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未來官微回應謠言:內華達工廠並未停工,2018 年交付新車
最近,有不少外媒傳言稱 Faraday Future 因 CES 費用問題而不得不停止了內華達工廠的進程。外媒指出法拉第未來在 CES 舉辦了規模盛大的活動,這給它帶來了高昂成本,使得公司不得不停止工廠建設,以支付參加 CES 產生的費用。另外,法樂第未來研發與工程高級副總裁 Nick Sampson 在接受 BBC 採訪時也承認公司正面臨著一些挑戰,並表示他們現在正處於資源緊張的階段,除此之外,Nick Sampson 沒有回應工廠將在什麼時候恢復工作。
然而,18 日下午,雷鋒網在 Faraday Future 官方微博上看到了聲明,該公司表示「Faraday Future 內華達工廠項目進展順利,第一階段已於去年 12 月完成。目前,第二階段建設準備工作已經啟動。期待 2018 年首批 FF 91 的正式交付。」打臉了各路謠言及吐槽的網友。
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法樂第未來發布了其首款量產車 FF91,並宣布 FF91 預約及預訂正式開啟。中國大陸地區用戶僅需支付訂金人民幣 50000 元(可以全額退還),就能完成 FF91 的預訂。據 Faraday Future 官方數據顯示,在首發 36 小時內,FF91 的預約數量就已經達到了 64124 臺。法拉第未來稱 2018 年將完成首批 FF91 的交付,而現在已經到了 2017 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但願該公司能夠在明年如期兌現諾言,不會讓車主以及期待它的廣大群眾失望。
印度政府鬆口了?考慮給蘋果公司「特殊待遇」
蘋果曾多次申請在印度開設零售店,但均被該國政府拒絕。根據印度政府的相關規定,想在印度開設零售店,必須在本國採購 30 % 的產品零部件。蘋果顯然做不到這一點。此外,有消息指出蘋果想要在印度建立工廠組裝 iPhone,前提是獲得印度的稅收優惠,以及其他政策豁免優惠條件。而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部長 Nirmala Sitharaman 曾表示,印度政府不會為吸引蘋果在印度製造 iPhone 而提供特別的優惠政策。
不過近日,據外媒路透社報導,針對蘋果公司索要優惠政策一事,印度政府的態度似乎有了轉變。印度信息通信技術部部長 Ravi Shankar Prasad 表示,歡迎蘋果在印度本地生產 iPhone。「我們會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考慮蘋果的投資優惠請求。我們非常歡迎蘋果來印度生產 iPhone,在這裡設立基地。」
據印度媒體報導,蘋果高管將於下周三會見印度政府各部部長,商討合作的相關事宜。
東芝或剝離半導體項目,西數要接手?
雷鋒網消息,據日本媒體報導,目前東芝公司正與美國威騰電子公司進行談判,計劃將半導體業務剝離出來成立新的子公司,並以 2000 億-3000 億日元(約合 17.7 億-26.6 億美元)的價格,將 20% 股權售予後者。新公司最早將於 2017 年上半年成立。此外,消息還指出部分美國投資基金也表示了對東芝半導體業務的興趣。
東芝近年來處於經營困境之中,去年還被曝出財務造價醜聞。日本媒體認為,出售部分半導體業務的股權將使東芝更容易獲得外部投資。
一直以來,內存晶片業務為東芝貢獻了大部分營業利潤。東芝表示,公司正在考慮內存業務的出路,其中包括將其剝離的方法,不過目前尚未做出最終的決定。
富士康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 幫蘋果打造新產品原型機
MacX
根據 Nikkei 網站消息,iPhone 代工合作夥伴富士康計劃在中國深圳設立全新研發中心,幫助蘋果打造新產品的原型機。根據熟悉富士康計劃的消息人士透露,富士康全新研發中心就在蘋果深圳研發中心的邊上。目前,富士康正在購買土地。消息稱富士康去年10月開始考慮在甚至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也就是蘋果宣布將在深圳設立開發中心之後。
富士康深圳研發中心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完工,這裡不僅僅會幫助蘋果,還將與亞洲生產合作夥伴和供應商深度合作。
除了深圳研發中心,蘋果還將在北京中關村設立研發中心。蘋果和富士康已經在印度尼西亞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加速在東南亞地區的快速擴張。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軌交付
新華網
今日,我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墨子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發射升空。「墨子號」的主要應用目標是通過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星地量子保密通信,並通過衛星中轉實現可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
國內寫稿機器人1秒完成處女作:不屬於人類編輯
快科技
如今人工智慧的發展極為迅速,不僅僅能夠在高大上的圍棋界橫掃人類棋手,而且還可以在更多普通行業領域如人類一般工作。
先來看一篇報導:
「根據12306網站餘票信息,截至2017年1月17日20:00:18,1月20日從廣州出發至多個熱門目的地的路線中,廣州到北京、洛陽、南昌、貴陽的火車票全部賣完,想要去這些地方的朋友只有另謀他法了。
廣州到大連、鄭州、青島、上海、南京、南寧的票比較緊張,都不足10 0張。其中餘票最少的是廣州到鄭州、上海、南寧,均只有1張,有需要的旅客趕緊動手啊。在這些車次中,廣州到南京的票以高鐵為主,餘票少且為商務座,票價昂貴。
廣州到武漢、長沙、嶽陽的票十分充足,其中,餘票最多的是廣州到武漢,還有1534張。不過,車次主要是K字頭和普列,基本都是無座票,一站到底,路途會比較辛苦。」
如果不告訴你上面這篇春運報導是出自人工智慧之手的話,你能看出來與人類記者編輯之間的差別麼?
事實上, 這篇春運報導是《南方都市報》寫稿機器人「小南」上崗後的處女作。 其背後的技術研發團隊來自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據技術團隊成員介紹,採集數據、分析數據、規劃文章結構,再到最終的遣詞用句,和人類一樣,機器人也能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海量的數據和高效的算法,是寫稿機器人的兩大利器。「小南」的首篇春運報導作品,共300餘字,數據自動抓取完成後,報導的生成只用了不到一秒的時間。
相關文章:
聯通與阿里雲合作,建「卡號雲」統一全國號碼;西數 14 TB充氦硬碟今年出貨 | 雷鋒早報
ofo 推出新智能鎖,密碼共享群可以退了?ISIS 用大疆無人機扔炸彈 | 雷鋒早報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