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晟 通訊員趙越鄭園園)長江日報記者昨日從碧水集團武漢海綿城市建設有限公司獲悉,全市單體最大的海綿城市居民小區改造項目主體已完工,在16日的強降雨中,小區內未發生漬水,海綿設施魔力般的排水能力獲得了廣大居民的肯定。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青山江邊的依江畔園小區,海綿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業主代表王思成介紹,整個小區儘可能地對可以進行海綿設施改造的部位都進行了改造,新建了雨水花園,改造了休閒廣場和停車場,並對人行步道進行了透水鋪裝。
記者在雨水花園探訪發現,花園的地面比小區內地面低約近半米,外形類似一個小池塘。花園的一側種有各類水生植物。王思成說,雖然16日雨勢較大,但雨水花園內並沒有出現積水,這是因為雨水或是通過自然下滲進入地下,或是通過花園邊的溢流井進入了小區的排水管網,最終匯入了市政管網中。
「海綿城市有幾大原則,分別是滲、滯、蓄、淨、用、排,這個雨水花園把上述原則都體現出來了。」王思成說,當雨特別大的時候,通過雨水花園將雨水先短暫儲存,再下滲或流入溢流井內,這個過程減緩了雨水匯入市政管網的速度,從而降低了強降雨時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雨水同時又成為花園內種植的水生植物的生存用水,一點都沒浪費。
為了驗證改造後的海綿設施排水能力,記者從居民家中借來一盆水,直接倒在小區內步道的透水磚上:只見水並未向步道兩側流去,而是直接原地下滲,一盆水潑完,步道表面僅留有一些水印,鞋子踩在上面並不打滑。
王思成解釋,透水磚是用顆粒較大的材料製成,中間留有空隙,透水磚下還有碎石層、沙層和預埋好的滲流管,雨水能夠快速下滲,而經過碎石和沙層過濾,客觀上還起到了淨化作用。
記者還注意到,海綿城市的改造工程,沒有一般城市建設中常見的大規模施工場面,取而代之的是精細化施工。
依江畔園小區業主委員會負責人楊臘生說,在沒有進行海綿城市改造之前,一到下大雨時,小區道路上都會有積水。而16日他在小區查看發現,路上幾乎見不到積水了,雨水就地消化,「居民們都感到不可思議,也十分滿意」。
製圖
陳昌
[9版]
依江畔園小區人行步道鋪設透水磚,並建有雨水花園,可有效防止暴雨積水 記者胡九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