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04月11日14:57
高琳 繆旭明 張凱
2011年9月26日,強颱風「納沙」挾風夾雨,正面襲擊我國海南、廣東等地區,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高度重視,嚴陣以待,採取有力措施抗擊颱風,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並創造了強颱風正面襲擊,沒有造成人員直接死亡的颱風防禦奇蹟。
一、強颱風「納沙」形成過程及特點
2011年第17號熱帶風暴「納沙」9月24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25日早晨加強為強熱帶風暴,傍晚加強為颱風,26日夜間加強為強颱風,27日7時前後在菲律賓呂宋島東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秒),在穿越呂宋島時減弱為颱風。
「納沙」進入南海後於9月29日早晨再度加強為強颱風,中央氣象臺開始發布颱風紅色預警。9月29日14時30分,「納沙」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60百帕。「納沙」登陸海南後強度迅速減弱為颱風。在經過海南北部和瓊州海峽後,「納沙」於當日21時15分在廣東徐聞角尾鄉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35米/秒),22時「納沙」進入北部灣海面,30日早晨「納沙」在越南北部廣寧沿海登陸後迅速減弱,中央氣象臺於30日20時對其停止編號。
「納沙」是2011年以來登陸我國最強的颱風,具有移動速度快、路徑穩定,登陸次數多、登陸我國強度強,累計雨量大、沿海風力強等特點。
(一)移動速度快、路徑穩定。「納沙」生成後,一直以每小時20~25公裡的速度穩定移動,進入南海後移速依然不減,超出了進入南海颱風平均每小時15公裡的移速。路徑變化小,一直是西北方向。
(二)登陸次數多、登陸強度強。9月27日早晨,「納沙」首先在菲律賓呂宋島登陸,9月29日先後登陸我國海南和廣東雷州半島,9月30日又再次登陸越南北部,歷經4次登陸。
「納沙」在登陸海南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是2011年以來登陸我國最強的颱風,也是繼2005年第18號「達維」以來登陸海南最強的颱風。
(三)累計雨量大、沿海風力強。9月28日20時至10月1日06時,海南大部和廣西南部部分地區降雨200~400毫米,海南強降雨中心的昌江王下鄉雨量達到828毫米。海南、廣東中西部沿海、廣西東南部先後出現8~9級大風,陣風10~11級、局地達12~14級,最大風力為海南文昌七洲列島,觀測到極大風力15級。
二、齊心協力、科學應對
此次防禦強颱風「納沙」,是「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的一次實戰,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堅持「以人為本」
應對「納沙」強颱風,是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意見》發布之後打響的一場硬仗。各級政府、各部門高度重視,靠前指揮,積極組織開展各項應對工作。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放在防颱風工作的首位,把「不死人、少傷人」作為防颱風的首要目標。正是這種「以人為本」全力維護一方百姓生命安危的防颱風理念是成功防禦「納沙」強颱風的關鍵。
雖然「納沙」颱風給我國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但本次颱風災害創造了直接零死亡人數的奇蹟,與「納沙」登陸其他國家時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相比較,我國此次颱風防禦工作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2.全力以赴,嚴陣以待
自「納沙」生成以來,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防颱風預報服務工作,早在9月26日就要求氣象部門各業務一線做好準備,密切監視颱風的路徑、強度等發展動態,主動開展加密監測和滾動會商。9月27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強颱風預測預報,按照預案加強防範,科學調度,及時轉移危險地區群眾,及時組織船隻回港避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9月28日17時,中國氣象局與國務院應急辦就「納沙」最新動向和預報預警服務情況進行視頻連線。鄭國光表示,各級氣象部門將全力以赴地做好預報預警服務工作,採取各種措施著力提高颱風預報準確率,通過各種渠道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科學有效防禦颱風災害提供決策支持。海南、廣東、廣西等有關省(區)政府領導到防颱風一線,坐陣指揮,切實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把一切工作做在颱風到來之前。
3.部門聯動,全國一盤棋
根據氣象部門對「納沙」的移動路徑和發展態勢的預報,國家防總,國土資源、民政、鐵路、交通、旅遊、航、海事等多個部門迅速做出應急響應,形成部門聯動、全國一盤棋。
9月26日,交通運輸部召開視頻會議,宣布交通運輸部進入四級應急響應狀態,全面部署防抗颱風工作。27日14時,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緊急啟動國家救災預警響應,向有關省份民政部門以及中央救災物資福州、南寧、昆明儲備庫發出緊急通知,安排部署做好物資調配準備工作。鐵道部從27日起到颱風「納沙」影響結束,暫停了瓊州海峽通航,停止粵海鐵路進出海南島旅客列車。28日,農業部向廣東、廣西、海南等地農業部門下發緊急通知,對防禦第17號颱風「納沙」做出部署。民航部門出動直升機44班次,安全撤離南海海上石油平臺工人400餘人。
4.建立信息發布綠色通道
此次颱風自形成至最後登陸,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手機短息、電子顯示屏、移動電視等媒體均予以及時報導和信息發布。
為了將預報預警信息更廣泛、及時傳遞給社會公眾,9月28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加強颱風「納沙」氣象信息服務和預警發布工作。
颱風應急期間,氣象部門通過中央電視臺、新華社、鳳凰衛視、旅遊衛視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廣播電視媒體平臺及時發布颱風預報信息,累計製作相關服務類預報節目39檔。中國氣象頻道、氣象視頻網、天氣網滾動播報颱風「納沙」的動向、最新預報和氣象服務情況。中央氣象臺、廣東氣象局等部門利用微博向媒體及公眾發布最新實況預警信息,共有200餘萬人關注。廣東、廣西發送預警簡訊6000多萬人次。中央氣象臺專家主動接受媒體的採訪,引導群眾做好防颱風抗颱風工作。
這種高頻次、大範圍、多渠道的預警信息發布,確保了災害性天氣預報及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到達群眾手中,為防颱風抗颱風贏得了時間,爭取到主動。
三、幾點啟示
儘管我國在多年颱風災害防禦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是極端氣象災害防禦是一個極其複雜而系統的工程,「納沙」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1、力戒服務鬆懈思想,高度重視秋季颱風防禦
本次「納沙」颱風災害雖然沒有直接人員死亡,但給我國造成了比較的經濟損失。海南全省有18個市縣377.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64萬公頃,昌江縣王下鄉通訊中斷和道路被衝毀,文昌翁田鎮田南村養殖戶部分漁船受損,全省因災直接經濟損失58.137億元。廣東省全省受災人口84.2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8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2.4億元。
資料顯示,登陸我國的颱風主要集中出現在每年的6至8月,在此期間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高度戒備,緊繃防颱風抗颱風這根弦。進入9、10月份,主汛期已過,人們容易產生麻痺大意的思想。事實上,歷史上在9月份登陸我國的颱風亦不少見,比如2008年9月下旬登陸我國的第14號颱風「黑格比」,2010年10月中下旬登陸我國的第13號颱風「鯰魚」。因此,不能過了主汛期就麻痺鬆懈,還要高度重視防禦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做好人員、物資和技術等各項準備。堅決克服麻痺鬆懈的思想和僥倖心理,主動應對,科學防範。
2、加強預警信息發布,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是氣象部門的重要職責,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
此次應對「納沙」颱風的過程中,通過專報、專題、電視、廣播、大喇叭等手段進行傳播,把颱風預報預警信息送到應知的每個人手中,使颱風防禦工作一直在掌握之中。
由於災害性天氣常常是媒體關注的焦點,競相報導的熱點,應加強輿論引導。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加之缺乏氣象相關科學專業知識,導致對災害性天氣成因、影響的誤讀或誇大,以至造成社會公眾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在今後防禦災害性天氣時,要進行正確輿論引導,使颱風防禦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3、普及應急知識,加強應急演練
加強應急科普常識、避險自救知識的教育是防禦重大氣象災害的重要舉措之一,相關部門應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廣泛傳播應對等災害性天氣的科普知識,引導公眾強化安全意識,了解和掌握逃生、避險的方法技能。
適時開展應急預警演練,不斷提高公眾的應急能力和水平。演練是應急預警的檢驗,也是強化全民的危機意識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一種手段,應把應急演練與普及應急知識、提高全民應急能力有機結合起來。
近年來,氣象部門不斷加強宣傳,通過廣播電視、印製的宣傳手冊,宣傳片等形式,讓防災減災的基本知識深入農村、學校、社區和企業。沿海地區的氣象部門還專門派專家深入基層、學校講解有關颱風的知識。有些颱風多發地區通過建颱風博物館、颱風地標等方式,讓老百姓身臨其境地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氣象災害防禦知識。例如,建在浙江省舟山市中國颱風博物館,通過模擬颱風生成及行動過程,提供颱風實地觀賞臺,設波浪觀測試驗站等方式,為公眾提供生動、易懂的颱風科普知識。浙江省台州市為銘記災史、警示後人,將新中國成立後登陸台州市的17個颱風建成「颱風地標」,並標註颱風編號、名稱、登陸時間、強度、災害情況等。
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國公眾的互救和備災意識得以不斷加強,我國颱風造成的損失在逐年降低,颱風造成人員直接死亡越來越少。
4.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徹底消除信息「盲區」
在此次防禦「納沙」的應對過程中,雖然氣象部門通過各類媒體發布了大量預報預警信息,但氣象信息快速發布傳播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仍然存在,預警信息覆蓋還存在「盲區」。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氣象災害的預警信息直通農戶尚未完全實現,這給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011年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意見》要求,不斷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和時效性。在氣象災害的防禦過程中,應不斷加強預警信息發布傳播「綠色通道」建設,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建設,著力解決因通道擁堵不暢而造成信息滯後或梗阻問題,給基層群眾以足夠的防災避險時間,發揮災害預警信息的最大效益。
(責任編輯:蘇玉君)
精彩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