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團隊在《光學學報》上發表創刊四十周年特邀綜述,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於光本質認識的提髙和深化,光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雷射器的發明和雷射技術的應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認識有了根本性的提髙和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環境汙染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提升,開始採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特別是光學技術研究一些環境物理化學現象和過程,逐漸發展了現代的環境光譜學。

  環境光譜學不僅是經典光學的創新發展,也是環境科學的新發展。環境光譜學監測是環境光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利用光學中的吸收、發射、散射以及大氣輻射傳輸等方法,通過建立特徵因子指紋光譜資料庫和定量解析算法,獲取痕量氣體的特性,可用於空氣品質、固定和流動汙染源自動監測,具有實時、動態、快速、非接觸遙測、遙測、監測範圍廣、成本低等優勢,是當今國際環境監測的發展方向和主導技術。

  利用光學中的吸收光譜、發射光譜、光的散射以及大氣輻射傳輸等方法,劉文清團隊提出開展光學與環境交叉科學的創新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以差分光學吸收光譜(DOAS)技術、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非分光紅外(NDIR)技術、可調諧半導體雷射吸收光譜(TDLAS)技術、雷射雷達(LIDAR)技術、螢光光譜技術、雷射誘導擊穿光譜(LIBS)技術、光腔衰蕩光譜技術(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CRDS)、光散射測量技術、光聲光譜技術等為主體的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體系,實現了對環境痕量成分/多要素的現場快速探測與多維度多平臺監測,已成功應用於大氣、水源及土壤等的監測。

  在常規氣體監測方面,主要利用各種光學技術路線:如針對SO2、NO2、O3及THC、CH4、NMHC、BTX等汙染物,DOAS技術利用氣體分子的吸收特性來鑑別成分,並根據窄帶吸收強度反演出微量氣體的濃度;針對溫室氣體CO2,CRDS利用相對較窄的吸收窗口,避免其他組分幹擾,實現較高精度檢測;針對CO,利用TDLAS的波長調諧特性,用單一窄帶的雷射頻率掃描氣體分子的一條或者幾條氣體特徵吸收線,實現CO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在大氣氧化性監測方面,可利用氣體擴張雷射誘導螢光技術獲取大氣中最重要的氧化劑——HOx(OH、HO2)自由基,308納米雷射將OH自由基激發至電子激發態,探測激發態OH自由基發出的螢光來確定大氣中OH自由基的濃度;如要測量HO2自由基,則需向轉換裝置中通入一定濃度的NO將HO2自由基轉化為OH自由基,再測OH自由基;在顆粒物監測方面,顆粒物在大氣中的垂直分布不均,且高空的垂直遷移會影響近地面的汙染濃度。雷射雷達系統利用氣溶膠的後向米散射回波信號來探測氣溶膠光學特性如後向散射係數/消光係數的時空分布,可實現對顆粒物的垂直分布探測;在地表水質監測方面,利用水體中多數有機汙染物屬於含螢光團的大分子有機物,在適當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發射特徵螢光光譜的原理,利用雷射誘導螢光技術實現對大面積水域的有機物汙染狀況的遙測;在土壤重金屬監測方面,可以利用LIBS技術,分析土壤樣品的表面等離子體輻射譜線,實現土壤有機汙染物的現場快速監測。

  在實際運用中,通常將環境光譜和遙感技術結合應用,通過對系統性、區域性和複合性汙染研究和多元信息融合,可以實現在線監測環境複合汙染物、三維立體和流動在線監測,為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環境複合汙染物觀測、研究、示範平臺奠定技術基礎。

  隨著光學、電子、信息、生物等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環境光譜技術正向高精度高靈敏、多組分多平臺、智能化網絡化的趨勢發展。

  在大氣複合汙染形成過程監測中的大氣氧化性現場監測、納米級顆粒物在線測量、超低排放汙染源監測,以及水土重金屬在線檢測等方面還存在檢測限低、時間解析度不高等問題,因此需進一步提高檢測精度和靈敏度,使光學監測技術應用於光化學反應機理研究、工業過程控制、生產安全監控;工業迅速發展使得監測的汙染物種類快速增加、組分更加複雜,亟需發展大氣自由基、全組分有機物、重金屬、生物氣溶膠、二次有機氣溶膠示蹤物,水體細菌、浮遊植物以及土壤中殘留農藥和其它有機汙染物的檢測等;發展多平臺、智能化、網絡化,且具有特異選擇性的環境監測儀器,實時獲取環境多要素監測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模型分析,利用大數據分析區域、流域汙染源與環境質量的相應關係,構建智能管理決策平臺,使環境管理向精細化、精準化轉變,實現主動預見、大數據科學決策成為發展的新趨勢。

  封面文章| 創刊四十周年特邀綜述(劉文清,陳臻懿,劉建國,謝品華,張天舒,趙南京,司福祺,胡仁志,殷高方.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技術進展[J]. 光學學報,2020,40(5):0500001)

紫外和可見波段部分痕量氣體吸收光譜

多平臺、多維度、多參數融合的環境綜合分析平臺

相關焦點

  • 關注環境監測 劉文清院士談光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儀式結束後,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劉文清院士成為本屆論壇的第一位報告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劉文清院士劉文清院士是我國環境光學監測領域專家,成功將光譜學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開拓了中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
  • 合肥研究院利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監測化學反應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劉錦淮研究員課題組楊良保研究員等人在利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SERS)監測化學反應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   利用具有較高時空解析度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去探索原位催化反應動力學是SERS拓展應用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其中,用單顆粒表面增強拉曼散射來研究表面催化反應動力學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難題。
  • ...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參與共建大氣環境監測領域首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12月24日上午,大氣環境汙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啟動大會在合肥圓滿召開,標誌著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啟動建設。無錫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單位,共同參與了此次盛會。
  • MICONEX2016之環境與安全監測技術研討會亮點盤點
    「土十條」發布之後,土壤領域下一批比較重要的政策為即將發布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稿)」、「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篩查指導值」、「土壤環境汙染評價技術規範」。由於土壤中汙染物含量分總量值和有效態值兩種,而不同植物對不同汙染物的富集作用不同,如果僅規定土壤中汙染物的濃度限值,就有可能會出現達標土壤中種出超標的農產品、超標土壤中種出合格農產品的情況。
  • 合肥研究院在低溫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是一種高級氧化技術,可有效去除環境汙染物,利用該技術進行汙水處理成為當前研究熱點之一。
  •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研究院定位於創新型科研及產業轉化機構,致力於將清華大學的技術和人才優勢與安徽省、合肥市產業發展引導和扶持政策相結合,通過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集聚公共安全領域科技、人才和資本要素,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基地。研究院位於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南豔湖高科技研發基地,佔地面積114畝,規劃建築面積7.6萬平米。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5-06-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6月1日,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首次訪問安徽光機所,並作了題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進展》的專題學術報告。
  •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廣海課題組在高性能紫外光探測薄膜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件。
  • 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開建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 馬姝瑞 劉美子)12月24日,面向一系列高靈敏度監測、探測關鍵技術的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氣環境汙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安徽合肥正式啟動建設。
  • 合肥研究院揭示放射性元素U(VI)在不同環境介質
    合肥研究院揭示放射性元素U(VI)在不同環境介質的化學形態及其遷移轉化機理 2015-06-1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應用等離子體研究室環境與放射化學課題組在U(VI)的化學形態分析和遷移轉化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去年,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1號科研樓成功封頂,能源和人工智慧研究院正式啟動建設,謀劃推動大健康研究院和環境研發平臺組建。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方面,去年以來,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實驗裝置性能穩步提升,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全面開工,未來網絡、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雷電防護設施獲國家批覆立項。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向泰國核技術研究所贈送HT-6M託卡馬克裝置...
    在交付之前,等離子體所已對HT-6M裝置進行全面翻新和改造。   贈送交付儀式上,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匡光力簡要介紹了合肥研究院在核聚變、強磁場科學與技術、大氣環境監測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參與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情況。
  • 合肥研究院等在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光束整形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光束整形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1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張志榮課題組在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技術(LIBS)的光束整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雷射光束形狀對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法測定鋼鐵中錳、鉻元素的影響》為題,發表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 期刊上。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領域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輝與林文楚合作,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GQDs)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發展具有特定結構的有機溶劑(雙鍵、苯環或多極性基團)可直接碳化並形成GQDs,相關結果以Direct carbonization of organic solvent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為解決二氧化釩相變溫度過高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將透明導電材料引入熱致變色研究領域,拓展了透明導電材料的應用範圍。  二氧化釩是一種具有熱致相變特性的過渡金屬氧化物,低於相變溫度具有半導體性質和高的紅外光透過率,而高於相變溫度則具有金屬特性和高的紅外光反射率。
  • 合肥研究院在銅銻合金熱電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曉英課題組在Cu3SbSe4熱電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協同調控功率因子和導熱性,提高銅銻合金的熱電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aterials Today Ener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