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要點解析(圖文)

2021-01-10 千家智客

[導讀]廈門是國家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之一,在深刻把握廈門城市建設現狀、發展需求與面臨形勢的基礎上,重點解析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技術路線、建設任務和資金保障等編制要點。

  海綿城市是新時期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對傳統城市建設模式、排水方式進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城市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核心是低影響開發中的雨水管理。

  廈門是國家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之一,在深刻把握廈門城市建設現狀、發展需求與面臨形勢的基礎上,重點解析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技術路線、建設任務和資金保障等編制要點,以期為全國其他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的編制提供思路與借鑑。

  1城市概況

  廈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瀕臨臺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臺灣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市域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沿海地區組成,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行政區,全市現狀土地面積1573.16km2,常住人口425萬人。2014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為3280.17億元,全年財政總收入908.9億元,人均GDP、人均財政居全國計劃單列城市的前列。廈門是海峽西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國際性海港風景旅遊城市,也是全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並擁有地方立法權,目前正以"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兩大歷史機遇為抓手,積極推進城市轉型建設。

  2問題及需求分析

  2.1存在問題

  2.1.1水資源缺乏

  廈門多年平均降雨量1530毫米,由西北向東南遞減,時空分布不均,在多雨的華南地

  區屬少雨地區。3~9月為春夏多雨溼潤季節,佔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10月至來年2月為秋冬少雨乾燥季節最少的月份可滴雨不下。常年度的降水逐月變化規律如圖2所示。

  廈門市本地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2.344億m3,人均水資源量331m3(按2013年常住人口),僅為全省的10%,屬極度缺水地區。廈門市無過境河流,境內河流均屬獨流入海的山溪性河流,水系分散,源短流急,大部分徑流直接宣洩入海,缺乏建設大型蓄水工程的條件,可利用水資源十分有限。

  由於水資源匱乏,廈門城市供水水源約80%取自市域外的九龍江。目前本地水資源開發率為30.14%,開發利用率較高,進一步開發利用難度大,潛力小。

  2.1.2水安全嚴峻

  廈門常受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短歷時降雨強度大,出現了嚴重的暴雨內澇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採用年多個樣法,廈門站短歷時設計雨量變化規律如圖4所示。同時,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淺,洪水驟漲驟落;上遊山體支流坡度大,山洪匯水較快;下遊城區地勢平緩,沿海地勢低洼,海水頂託較為嚴重。

  此外,土地高強度開發引發的城市地區地形地貌變化、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排水體系、破壞了原來的水循環系統。城市建設中一些自然水系、調蓄水體被侵佔,缺少調蓄空間;另一方面,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下墊面硬化嚴重,可滲水面積減小,滲水率不足。集中下大雨時形成明流,低洼地則形成內澇。

  老城區雨汙合流,汙水管網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排水系統提升慢,增加排水負擔。由於歷史等原因,在已建城區(老城區和城中村)大規模擴大現有的排水系統,提升排水能力難度大。

  2.1.3水環境惡化

  廈門主要水體,包括河道和灣區,水體流動性差,水動力條件不足,汙染物容易積累、不易擴散,環境容量有限,自淨能力差。目前,廈門市政汙水處理率高達85%,但由於面源汙染的影響及部分舊城區和村莊的合流制系統截汙不徹底,仍造成溪流和灣區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2013年度,在120.54km評價河長中,均受到一定程度汙染(V類和劣V類);按照單項因子評價法,;廈門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水質類別比例僅佔1.2%,三、四類海水水質類別為4.8%,其餘均為劣四類海水。近年來,廈門市溪流的水環境質量變化狀況和廈門市近岸海域的水質變化情況分別如圖5和圖6所示。

  2.1.4水生態退化

  廈門主要流域人為幹擾嚴重,部分城市建設時,填塘平溝、截彎取直、天然水道屢遭破壞,早期的防洪工程建設中,河道硬質化,渠道暗涵化,明溝"三面光",造成滲、蓄、淨能力降低。流域水資源外供量大,留給流域自身發展用量不足,生態水量缺乏,景觀環境水位難於保持,水生動植物生存條件差,環境容量有限,環境承載力不足,生態系統脆弱。

  2.2需求分析

  廈門肩負著海峽兩岸交流融合的特殊使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市一直處於快速發展狀態,目前城市人口已突破400萬人(本島人口密度達到2萬人/平方公裡),規劃2020年將達到500萬人,預測2050年將超過800萬人,城市發展需求極其旺盛。但另一方面,廈門市地域狹小,發展空間有限,資源環境制約因素多。要解決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實現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廈門必須走集約、低碳生態發展之路。因此,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是解決廈門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面臨的問題的必由之路。

  2.2.1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進一步保障廈門水資源安全

  "護好本地水,做好節約水,用好外調水,備好淡化水,淨好再生水"是廈門市水資源安全保障的總體策略。在城市建設區充分利用湖、塘、庫、池等空間滯蓄利用雨洪水,城市工業、農業和生態用水儘量地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將優質地表水用於居民生活。這樣可以在減少城市洪澇風險的同時緩解廈門市水資源缺乏的現實問題。

  2.2.2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進一步加強廈門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

  降雨受海潮頂託無法及時排放是導致廈門市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廈門市可以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調蓄水體,暴雨前利用低潮位開閘放水騰出調蓄空間,高潮時關閘蓄水,避免城市內澇。同時海綿城市的建設促進了雨水的積存、滲透和淨化,客觀上提升了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的服務能力。

  2.2.3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進一步改善和提升廈門水生態環境質量

  第一,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廈門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溼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徵;第二,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對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第三,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建設開發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

  3試點區域選擇

  3.1代表性分析

  廈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首先應考慮選擇在水問題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廈門地形特徵是靠山面海,在濱海低洼地帶形成許多海灣,地面徑流經灣區匯流入海,海水和淡水交匯區形成生態溼地,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樣性。眾多灣區是廈門自然環境的一大特色,歷來是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和城市景觀的亮點,也是城市生態環境的敏感區域和城市水問題集中凸顯的地方。

  灣區水體是潮水的末端,汙染物質不易擴散,水體自淨能力弱;城市初期雨水和部分合流汙水沿地面徑流和排水系統進入灣區,常常造成近岸水體汙染;暴雨與高潮遭遇容易產生洪澇災害。眾多水問題制約著灣區城市品質的提升,解決水問題是廈門灣區城市生態環境和景觀建設的重中之重。因此,廈門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區域應當選擇在灣區。

  馬鑾灣作為廈門大海灣的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特質;同時作為歷史上的廈門西港,在構建廈漳泉大都市區,服務和促進廈漳同城化中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一是處在兩山(天竺山、蔡尖尾山)之間,是廈門唯一一個與山直接互聯互通、距離山體最近的灣區。經充分論證,實施方案決定將廈門"海綿城市"試點選擇在馬鑾灣。

  3.2試點區域範圍

  北到馬鑾灣,南至翁角路,東至吳冠村,西至東孚北路,總面積約20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4.5平方公裡,城市建成區6.4平方公裡,在建區9.1平方公裡。

 

 

  4目標與技術路線

  4.1總體目標

  4.1.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根據低影響開發理念,最佳雨水控制量應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為標準,不宜過大。在自然地貌或綠地的情況下,徑流係數為0.15,故徑流總量控制率宜不大於85%[9]。根據試點區當地水文站的降雨資料,統計得出降雨量比例圖如下所示。

  綜合考慮廈門市具體情況,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確定徑流總量控制目標為70%,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26.8毫米。

  4.1.2排水防澇標準

  採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相結合的綜合控制措施,建成區應有效應對不低於50年一遇的暴雨。

  4.1.3城市防洪防潮標準

  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防潮標準為100年一遇。

  4.2技術路線

  根據試點區域的規劃定位,在對城市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狀況、環境生態狀況、水文地質狀況等綜合狀況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城市現狀綜合徑流係數、雨水收集利用空間以及現狀排水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計算現狀年徑流總量及徑流總量控制可調蓄空間;提出試點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目標,確定海綿城市建設重點任務;進而制訂系統性和針對性的徑流總量控制方案,分析確定徑流總量控制的重點工程、實施計劃及匡算投資,並制定項目實施的各項保障措施;最後綜合分析效益及目標可達性,構建完整體系,確保目標實現。具體技術路線見圖10。

  5工程實施方案

  5.1建設任務

  1.建築小區房地產

  本次建築小區海綿改造共10個,其中在建項目7個,待建項目3個。建築小區適宜建設透水地面(廣場、停車場、人行道等)、蓄水池、景觀水體、下凹式綠地、初雨棄流設施、排水配套設施等。

  2.企業改造

  本次企業的海綿廠區改造項目共9個,其中均為待建項目。企業改造適宜採用透水地面(廣場、停車場、人行道等)、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植被草溝、下凹式綠地、蓄水池、景觀水體、雨水儲罐、排水配套設施等。

  3.城中村改造

  本次城中村海綿改造項目共12個,覆蓋現狀村莊共6個。村莊改造適宜採用透水地面(廣場、人行道等)、蓄水池、下凹式綠地、雨水儲罐、排水配套設施等。

  4.公建設施

  本次公建設施新建改造共37個,適宜採用透水地面(綠地、廣場、停車場、人行道等)、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下凹式綠地、蓄水池、景觀水體、排水配套設施等。

  5.道路建設

  新建改造道路項目(含雨汙水管網)39個,長度47.17公裡,道路海面建設適宜採用透水地面(人行道、綠地等)、下凹式綠化帶、蓄水池(蓄水模塊)、初期雨水棄流設施及排水配套設施等。

  6.汙水處理再生設施

  建設汙水和再生水廠1座,再生回用水質達到地表IV類水趨優。

  7.排水管網(泵站)

  新增改造雨汙水泵站項目5個,新建改造排水管網102公裡,新建雨水管道達到2~3年一遇標準,重點地區達到3~5年一遇標準。

  8、河道水系

  新建改造河道水系項目2個,主要是現狀河道1號排洪渠、環灣南溪和新陽主排洪渠改造和北部地區內湖水系新建。現狀水系治理工程主要包含水體清淤、護堤加固改造、岸邊綠化帶治理及水量水質保障系統。新建水系工程主要包含水系主體工程、水系綠帶建設和水量水質保障系統。

  9.防潮涉海設施

  防潮涉海設施項目5個,主要涉及海灣清淤、岸線保護和生態建設、海岸線環境綜合治理(汙水和垃圾)、防潮堤建設、沿岸綠地建設等方面。

  5.2目標可達性分析

  選用各類建設用地綜合徑流係數,統計現狀、規劃建設用地面積,採用面積加權平均法,分別計算馬鑾灣試點區現狀、規劃綜合徑流係數。計算結果表明,試點區現狀綜合徑流係數分別為0.73、理論低影響開發綜合徑流係數為0.41,綜合考慮實際施工改造難度,取規劃綜合徑流係數為0.50。由此可知,試點區"滲、滯、蓄"工程雨水控制總目標為34.4萬立方米,其中"滲、滯"工程雨水控制總目標為10.8萬立方米,"蓄"工程雨水控制總目標為23.6萬立方米。經計算,"滲、滯、蓄"工程雨水總控制量為21.3萬立方米,三年可完成雨水控制總目標(34.4萬立方米)61.9%;"淨"工程近期以河道整治為主,可明顯改善水功能區水質;"用"工程近期規模為2萬立方米/天,可替代城市供水比例為20%;"排"工程的三年規劃任務為排洪溝渠的清淤、雨汙管網的改造,可有效提高城區防洪排澇能力。

  5.3建設資金

  2015年至2017年廈門市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運營總投資56.8億元,將採用公益性部分由財政安排投入,如道路、綠化改造、雨汙分流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準經營性部分通過PPP模式,如供水汙水處理、河道整治、海域清淤、灣區岸壁、公園項目等市政設施項目;經營性項目通過市場機制建設運營的投融資建設模式。經初步統計,總計56.8億元的建設投入中,適宜採用PPP模式的項目投入約22.4億元,佔總投資比例40.3%,其中社會資本計劃投入資金佔全部總投資比例28.2%,佔PPP項目總投資比例70.1%。目前正在根據試點區域的具體項目進度安排,抓緊落實PPP項目的設計與實施。

  6主要示範內容

  廈門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可在以下四個方面提供示範:(1)廈門"海綿城市"理念、管理方式的全方位植入將成為廈門城市轉型的重要抓手,將成為中央要求福建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體現;(2)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通過全社會參與,為其他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共投、共建、共管、共享"模式的示範;(3)充分利用廈門特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借鑑廈門在全國多規合一試點的經驗,為其他城市提供規劃建設管理制度、技術標準、法規、投融資與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示範;(4)通過高標準高起點建設馬鑾灣,不僅可以為廈門已建灣區的改造提升提供經驗,為廈門新建灣區的開發建設提供示範,還可以為全國濱海城市建設提供樣板。

  7結語

  廈門是一座"一島一帶雙核多中心"的組團式海灣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都是以灣區為重點發展。廈門的灣區既是城市景觀的亮點,也是城市水問題集中凸顯的地方,嚴重製約著各灣區城市品質的進一步提升。馬鑾灣試點區是廈門市近期重點開發區域,高起點、高標準的海綿城市建設,可以為廈門市已建灣區的改造提升提供經驗,為新建灣區的開發建設提供示範,可作為我國東南沿海海綿城市實施的樣板。

相關焦點

  • 基於問題導向的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怎麼做?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應基於問題導向,從全流域系統的角度,統籌源頭-過程-系統的項目體系。為推進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落地,優化具體項目設計,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實施效果,編制海綿城市系統化方案十分必要。
  • 深圳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作為新型城市發展方式,對於系統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水問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筆者從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繼今年3月我市成立海綿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起有關工作機制後,《深圳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日前也經過深圳市政府批准正式發布。
  • 以深圳為例 談談高密度開發強度下海綿城市的建設方案探索【多圖】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面對土地資源匱乏、人口和生態狀況等現實問題,以高密度開發強度進行地塊開發成為國內大中城市的必然選擇,高密度開發的大面積硬化鋪裝、高容積率低綠化率、地下空間大面積開發、建築零退線等因素使雨水下滲受阻,海綿措施的選擇與布局受到限制,從而造成高密度開發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及達標困難。
  • 《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有哪些亮點?
    近日,《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於2020年12月30日印發。《辦法》共二十八條,明確、系統、全面推進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形成海綿城市建設體系,建立健全海綿城市設施建設和日常管養長效機制。 《辦法》與何相關?
  • 說說海綿城市那些事兒 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江西正在制定「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江西省正在制定「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擬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 任南琪院士:海綿城市的地區分類建設範式
    2019年,30個海綿城市的建設試點工作均通過國家專家組驗收,各個試點城市基於主導問題,採用各具特色的技術實施路線,形成了多樣化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本文綜合各類因素進行城市分類,並總結現有海綿城市試點經驗,提出基於我國地域分類和社會屬性分類的海綿城市建設策略和範式,以期為後續的海綿城市建設的大面積推廣提供借鑑。
  • 媒體五問「海綿城市」建設 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而在日前的長江洪水中,武漢作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還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禮」,一遇暴雨城市就「看海」的景象仍有上演。城市與水該如何和平共處?中國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該如何解開?相關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源頭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綿城市。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水務發展規劃發布,通州也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著力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 廣州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建設怎麼做?五部門聯合出臺指引
    《分類指引》提出,建築與小區、公園與綠地、道路與廣場、水務工程及其他市政工程等工程項目均需納入海綿城市建設分類管控清單,全域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實現「應做盡做、能做盡做」。  《分類指引》明確,各類建設項目在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指標時,實行分類管控,共分為指標管控類、要素管控類和豁免類等3類。
  • 學習強國:椽筆水墨 書寫幸福城——湖南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發展...
    自常德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緊緊圍繞常德市委提出的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目標和市政府工作要點要求,緊密結合城市建設發展實際,紮實做好海綿城市、節水城市及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有關工作。在城市市政道路、節水、排水、汙水等建設、維護及管理方面,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 政策解讀:《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國家、省關於海綿城市建設的工作部署,全面推進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廣州市實際情況,現就《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解讀如下:一、起草過程原《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穗建規字〔2017〕6號)已到期,需進行修編。
  • 《對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若干認識》(全文)
    ,3、排水分區和管控單元劃分的方法,4、海綿空間管控格局的研究方法,5、豎向規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銜接,6、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值的確定與分解方法,7、海綿措施的規劃與落實方法,8、納入法定規劃體系要點,9、海綿評估與監測方法;三、規劃成果與實施建議:1、成果組成,2、規劃實施,3、區域雨水排放制度試點構建。
  • 告別暴雨「看海」 江西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新華社南昌12月1日電(記者姚子云)為破解城市內澇,告別暴雨出門「看海」的問題,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與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通知》,明確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增強城市防澇能力。
  • 識微見遠③|從理念到實施,上海「海綿城市」效果如何
    目前,《上海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5)》基本編制完成,處於上報市政府審批過程中。全市範圍內的海綿城市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規劃實施和建設管理體系尚處於探索期。按照現有設計方案,整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費用估算為35901.42萬元,即每平方米167.6元。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增加投入由區域一級開發商承擔,未來有望通過寫入工可預算的方式由政府財政投入。區域內公建地塊由一級開發商負責開發建設,後期海綿設施的運營維護同樣由一級開發商負責。
  • 海綿城市是什麼意思 臨沂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是什麼
    臨沂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了時間表。近日,我市下發《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我市將制定相關規劃,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 江西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本報訊 (記者楊碧玉) 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的重要途徑。近日,省住建廳、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通知》,明確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全面加以推進。
  • 海綿城市投資空間巨大 幾大建設要點分析探討
    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海綿城市」建設正日益受到重視。海綿城市對於系統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水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早在2015年、2016年,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兩批確定了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而自2016年以來,海綿城市試點開始啟動。
  •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成效初顯
    據謝映霞介紹,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試點建設,在區域性片區探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經驗、機制和建設模式。「為此,在選擇試點城市時,既考慮了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考慮了南北方的氣候不同,涵蓋了大、中、小不同規模的城市。」現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成效如何成為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
  • 美麗中國先鋒榜(6)|江西萍鄉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與單一工程項目相比,在目標設定、方案設計、工程實施、建設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為充分發揮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效益,必須樹立系統建設觀,始終堅持全面、系統、平衡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51345-2018
    年08月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告2018年第343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發布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的公告現批准《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51345-2018,自2019年8月1日起實施。
  • 對海綿城市建設中排水分區相關問題的思考
    以構建現代城市雨洪管理體系為核心的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進,重點解決城市洪澇、徑流汙染、合流制溢流汙染等城市雨水與水環境綜合問題,需要構建包含源頭控制、排水管渠、超標雨水徑流控制等綜合系統,並協調銜接汙水、水利防洪等系統。實踐中,區域洪澇、水體黑臭等問題邊界條件的識別、區域雨水徑流綜合管控系統方案的制定、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評價等多方面工作,都需要以排水分區為基礎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