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2020-12-03 北極星環保網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模塊,第一個研究模塊是從城市汙水監測、水體的渾濁度監測兩個方面入手,總結分析了水環境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第二個研究模塊,主要是從有害性氣體監測、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兩個方面入手,對大氣環境的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展開了系統化地研究。從而能夠全方位地了解與掌握遙感技術,在大氣與水環境各項監測工作當中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各項功能優勢,提高大氣與水環境各項監測的精準度,確保大氣與水環境各項監測工作高質量完成,為我國環境監測事業在新時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必備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遙感技術;水環境;大氣環境;監測;應用;分析;

前言:

遙感技術,它主要是從飛機及其它飛行器、人造衛星等中採集物目標電磁輻射的信息,用以判認地球資源及環境的一項科學技術。伴隨著國內各項科學技術的持續性發展,遙感技術也不斷地進步,並廣泛應用於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的各項監測工作當中,為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的各項監測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確保各項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的監測工作高效進行,提高水環境及大氣環境各項檢測的精準度,促進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的監測事業在新時期的穩步發展,為人們營造一個高質量的水文及大氣環境。那麼,為了能夠切實地達到這一發展目標,就需相關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的監測單位,能夠提高對遙感技術的重視程度,將遙感技術科學地、合理地運用至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的各項監測工作當中,以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各項應用優勢,提升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的各項監測工作專業性水準,翻開水環境及大氣環境相關監測業發展的新篇章。

1、在水環境監測方面

1.1 城市汙水監測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持續性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汙水實際排放量呈現著逐年遞增的發展態勢。在這種發展態勢之下,對城市汙水各項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難度性逐漸加大。工業廢水與城市生活汙水當中,均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會導致水質惡化情況出現。傳感技術,它可通過該水體在相應光譜的影像當中存在的差異性,進行水體實際汙染動態變化情況予以有效性地判定,能夠依據水體當中所存在的一些懸浮物,作為其判定的指示物,用以追蹤實際的汙染源頭。韓陽等相關專家,擇取三個濃度不同的樣本,運用二向的反射性光度計,有效測定不同樣本處於2π空間內多角度的偏振反射性光譜數據,並建立起探測的方位角、波段、偏振角、探測的天頂角、光線的入射角等因素,它們於與所需測定的水體實際偏振性數據存在的關聯性;黃 妙芬等相關專家,結合某省境內水體實測波普數據、化學的需氧量相關COD測定的數據等,巧妙運用Fisher的辨別法,建立以地面實測的光譜數據及適用於研究區域內水環境的COD遙感性識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過COD水環境汙染的遙感模式有效性建立,可從該遙感影像當中大面積、快速地獲取COD數據信息,為水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鞏彩蘭等相關專家,有效運用衛星信息數據,進行水質環境的評估工作,結合汙染的(CPI)方法,測定出水體COD及養分實際含量。

1.2 水體的渾濁度監測

基於水體中懸浮物的微粒及浮遊生物的粒子影響,射入水體當中太陽光被吸收與散射。該地物包含著的水體有著光譜性反射特性,遙感通過該水體在該光譜的影像實際差異性,有效判斷水體的汙染變化情況。胡舉波等相關專家通過利用遙感技術檢測水體的渾濁度時發現,伴隨著懸浮物實際數量的不斷增加,該光譜的衰減係數不斷增加,極易透過波段自0.50μm周圍逐漸向著紅色的區域移動。伴隨著渾濁性水泥沙的濃度不斷增加及懸浮沙的粒徑不斷增加,入射光其被散射的實際深度逐漸變淺,水反射率不斷增高,峰值也會從藍光逐漸變為綠光,最後變成黃色;Citelson等相關專家實證研究發現,500-600nm波段最適宜應用於水體懸浮物的監測。700-900nm波段反射率,其對於懸浮物實際濃度變化極具敏感性,可合理運用遙感技術來進行水體當中懸浮性物質濃度最佳波段的估算。同時,通過利用遙感技術電來拍攝水體圖像,觀察該圖像的上波峰所出現具體位置區域,即可更為清楚地檢測到水體實際渾濁度變化情況。

2、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

2.1 有害性氣體監測

有害性氣體監測,主要是指人為性或者自然環境下所產生的煙霧、乙烯、氟化物、二氧化硫(SO2)等對該生物的有機體會產生危害性的一類氣體。遙感技術在監測有害性氣體期間,主要採用的監測方法為以下兩種:一種為依據有害性氣體的汙染區域地物實際反射率變化情況、邊界的模糊情況等來估計有害性氣體實際汙染情況;另外一種則是通過間接解釋的標誌-實際的反演法,進行該地區內大氣汙染性質及具體程度的推算。魏合理等相關專家有效運用遙感技術,通過地面可見廣度430-150m波段太陽光譜與大氣上界參考的太陽光譜,反演出該區域內大氣當中NO2總含量,並得出該地區的上空NO2實際含量與變化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通過遙感技術的科學應用,有害性氣體監測結果更加具有精準性,能夠作為最為重要的環境綜合治理依據,確保各項環境監測及治理工作高效進行。

2.2 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

城市的熱島效應,主要是指城市當中空氣實際溫度相比較於城市周邊郊區溫度較高,形成自城市流向於郊區的環流。一直以來,城市的熱島效應都是環境監測部門主要的研究課題及工作重點。那麼,通過遙感技術在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工作當中的科學運用,即可依據城市熱島實際的比例數URI定量分析城市的熱島效應在一段時間內實際變化情況。同時,依據表面溫度、水分、植被之間內在聯繫,對照該目標城市,依據城郊植被差異性,擇選出2幅不同時間段內TM彩色的合成圖像,可精準地確定城市熱島實際範圍。Gallo等相關專家,通過遙感技術的科學應用,依據AVHRR/NOAA等數據獲取了歸一化的植被指數,用以估算其城市熱島會對城郊的氣溫差異性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實踐操作發現,植被指數與城郊的氣溫差異性之間有一定關聯性;林柳等相關專家在監測香港一天熱島效應其與植被的指數關聯性期間,通過遙感技術的科學應用,發現熱島效應其與NDVI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係,則表明綠色土地對於城市熱島的效應可起到一定缺陷作用。同時,熱島效應與歸一化的差異性指數之間為正相關的關係,能夠用在城市熱島性效應各項實例監測分析工作當中。在一定程度上,通過遙感技術在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工作當中的有效性應用,可從時空上對城市的熱島效應實際變化趨勢進行科學地監測分析,是我國目前最為先進的一種監測技術。

3、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更好地將遙感技術應用於大氣與水環境各項監測工作當中,就需環境監測相關專業人士能夠積極投身於實踐研究中去,以積累更多的實戰經驗,將遙感技術各項應用優勢均發揮至大氣與水環境各項監測工作當中,以提升大氣與水環境各項監測專業性水平,促進環境監測業的持續性發展。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對於關注水環境的人們來說,對 2007 年江蘇太湖爆發的嚴重水危機事件想必還記憶猶新,那次的藍藻水華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超市、商店內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
  • 科學前沿:生物監測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生物監測技術是通過研究汙染物對環境中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技術,本文通過對其在大氣汙染、土壤汙染、水汙染的監測應用進行闡述,分析其優點。與理化監測相比,生物監測技術具備對環境汙染毒害性更客觀、科學的優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 關注環境監測 劉文清院士談光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他發展了高靈敏環境監測新方法、新技術,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外,還研發了一系列先進的環境監測設備,促進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的進步。作為本屆在線分析儀器論壇的重要嘉賓,劉文清院士為與會人士帶來了題為《環境監測中的光譜學技術進展》的主題報告。在本次報告中,劉院士從需求背景、技術進展以及發展思路三大方面出發,闡述了環境監測中的光譜技術進展。
  • 為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研製「千裡眼」
    9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承研的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精度偏振掃描儀通過交付驗收評審。未來,兩臺精密儀器將安裝在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上,成為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的「千裡眼」。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的科研衛星,是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 熊偉:讓光衝破大氣環境監測的迷霧
    畢業後,熊偉就留在了光機所工作,主要從事超光譜遙感儀器機理及其新型領域應用研究。光譜是指複色光經過色散系統(如稜鏡、光柵)分光後,被色散開的單色光按波長(或頻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圖案,全稱為光學頻譜。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譜特徵,光譜也因此被視為辨別物質的「指紋」,是用以識別和分析不同物質特徵的一張「身份證」。關於光譜的研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運用為快速準確獲取城市綠地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成為微中觀尺度上綠地監測的重要工具。文章深入研究無人機系統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現狀,從綠地信息提取、變化檢測、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綜述了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果表明,無人機遙感在城市綠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在城市綠地變化監測和評估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方面已經進行初步嘗試。
  • 短波紅外應用領域大揭秘—環境監測領域
    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對不同汙染程度和不同汙染來源的黑臭水體進行區分。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水環境遙感研究團隊在北京等城市開展了十餘次黑臭水體野外實驗,積累了141個黑臭採樣點的實測遙感反射率等數據。
  • 劉文清院士談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訪中科院安徽光學...
    近年來隨著分析儀器的快速發展,結合衛星遙感,探空氣球和高塔能夠測量一些氣溶膠、氣體成分的垂直分布特徵,但是衛星遙感直接獲取的是整層大氣汙染,反演近地面汙染有一定誤差,而探空氣球及飛機受時間空間影響,此類探空設備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  對於區域性複合汙染監測,需要快速有效的技術手段進行區域範圍內時間和空間上的監測。
  • 遙感數據助力水環境變化監測
    暴雨發生期間水溫的下降以及光照強度的下降,小型生物(例如浮遊生物等)對這種水環境的快速變化更加難以適應,造成其應激性反應和病害發生,從而引起生態結構的急劇變化。然而,降水對大型水生動物(例如魚類)還可能帶來積極的催長作用,徑流攜帶大量微生物進入水體,從而對雜食性和濾食性魚類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牛錚介紹,衛星搭載的傳感器,類似於照相機,不僅能看到可見光,還能看到微波、紅外光等,在衛星圍繞地球轉的時候,它們可以隨時隨地對地球表面進行成像、拍照,獲取地面的水、植物、土地、大氣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狀況。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所拍的「照片」,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衛星遙感有哪些優勢?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近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對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等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獲取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用什麼方法最好?衛星遙感技術是最佳選擇。衛星視野廣闊,可以適應大尺度觀測需求,同時衛星運轉周期多種多樣,短則幾小時,長則十幾天,可以周期性地獲取地表信息的變化數據。」
  • 3S遙感技術在戰疫中的應用?
    3S"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採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總稱。工作流程隨著3S技術的不斷發展,將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緊密結合起來的"3S"一體化技術已顯示出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 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於光本質認識的提髙和深化,光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雷射器的發明和雷射技術的應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認識有了根本性的提髙和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環境汙染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提升,開始採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特別是光學技術研究一些環境物理化學現象和過程,逐漸發展了現代的環境光譜學。
  • 分析化學法在環境監測的應用
    3.分析化學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3.1環境分析化學在元素定性定量分析中的應用  通過無機質譜測定試樣中的微量元素,通過同位素質譜測量試樣中的同位素含量。  3.2分析化學在環境監測中方法標準化和環境標準物質中的應用  環境分析化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析方法的標準化,它是對環境質量評估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對環境保護制定一些措施的科學依據。這就需要在環境分析化學中有著一個很可靠和精確的分析方法,進而保證分析出數據的完整性。
  •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發表於 2017-12-10 16:43:58 1 引言 微波輻射技術用於促進化學反應始於1986年Gedye R等在微波爐內進行的酯化、水解和氧化反應,而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潛力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人們注意到。
  • 遙感技術能成為尾氣監測殺手鐧嗎?
    一方面,在國家環保相關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時代已然臨近;另一方面,市場上也出現一些質疑的聲音。  ♦遙感監測只需0.7秒 彌補日常巡檢不足  什麼是遙感監測?  據了解,這項技術手段最早用於氣象、土地、海洋、農業、地質和軍事等領域。隨著我國汽車業的發展與大氣汙染治理的加嚴,遙感監測逐步被應用在機動車尾氣排放監測上。
  •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遙感應用基地落戶重慶江津
    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籤訂儀式(央廣網發 通訊員黃柏添 攝)央廣網重慶5月22日消息(記者趙聰聰 通訊員黃柏添)5月21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和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在北京籤訂《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同時致力於幫助江津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遙感應用基地也正式在江津區啟動建設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不斷深入,分析測試手段向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監測精度向痕量、超痕量分析方向發展。(三)問題挑戰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在服務供給總體不足、支撐水平有待提高兩大方面,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形成。
  •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
    相對於傳統的理化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方法具有敏感性、穩定性、多樣性及長期性等優勢,可直接、有效地反映水環境面臨的生態風險。總結了生物監測方法的重要性、優勢及主要監測生物類型;基於國內外大量文獻,綜述了水環境生物監測的主要生物類型——微生物、浮遊植物、浮遊動物、著生生物、底棲動物、高等水生植物和魚類等監測方法的研究進展;對生物監測方法國內外的實踐和應用進行了探討,對生物監測方法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有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