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環境監測 劉文清院士談光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2020-11-27 中國水網

2018年11月21日,「第十一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CIOAE 2018)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了隆重的開幕式。儀式結束後,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劉文清院士成為本屆論壇的第一位報告人。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劉文清院士

劉文清院士是我國環境光學監測領域專家,成功將光譜學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開拓了中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他發展了高靈敏環境監測新方法、新技術,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外,還研發了一系列先進的環境監測設備,促進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的進步。作為本屆在線分析儀器論壇的重要嘉賓,劉文清院士為與會人士帶來了題為《環境監測中的光譜學技術進展》的主題報告。

在本次報告中,劉院士從需求背景、技術進展以及發展思路三大方面出發,闡述了環境監測中的光譜技術進展。他首先介紹了二次細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並指出,目前國內大氣臭氧汙染有惡化和蔓延的趨勢。眾所周知,VOCs是二次顆粒物和臭氧的共同前體物。儘管我國已經推出了一系列大氣汙染控制方案,但是VOCs的控制仍然大大落後於全國大氣環境保護的要求。有研究顯示,VOCs是「大氣十條」實施後排放仍在增長的唯一汙染物。劉院士認為,目前我國城市大氣汙染仍然較為嚴重,區域性汙染問題突出,秋冬季重汙染天氣多發頻發,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挑戰。

隨後,劉院士重點介紹了當前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進展。他首先分別根據專業化程度、測量範圍、技術達到的空間解析度以及技術原理,對環境監測技術進行了分類。比如,根據技術原理來看,環境監測技術可以分為氣相色譜分析(通用型、在線型)、光譜學分析(通用型、在線型、遙感型)、質譜分析(通用型)以及其他監測技術(化學發光、電化學、高性能液相色譜、離子色譜)等等。劉院士以測量時間、靈敏性/選擇性/精確性為兩大維度,對質譜技術、氣相色譜和離子色譜技術、化學&電化學技術、DOAS&FTIR技術、幾種環境監測技術性能進行了比較。此外,他還特別介紹了光學發展與諾貝爾物理獎之間的淵源,尤其是近幾年來以光學成就獲獎的幾位科學家。

談及目前所在單位研發的技術成果,劉院士列舉了主/被動差分光學吸收光譜學(DOAS)、主/被動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學(FTIR)、半導體雷射光譜學(TDLAS)、環境監測雷射雷達(LIDAR、Raman)、光與雷射散射和吸收(LiSA)、雷射誘導螢光光譜學(LIFS)、雷射擊穿光譜學(LIBS)等一系列大氣環境汙染現場監測技術,以及在線現場監測、地基平臺監測、機載平臺監測、球載平臺監測、星載平臺監測等應用領域。

不過就目前而言,大氣氧化性測量相關儀器還存在一些科學問題。劉院士談到,自由基對大氣氧化性的貢獻在90%以上。由於自由基化學活性高、壽命短,而且時空變化劇烈,濃度極低,因此自由基的準確場測量是大氣化學領域最富挑戰性的研究工作之一。他隨後列舉了目前的三大OH自由基探測技術——FAGE(氣體擴張雷射誘導螢光)、DOAS(雷射差分吸收光譜)和CIMS(化學電離質譜),並分別介紹了三者在探測限分子、時間、精度和性能上的差異。

關於OH氣體擴張雷射誘導螢光,他詳細介紹了技術原理和一些關鍵技術,包括高效低損耗採樣(超音速射流設計)、雷射波長穩頻技術(參考池)、高效螢光收集技術、PMT門控螢光探測以及定標技術。談及OH自由基標定、系統性能,劉院士提出採用同時光解水汽、氧氣來產生OH自由基進行標定,並介紹了FAGE-HOx系統外場測試方面的研究。

報告會現場

劉院士提出,傅立葉紅外幹涉儀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可以彌補目前例行業務監測手段、內容和範圍的不足。目前的實際應用已經包括危險化學品洩露遙測系統、可攜式VOCs多組份分析儀、汙染源排放車載遙測、固定源VOCs在線分析儀、開放光路VOCs現場監測等等。

就具體的應用案例而言,劉院士介紹了園區全方位、網格化在線監測;甘肅慶陽石化園區對VOC排放實施的預警性監測;採取天地空一體化大氣環境綜合觀測技術,針對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進行攻關;掌握汙染狀況和變化規律;在高分五號衛星方面的應用等等。

最後,劉院長談到了環境監測中光譜學技術的發展思路。他從環境技術的國家需求出發,點明了未來的幾大重點發展方向:

影響國家環境安全,涉及重大國際環境問題與履約等環境戰略,國家急需用監測數據來說明問題但還沒有手段的大氣環境監測技術和儀器設備研發;影響生態環境改善,危害人體健康,進而影響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環境問題中涉及的環境監測技術和系統研發;基於地基(點源、面源、移動源、無組織源)、機載、球載和星載平臺的新型環境監測技術與系統研發。此外,還有推進網際網路+智慧環保以及研發小型化輕量化傳感器等發展趨勢。

編輯:趙凡

相關焦點

  • 劉文清院士談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訪中科院安徽光學...
    後來又陸續開發出了探測平流層臭氧的紫外差分吸收雷射雷達、可移動式雙波長米散射L300雷射雷達、車載式拉曼-米散射雷射雷達等等,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專門針對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採訪了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劉文清院士。劉院士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雷射雷達在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技術發展以及未來的技術需求。
  • 中國環境光學儀器正在崛起——訪中科院安徽光機所所長劉文清研究員
    早在1998年,劉文清研究員在安光所組建技術團隊,以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安光所在光、機、電及自動控制方面的優勢,重點開展高分辨光譜分析方法的研究,如雷射光譜技術「針對環境光學與監測技術目標,相對國內外同行,做的比較系統和全面。在自主技術創新的同時重視重大應用突破,重視對環境汙染機理、環境汙染對生態和氣候的影響、以及環境遙感監測等基礎性研究方面深入探求並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並發展了一系列環境監測先進技術和新方法,適時地產品化、工程化和努力產業化。」
  • 我國光譜最新研究成果競相爭豔——第十九屆全國分子光譜會暨2016...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劉文清院士報告題目:大氣汙染光學/光譜學立體監測技術與應用  其中,環境監測技術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支撐與基礎。面對中國大氣環境監測技術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劉文清院士提出了建立大氣環境多維度監測平臺的設想。  劉文清院士團隊利用紫外、可見、紅外等的光吸收、發射、散射技術,結合光譜特徵資料庫、定量解析算法、光機電工程技術,形成了現場快速監測、時空分布立體監測、大範圍輸送通量監測的各種汙染物監測技術方法。
  • 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於光本質認識的提髙和深化,光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雷射器的發明和雷射技術的應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認識有了根本性的提髙和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環境汙染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提升,開始採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特別是光學技術研究一些環境物理化學現象和過程,逐漸發展了現代的環境光譜學。
  • MICONEX2016之環境與安全監測技術研討會亮點盤點
    因此魏院士建議採用土壤汙染篩選值、指導值和預警值來對土壤進行綜合評估。最後,魏院士還提到,「土十條」明確規定了不同人的責任和權力,有可操作性,現在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詳查方案,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完成。
  • ...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參與共建大氣環境監測領域首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同時參加大會的嘉賓還有來自環境科技領域的九位院士、科研院校的知名學者與高新環保產業的企業家代表。大會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江海河副院長主持。大氣環境汙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由國家發改委批准成立,是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我國環境工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領域建設內容。
  • 【特別關注】對空氣「拍CT」,汙染物會在屏幕上畫彩虹?
    9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在生態環境廳作2020年第六期「院士講座」,介紹了諸多環境監測「硬核科技」。受王波廳長委託,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彭勇主持講座。劉文清院士以「大氣環境立體監測技術進展」為題,從基本問題、技術進展、發展思路三個方面進行講授,分享大氣環境監測領域最新科技成果。劉文清介紹,環境光學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多空間尺度、多時間維度、多參數遙測。
  • 2017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第三輪)
    當前光譜儀器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新的應用正在不斷湧現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不失時機地認真總結光譜儀器發展的成功經驗,展望未來,迎頭趕上,使我國光譜儀器科研和製造技術儘快全面趕上世界水平。為此,定於2017年6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
  • 2017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學術研討會邀請函及徵文通知
    當前光譜儀器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新的應用正在不斷湧現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不失時機地認真總結光譜儀器發展的成功經驗,展望未來,迎頭趕上,使我國光譜儀器科研和製造技術儘快全面趕上世界水平。為此,定於2017年6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
  • 劉文清院士受聘我校特聘教授
    2月26日下午,學校在舜耕樓1210會議室舉行聘任儀式,聘請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院士擔任我校特聘教授。校黨委書記郭永存出席會議並為劉文清院士頒發聘書,校長袁亮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由副校長鄭明東主持。
  • 2017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學術研討會邀請函及徵文通知(第一輪)
    當前光譜儀器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新的應用正在不斷湧現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不失時機地認真總結光譜儀器發展的成功經驗,展望未來,迎頭趕上,使我國光譜儀器科研和製造技術儘快全面趕上世界水平。為此,定於2017年6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
  • 國內首個基於FTIR技術的立體化、網絡化、全覆蓋式VOCs監測網絡建成
    十多年來,在劉文清院士和劉建國研究員的帶領下,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率先將先進光譜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針對環境大氣立體化監測需求,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可以組建包括固定汙染源排放監測、無組織排放監測和排放通量監測的立體化監測體系。高閩光團隊將FTIR技術成功應用於泉州石化園區,打造了國產FTIR設備的品牌效應。
  •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模塊,第一個研究模塊是從城市汙水監測、水體的渾濁度監測兩個方面入手,總結分析了水環境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第二個研究模塊,主要是從有害性氣體監測、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兩個方面入手
  •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不過,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文清所做的研究,閱兵減排措施結束後,儘管北京地區保持了一段時間的「閱兵藍」,但在微觀層面上,京津冀地區的汙染物顯著上升,比如二氧化氮的濃度就顯著上升,長了50%之多。  當天,劉文清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大氣環境化學與健康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上作報告時提到這一說法。
  • 國產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發展之路
    FTIR技術是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探測技術。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利用幹涉圖和光譜圖之間的對應關係,通過對麥可遜幹涉儀測量的幹涉圖進行傅立葉積分變換來測量和研究光譜圖,通過對光譜圖定量解析獲取待測氣體濃度信息。
  • 走進863:安光所國產空氣自動監測設備異軍突起
    城市空氣品質監測子站系統為國家節省上億元    劉文清表示,目前我國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現有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尚未完善;部分區域監測點位不能滿足評價區域和國家空氣品質的要求;環境背景點和對照點不足;現有城市點位的監測數據已不能代表城市發展後的環境空氣品質;監測項目單一,國際普遍關注的一氧化碳等項目我國僅有少數城市開展監測,難以與國際城市進行對比
  • 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新聞—科學網
    ——走進中國科學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重點實驗室巡禮
    技術是基礎研究和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梁,也是我國自主創新的短板。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告訴《中國科學報》,沒有自主技術的支撐,解決不了中國的環境問題。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的初心和使命,正是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 中國商業航天高光譜衛星數據對外首發 對農作物分類精確度達90%以上
    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12月17日,中國商業航天高光譜衛星數據首次對外發布,這標誌著高光譜衛星大數據的產業化應用迎來標誌性進展,將開啟中國定量遙感應用的新時代。  商業遙感是商業航天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