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生態海綿城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生態海綿城市科技」)的透水磚研發工作室內,整齊排列著該公司研發的透水磚樣品,一杯水倒在1300℃高溫磁化的磚上,水立馬滲透進磚內。這是生態海綿城市科技瞄準海綿城市建設大潮,投入資金、設備所不斷研發的產品。
從原料到終端,該企業的產品都實現了環保全覆蓋。這個以廢棄陶瓷為主要原料的初創公司,自從去年9月投入生產以來已消耗了十幾萬噸固體廢物。而到了產品的終端,透水磚能夠輕鬆實現滲透,透水率達到20(mm/s)以上,是國外同類產品標準的兩倍以上,能應付60mm/h的降雨量,既能阻滯城市內澇,又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觀察陶瓷行業痛點
瞄準海綿城市建設
生態海綿城市科技總經理周偉軍曾是一名媒體人。在陶瓷行業專業報工作了4年的周偉軍,接觸了不少陶瓷行業的「大佬」,對他們的創業故事頗感興趣,他的創業熱情也逐漸被激發。
2013年,當我國提出海綿城市概念時,周偉軍開始關注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動態。在媒體工作時,周偉軍觀察到陶瓷行業產生大量固體廢物的痛點。後來,他了解到一家日本企業成功利用廢棄陶瓷做成能吸水、透水的磚,這啟發了周偉軍,於是他從報社辭職後,就開始尋找合作的團隊。
直到2016年年底,周偉軍接觸到範國雄。大學學習陶瓷工藝學的範國雄是陶瓷研發的專家,20多年來長期在陶瓷行業工作。2008年範國雄開始創業,令他觸目驚心的是,每天的陶瓷生產線上產生大量固體廢物。這些固體廢物因為經過高溫燒制,很難被自然所降解。
周偉軍向範國雄介紹了陶瓷透水磚的概念,兩人一拍即合。但是,從概念到產品,即便在範國雄這位專家眼裡也成為難題,必須投入資金、時間和設備開展研發工作。2017年,生態海綿城市科技在三水區成立,經過約半年的研發和生產線的搭建,直到2017年9月才開始投產。
從收集固體廢物,將廢料製成顆粒,加入混合粘合劑和壓製成型,到一塊合格的陶瓷透水磚燒製成功,範國雄經過了半年的研發。研發的最核心是粘合劑,只有不斷地經過配比實驗,才能使透水磚的硬度和透水性實現平衡。
如今,該企業已推出了第二代產品——擁有大理石紋路的陶瓷透水磚,近兩個月擁有花崗巖紋路的第三代產品也投入了研發,到了年底或者明年初還將會有第四代產品問世。周偉軍說,不斷投入產品研發,是為滿足更多的個性化建築裝飾需求。
雙創比賽中成績優秀
企業獲資本市場關注
生態海綿城市科技所生產的品牌是「海綿城市」磚。作為利用廢舊陶瓷材料的生產性企業,該企業的產品既能夠利用固體廢料進行生產,又能夠循環利用淡水資源,成功透水、保水、蓄水。周偉軍介紹,該公司一平方米的陶瓷透水磚能夠保水55公斤,如果鋪上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陶瓷透水磚,則能夠保水390噸。
該企業周邊有部分陶瓷廢料的存放地。從去年開始生產以來,該企業已成功消耗了十幾萬噸固體廢物。在位於西南街道洲邊村委會的生產基地內,具有生產專利的全新生產線成功將固體廢物製成顆粒,經過核心機器的壓制之後,壓制磚被生產線送入1300℃窯爐,經過6小時的燒制才製作成功。周偉軍介紹,到了明年,智能化的生產線還將進一步自動化,將挑揀陶瓷透水磚的工人替換為機器手,進一步解放人力。
但是,創業路上也並非是一帆風順。在該企業的實驗室,創業初期就投入了動輒十幾萬元的實驗設備。到了第二代產品的研發階段,為滿足市場對陶瓷透水磚更個性化的需求,該企業投入研發擁有大理石紋路的產品。
「研發設備必須定製,資金出現壓力,還要在全國推廣。」周偉軍說,為推廣公司產品,他在過去的一年內幾乎都在全國各地「飛」。到了每一處地方,他會拜訪各地的設計院、規劃院,向專業人士推廣自己的產品。創業過程中,他也曾遇到資金壓力,把自己的車給賣了,把房屋進行抵押。
今年年中,生態海綿城市科技進入盈利期。從去年開始生產至今,該公司產值約為5000萬元,其中研發經費佔產值的5%。同樣是今年,生態海綿城市科技入選廣東省2018年第九批擬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
創業初期,周偉軍參加過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曾獲得第七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賽區)的佛山賽區第一名、廣東賽區第二名,並成功進入全國賽。在創新創業比賽的路演上,該公司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近段時間,周偉軍在和上市公司、證券公司接觸。「在三水創業,原料、設備、人才都不用擔心。和資本市場接觸,我期待企業能夠上市、被收購或者重組,有了更多資金,企業的步子能邁得更大。」周偉軍說。
文圖|記者 洪海
編輯|官文婷
(作者: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