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傳媒大眼影視測評組 文:文醬 策劃:張穎 原標題:聽過這十個熱點關鍵詞,也就看懂了2017年的傳媒行業 )
時間即將翻過2017年,置身於媒體融合深水區的傳媒界,又要在辭舊迎新的節點上迎來屬於它最好或是最壞的時代。
所謂最好的時代,是指一些新媒體平臺藉助融合之勢將會迎來新的生機,而所謂最壞的時代,則用來況味紙媒面臨的寒冬已經逼迫著越來越多的傳媒人選擇「出走」,這也讓已經處在困頓中的傳統媒體人憑添了一份孤寂與悲壯意味。
這一年裡,歷經風雨變幻的傳媒行業究竟出現過哪些熱點事件?湧現出多少引發行業內外熱議的焦點新聞?在每個關鍵詞的背後,究竟潛藏著怎樣的玄機?我們嘗試著從中擇取一些值得記錄的關鍵線索,與大家一起去回顧過去的一年,並以此為契機去迎接下一個風口的到來。
關鍵詞1:越不像電視臺越有出路
未來電視是什麼樣子的?針對此前一些傳媒人對媒體創新的觀念和認識,暨南大學教授、高級記者譚天給出了自己的一個基本判斷:「或許,越不像電視臺,越不像媒體,越有出路」。
這一特定語境中的電視臺和媒體,均指向傳統媒體,更準確的說是指中國的傳統媒體。那麼,什麼又是譚教授所說的「媒體」呢?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指媒介組織及其媒介組織形態。
傳統媒體是一種封閉式的媒介組織,它的組織形態是中心化的輻射式的。反觀新興媒體是開放式的媒介組織,它的組織形態是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分布網絡結構基礎上的再中心化的媒介平臺。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論,結合當下的媒體發展現狀就不難發現,聚斂資源、響應需求、創造價值、共享共生,由此派生出的用戶生產、服務定製、連接創新等新型運營模式,這些都不是傳統媒體所擅長的事情。想要在未來謀得生存、發展之道,就逼迫著這些傳統媒體必須讓自己變成「不像媒體」的「媒體」才行。
這句在當時引發熱議的話,其實質是折射了當下媒體發展的一種創新思路,是對打破固有局限的一種呼籲,更是對合作、共享、創新才有出路的一種清醒認知。
關鍵詞2:傳媒人出走
媒介形式的巨變,讓置身其中的媒體人普遍存在一種焦灼的心態,思考、等待、輾轉、流連……事實上,媒體人的離職潮早已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只不過在2017年變得更加明顯而已。
尤其是傳媒圈內一些大佬們的紛紛離職,更是間接映襯了傳媒領域內潮水湧動的具體方向。而這一年的離職動向,又大致包括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擁抱BAT。這似乎成了傳媒大佬們在採取行動時的首選目標,比如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陳曉楠跳槽騰訊,新浪新聞總編輯周曉鵬加盟阿里大文娛UC。
二是跳槽至新媒體。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際網路媒體,離職潮都呈現出多樣的變化趨勢,從舊的媒體形態向新的媒體形態轉移也成為一種常態,如愛奇藝的鄭蔚加盟今日頭條,搜狐的陳朝華加盟北京時間;前網易常務副主編曾光明加盟移動應用快手。
三是多形態縱橫交錯。從紙媒到門戶,從「傳統媒體」到「公關公司」,從「傳統媒體」走向「新媒體」,如今回歸家庭、創業從商、充電深造、授業於教等等形式都可以成為其離職後的一種選擇。
四是創業依舊不離老本行。離職後的媒體人選擇自主創業的也不在少數,如陳曉卿創辦自己的公司後從事紀錄片創作,龍丹妮創立哇唧唧哇娛樂文化有限公司,何小鵬從阿里巴巴離職後也開始嘗試創業。
五是離職者的級別越來越高。以傳統媒體為例,離職的媒體人就包括新京報的社長戴自更離職後出任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總經理,而寶能集團高級副總裁、寶能文旅集團董事長王茂亮在離職前更是位居湖北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一職。
關鍵詞3:要不要學新聞專業
2017年12月23日,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拉開大幕。對於報考傳媒類專業的學子而言,可能還要比其他考生多出一層擔憂。原因很簡單,如今紙媒紛紛關停並轉,很多廣電媒體也不再紅火,新媒體又泥沙俱下,好不容易擠上考研這班車,還要不要選擇學新聞專業?
知乎上有個問題:「新聞學研究生還值得讀麼?」,之所以提出這一疑問,困惑來自兩方面:
一是自媒體盛行,主流媒體已不再壟斷信息傳播權利,很多傳統媒體人也已紛紛轉型,是否還有通過讀研進入新聞媒體的必要性?
二是幾乎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轉戰新聞,那又何必要讀新聞學的研究生呢?
話題一出,幾乎牽動了大半個社交網絡,而這一追問帶來了社會思考,也早已突破了傳媒行業的範圍,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性話題。
新聞媒體的價值,並不在於表面上就業機會的多與少或是好與壞。主流媒體對人的鍛鍊作用還是極為明顯的。細看那些做得出色的自媒體,不管是哪個細分領域,其頭部大號往往都能找到傳統媒體人的身影。事實就是:你只看到了倒閉的傳統媒體,卻永遠不會看到餓死的優秀媒體人。
關鍵詞4:電視不死
在「2017第十屆金投賞國際創意節」上,深圳衛視專場再次請來「得到」APP、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進行演講。
在演講中,羅振宇再次強調了傳統電視的價值正在被低估,而且是被嚴重低估的問題。在他看來,網際網路已經興起多年,且流量滾動已經到達足夠量級,可網際網路卻從未捧出一個全民意義上的真正明星。與之相比,電視每年都在誕生新的全民明星,即便是在傳統電視被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這一規律仍未被打破。
原因很簡單,電視作為一種共識性的、脈衝式的,同時能夠激發巨大影響力的傳播樣式,其作用方式是一對多而不是一對一,這也是電視不可消亡且將再次迎來更大發展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5:停播
2017年的綜藝可謂命運多舛。伴隨著更名潮、改版潮、版權潮的出現,一大批臺播和網播內容都在監管政策的高壓下,迎來一輪又一輪的「大考」。芒果TV的《黃金單身漢》、《明星大偵探》,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金星秀》,優酷的《舉杯呵呵喝》、《火星情報局3》,騰訊視頻的《見字如面2》、《鏘鏘三人行》、《暴走大事件》等,甚至範冰冰主演的《贏天下》也被迫更名為《巴清傳》,而周迅主演的《如懿傳》更是遭遇到三審而不過的尷尬狀況……下架、停更甚至是停播的風潮,幾乎讓半個娛樂圈陷入停擺的危機之下。
無論是臺播還是網播,在面對內容的紅線時似乎已經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從娛樂不足到娛樂過度再到娛樂適度,這才是內容端必須去面對的未來趨勢。對廣告主、製作方和投資人而言,如何在市場、政策以及觀眾中取得平衡,也是未來需要考慮周全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6:Freestyle雖好,可不要貪杯
隨著中國地區首檔Hip-Hop音樂選秀類網綜《中國有嘻哈》的全面走紅,不僅推動了嘻哈這種小眾音樂門類在中國的流行,也讓整個傳媒行業都在為有關嘻哈的營銷推廣躁動不已。
任何一種流行事物都有其從盛轉衰發展曲線,但眼球經濟從來都以時效性作為其最大的盈利點。於是各大品牌也紛紛開啟自己的嘻哈營銷之路,支付寶、微信、奔馳、阿迪達斯、Nike、麥當勞、小米、魅藍……經過一連串「嘻哈」廣告的洗禮後,吃瓜群眾們終於紛紛露出「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微笑,freestyle的洗腦真心是「我一人承受不來」的東西。
具體到傳媒領域,這種一味的跟風也會將創新迅速變成爛俗,被透支的不僅是人們對嘻哈文化的關注與喜好,還有對品牌的黏性與忠誠度。媒體想借熱點提振點擊量無可厚非,但除了出奇制勝,還需要讓熱點與品牌文化內涵進一步融合,才有可能亮出只屬於自己的style。
關鍵詞7:樂視崩塌
樂視從2017年6月被爆出資金鍊斷裂到易到事件再到美國裁員、高管調整,在將近半年的時間內,就像是一部劇情跌宕起伏的電視連續劇,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樂視的未來」和「賈躍亭何時回國」也由此成為輿論的焦點。
近日,賈躍亭又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已經限制其乘坐飛機、G字頭動車組、前往星級以上酒店、購買不動產甚至旅遊、度假等等消費行為,而「下周回國」也從一句調侃變成了空談。
牽扯極廣的樂視危機最終將以何種方式終結,而賈躍亭又將在何時開著量產版FF91歸來,都被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關鍵詞8:換個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
上半年,入華快兩年但始終保持低調的Airbnb終於有了個中文名字——愛彼迎,寓意「讓愛彼此相迎」。雖然有點拗口,但至少網友吐槽還算中規中矩。到了下半年,麥當勞竟然也接過了改名的接力棒,而且名字居然改成了「金拱門」!這一極具「中華田園風」的名字瞬間在網絡上火了一把,一股改名風潮也由此席捲而來。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消費習慣和模式的轉變,迫使傳統企業和品牌企業「上下求索」本土化傳播推廣之道,這本是件好事。可真正的本土化思維需要具備更豐富、更有挑戰性的涵義,而不僅僅只是改個名字這麼簡單。
關鍵詞9:超四成用戶不再接觸傳統媒體
2017年11月29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成都發布《2017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傳統媒體地位的日漸式微已成大勢,超四成用戶不再接觸傳統媒體。
此外,從網絡視頻用戶終端設備的使用情況來看,視頻消費向移動端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95%的視頻用戶會使用手機收看網絡視頻節目。與此同時,一直以來被看好的視頻碎片化消費卻並不理想,調查顯示大部分觀眾收看視頻的場景發生在晚上在家(55.1%)和睡覺前(48.1%)。
關鍵詞10:機器人寫稿時代到來
九寨溝突發地震期間,中國地震臺網的第一條稿件就是由人工智慧機器人完成的。稿件十分理性地描述地震發生的事實,並從資料庫裡調取了該地區歷史上發生過地震的情況,以及該地區人文地理的現狀,用時僅僅幾十秒。央視的很多體育賽事報導,在比賽結束的那一瞬間,也由人工智慧視頻剪輯系統快速而準確地剪輯出與比賽相關的精彩畫面,形成視頻短片。
目前在網絡上幾乎成為明星的索菲亞機器人,已經能部分取代主持人的工作,它可以跟人類的主持人流利對話,甚至會利用它的智慧來調侃人類的主持人,並因此獲得了一個國家的公民身份。今日頭條、百度等一系列新興媒體的發展,使機器寫稿也成為了某種可能。目前,今日頭條的張小明機器人已經在體育報導領域嶄露頭角。
另外,AI人工智慧也在悄悄地影響傳播產業。AI不僅能夠創造各個領域的巨大價值,還可以帶來消費升級的變化與機遇。AI既可以監控訊息、處理危機,也能輔助完成創意化工作。有實驗證明,使用AI作為營銷創意總監,與真人相比雙方的實力值為46:54,已經十分接近。而下一步,人類也許只能在一些深度報導和情感報導內發揮自己的作用了。
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每一次由關鍵詞引發的熱議,都可能帶來整個傳媒行業的一次震動。狂歡的背後,仍需媒體人保持一份足夠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對行業的靈敏嗅覺。即使面對信息爆炸的這個時代,面對消費者日益縮短的關注熱情,仍需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打call也好,唱衰也罷, 只要記錄下這些瞬間,才會為這個行業乃至這個時代,留下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