強降水與內澇氣象服務體系建設都處於起步階段,能夠滿足氣象災害服務的觀測網也尚未形成, 「針對城市內澇等氣象災害的監測、信息加工處理和預警預報服務體系建設經費投入不足,中西部地區大中城市的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捉襟見肘,城市內澇等氣象災害的預測和評價能力提升步伐也較慢。」

  值得一提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防城市內澇遠未能得到真正的法制保障。記者查詢 《防洪法》發現,並無提及防城市內澇。

  而在美國,就有一部強制性防城市內澇的法律制度,對城市內澇防範、治理措施以及問責手段,規定得相當詳盡;德國 《城市內澇保險法》也是一項重要防治澇災的舉措;日本的《下水道法》則對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都有嚴格規定。

相關焦點

  • 一盆水潑在透水磚 直接下滲僅留水印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青山江邊的依江畔園小區,海綿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業主代表王思成介紹,整個小區儘可能地對可以進行海綿設施改造的部位都進行了改造,新建了雨水花園,改造了休閒廣場和停車場,並對人行步道進行了透水鋪裝。記者在雨水花園探訪發現,花園的地面比小區內地面低約近半米,外形類似一個小池塘。
  • 以深圳為例 談談高密度開發強度下海綿城市的建設方案探索【多圖】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面對土地資源匱乏、人口和生態狀況等現實問題,以高密度開發強度進行地塊開發成為國內大中城市的必然選擇,高密度開發的大面積硬化鋪裝、高容積率低綠化率、地下空間大面積開發、建築零退線等因素使雨水下滲受阻,海綿措施的選擇與布局受到限制,從而造成高密度開發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及達標困難。
  • 黑科技混凝土,1分鐘喝4000升水,城市用它鋪路還怕暴雨積水嗎?
    但由於某些原因,城市的排水系統卻很脆弱,尤其是過多的人造路面,更是讓雨水難以直接下滲,只能依靠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進行處理。但一旦降雨量過大,或是排水管道堵塞,就會造成部分區域積水,影響交通出行。而且隨著世界各地的城市化發展,裸露的土地和綠地將會越來越少,使得雨水排洩將會成為城市建設的首要問題之一。
  • 透水地坪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
    在城市建設中,許多城市大量採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等封閉地坪材料取代原有的土壤表面,這對城市生態和氣候環境產生顯著的不利影響。透水地坪作為一款新型環保地坪,對城市建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與自然的土壤相比,現代化地表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透水地坪的出現有效改善了此問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城市內澇
    參考答案:M南部及西南部是山地,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經其抬升多地形雨;南部山區地勢起伏較大,河流上遊匯水速度快;M市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典型例題三:(2016·江西九江一中高三月考)2016年7月3日,江西九江遭受暴雨襲擊,九江市城區部分路段積水嚴重,交通受阻。
  •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應用技術研究
    一、研究目的道路是城市主要的硬質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汽車作為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已經潛移默化成的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體無意識行為,而為了適應越來越多的汽車通行,城市道路在近些年在規模和尺度上都發生了巨變,越來越多的硬質空間破壞了完整的水生態系統,阻斷水循環下滲,使得原本留在大地上富有生命的水體被冰冷的路面和管道無情的分割
  • 長寧區彩色透水地坪生產公司
    傳統路地面沒有透水功能,城市只能依靠表面匯水系統及排水管網排除地表降雨,而由於我國的城市發展速度極其迅猛,導致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嚴重滯後,許多城市的排水設施不能有效地滿足排水的要求,尤其是在暴雨時節,因此,城市在暴雨來臨時常常出現雨水蓄積和漫流現象。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而在日前的長江洪水中,武漢作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還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禮」,一遇暴雨城市就「看海」的景象仍有上演。城市與水該如何和平共處?中國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該如何解開?相關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源頭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綿城市。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水務發展規劃發布,通州也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著力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 海綿城市究竟怎麼建? 地面吸水存地下 淨化後澆灌綠地
    第二名、第三名工人繼續澆水,15升水也都在約5秒鐘內「消失」。&nbsp&nbsp&nbsp&nbsp孫軍表示,在以往的城市建設中,普通人行道基本都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只有極少部分雨水滲入地下,剩餘大部分雨水只能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排出,短時間內雨量太大,就會造成內澇。
  • 徐州海綿城市示範區處處藏秘密
    「遇到暴雨時,雨水通過開口路牙石流到下凹生物滯留帶裡,這裡面本身就是透水鋪裝,因此一般雨水不足為懼,如果滯納的水過多時,也不用怕,那個鐵質罩子就是溢水口,當積水深度高過溢水口時,自然向溢水口流淌,到達雨水井,最後進入市政管網,完成滲、滯、蓄、淨、用、排的過程。」
  • 雨後城市中會出現海市蜃樓?暴雨中的這些傳言,我們為你科學解釋
    雷電、暴雨等這些強對流天氣現象,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暴雨之下,一些傳言對於飲用水源、電動車和太陽能熱水器的安全使用提出了疑問,更將暴雨和海市蜃樓等自然現象相關聯。為了釐清真相,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聽聽他們怎麼說。暴雨會不會汙染飲用水源?
  • 暴雨、洪水來臨前應該準備什麼?
    我國部分省市因連降暴雨遭受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為了普及洪澇災害知識和技能,近日,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組織專家研究編寫了《洪澇災害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分別從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準備、洪水來臨時如何呼救與安全轉移、災後如何預防疾病等方面,向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
  • 自然淨化「尾水」,建水循環系統升級版
    本報訊(記者 江瑜) 在現有經驗中,汙水處理廠排出的水都是直接排入大江大河和海洋,但如果有了海綿城市,這些水也可以成為有用的水資源。24日,2016中國海綿城市國際交流大會在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住建部海綿城市專家委員會主任任南琪等國內研究海綿城市建設的頂尖專家,為我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提出了思路和建議。
  • 「城市看海」多地重現 「海綿城市熱」存三重誤區
    核心提示: 出現城市內澇,地面硬化是重要原因。最近二三十年內,城市中心區地表徑流係數普遍由0.3增長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難以下滲。建設既防澇、又抗旱的「海綿城市」成為最受關注的解決之道。
  • 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整體思路與政策建議
    這些年,城市建設中攔水造壩、毀林佔田、開山斷水、填湖造地、河道加蓋版、明渠變陰溝等破壞生態的現象比比皆是。隨著城鎮化的日益發展,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高聳林立的大樓使城市變成了水泥森林,增加了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建築、道路、廣場等高強度建設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改變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徵,改變了雨水徑流,水資源自然滯蓄能力銳減,使城市「大雨必澇、雨後即旱」。
  • 告別暴雨「看海」 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
    李韻涵 攝中新網江西萍鄉1月10日電 題:告別「暴雨看海」解碼江西萍鄉治好「城市病」的「海綿良方」記者 李韻涵暴雨「看海」、水體黑臭、水質惡化……一系列「城市病」在中國部分城市頻發。江西萍鄉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為治好「城市病」,構建人水和諧的環境,獻上了一份「海綿良方」。
  •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51345-2018
    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海綿城市spongecity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著手,綜合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技術措施,統籌協調水量與水質、生態與安全、分布與集中、綠色與灰色、景觀與功能、岸上與岸下、地上與地下等關係,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徑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徵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 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要點解析(圖文)
    2.1.2水安全嚴峻   廈門常受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短歷時降雨強度大,出現了嚴重的暴雨內澇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採用年多個樣法,廈門站短歷時設計雨量變化規律如圖4所示。同時,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淺,洪水驟漲驟落;上遊山體支流坡度大,山洪匯水較快;下遊城區地勢平緩,沿海地勢低洼,海水頂託較為嚴重。
  • 探究暴雨中的生活安全:飲用水被汙染?電動車不能用?
    暴雨中這些安全問題「浮出水面」本報記者 陳 曦今年雨水來得早、雨量大,全國多地刷新歷史紀錄。雷電、暴雨等這些強對流天氣現象,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暴雨之下,有人對於飲用水源、電動車和太陽能熱水器的安全問題提出了疑問,還有網傳視頻將暴雨和海市蜃樓等自然現象相關聯。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1、 水循環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水循環(或水文循環),是指受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等自然力量的驅動,通過蒸發蒸騰、凝結降水、植被截留、土壤下滲、地表、地下徑流和湖泊海洋蓄積等環節,地球上各種形態的水不斷地發生相態轉換和周而復始的運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