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前沿:生物監測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2020-12-06 OFweek儀器儀表網

  生物監測技術是通過研究汙染物對環境中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技術,本文通過對其在大氣汙染、土壤汙染、水汙染的監測應用進行闡述,分析其優點。與理化監測相比,生物監測技術具備對環境汙染毒害性更客觀、科學的優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1、引言

  環境監測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環境監測包括: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生態監測。其中,生物監測技術從生物學角度監測環境質量,利用生物的群落、種群、個體和組分對環境變化和環境汙染產生的反應[1]。生物監測技術涉及生態系統,生物的群落、種群、個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和生物分子。例如:水環境汙染中,當汙染物進入水環境後,對水環境中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通過生物監測技術,科學地分析、評價水資源,預測和治理水汙染。

  2、生物監測技術概述

  生物監測技術的理論基礎來自生態監測理論,當汙染物進入環境系統後,會影響環境中的生態系統,改變生物原有結構和功能。對生物體影響表現為生物死亡、抑制其生長發育與繁殖等;對植物體影響表現為生長速度變化,發育受阻,黃化及早熟等。對於生物菌種群影響表現為種群數量或密度的改變,物種比例的變化,競爭關係和遺傳基礎的改變,引起群落中優勢種群、數量、以及種群多樣性的改變。生物監測技術不僅用於環境監測,還用於勞動衛生人體生物監測、口岸及醫學病媒生物監測等。生物監測的應用方法主要有:基因工程技術、電泳分離純化技術、DNA探針技術和PCR技術等。

  生物監測技術的主要優點:(1)連續性,生物監測技術可連續收集一定範圍內環境汙染物變化的相關信息,提高環境汙染分析的全面性和連續性。(2)靈敏性,生物監測可發現環境中的長期汙染物,通過對生物積累、生物放大及生物富集等效應的分析,確定環境中的長期汙染物,快速定位汙染物[4]。(3)直觀性,生物監測技術將環境中汙染物對生物的生物學效應直觀的反映出來,通過直接觀察、分析生物體的生物特徵,可以判斷汙染物對於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影響。(4)保護性,生物監測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不會對生物體、生態環境及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對生態環境具有保護性。

  3、生物監測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3.1大氣汙染監測

  大氣汙染指大氣中汙染物質濃度達到有害程度,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發展生存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我國大氣汙染較為嚴重,大部分城市中懸浮顆粒物濃度超標;二氧化硫汙染處於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汙染物排放量增加;氮氧化物汙染加重。

  目前,主要利用植物對大氣汙染進行監測,由於大氣中的汙染物通過氣孔進入植物的葉片溶解在葉肉組織中,通過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對植物生理代謝活動產生影響,所以植物受害症狀一般都是出現在葉片。汙染物不同,植物受害的症狀也有差別。大氣汙染中的生物監測主要包括對SO2、氟化物、CO2的檢測。(1)對SO2進行監測,SO2指示物主要有地衣、落地松、苔鮮等,當受到SO2汙染後,植物的葉片邊緣及維管束會出現傷斑並呈現塊狀,顏色呈紅棕色或黃色;(2)對氟化物的監測,選擇葡萄苔鮮、金線草、杏、等,當受到汙染後,葉片呈現尖形,並且葉片分布一些傷斑,葉脈上出現的症狀較少,顏色多為淺褐色或紅褐色;(3)對CO2的監測,主要指示物包括秋海棠、向日葵、柑橘等,當植物葉脈呈現白色、棕色或黃褐色的傷斑,葉子上出現傷斑並呈現點狀,表明空氣中CO2含量較大。

  3.2土壤汙染監測

  土壤汙染是指當土壤中有害汙染物較多,超過土壤自淨能力,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積累,間接被人體吸收,危害人體健康。土壤汙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汙染物和有機汙染物兩類。無機汙染物主要包括酸、鹼、重金屬、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等。有機汙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以及由城市汙水、汙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8]。

  監測方法有:(1)植物監測法,當區域內土壤汙染較為嚴重時,該區域內植物代謝發生異常,表現為葉片出現傷斑、葉片枯萎等;(2)動物監測法,常採用蚯蚓作為土壤汙染的生物標誌物,蚯蚓對土壤有較強的敏感性,能敏銳的察覺出土壤中農藥、重金屬等汙染物。(3)微生物監測法,土壤中的汙染物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產生影響,通過分析微生物數量、菌類等情況,判斷土壤受汙染程度。

  3.3水汙染監測

  水汙染是指水受有害化學物質造成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汙染環境。生物監測技術用於水汙染監測,主要有指示生物法和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

  指示生物法利用對水體汙染敏感的生物種類的存在或缺失,對目前的水體資源存在汙染物的情況進行分析。指示生物具有相對長的生命周期、活動範圍固定等特徵,便於持久反映汙染物對水體的綜合影響。常見的指示生物主要包括:底棲動物、浮遊動物和魚類等。

  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是指利用對水體中汙染物反應敏感的微小生物,主要是細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對水體進行分析。利用微型生物群落進行監測,普遍使用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法(PFU)。

  4、結論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對環境汙染監測及治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對環境中汙染物的評價也更科學、客觀。環境汙染往往非單一汙染物所致,是多種汙染物協同、長期積累的結果。生物監測技術與理化監測相比,對環境汙染毒害性評價更客觀、科學,隨著生物監測技術的發展,生物監測技術的準確度和靈敏度得到提高,在環境監測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相關焦點

  •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北極星環境監測網  來源:環境工程技術學報  作者:計葉 吳雨蒙等  2019/10/18 11:18:59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相對於傳統的理化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方法具有敏感性、穩定性、多樣性及長期性等優勢,可直接、有效地反映水環境面臨的生態風險。總結了生物監測方法的重要性、優勢及主要監測生物類型;基於國內外大量文獻,綜述了水環境生物監測的主要生物類型——微生物、浮遊植物、浮遊動物、著生生物、底棲動物、高等水生植物和魚類等監測方法的研究進展;對生物監測方法國內外的實踐和應用進行了探討,對生物監測方法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模塊,第一個研究模塊是從城市汙水監測、水體的渾濁度監測兩個方面入手,總結分析了水環境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第二個研究模塊,主要是從有害性氣體監測、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兩個方面入手
  • 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富營養化的發展過程會伴隨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異常快速繁殖,這就是人們通常見到的水華現象。富營養化會影響水體的水質,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陽光難以穿透水層,從而影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過飽和狀態。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表面生長著以藍藻、綠藻為主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層 「綠色浮渣」,致使底層堆積的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分解產生有害氣體和一些浮遊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
  •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發表於 2017-12-10 16:43:58 1 引言 微波輻射技術用於促進化學反應始於1986年Gedye R等在微波爐內進行的酯化、水解和氧化反應,而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潛力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人們注意到。
  • 分析化學法在環境監測的應用
    3.分析化學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3.1環境分析化學在元素定性定量分析中的應用  通過無機質譜測定試樣中的微量元素,通過同位素質譜測量試樣中的同位素含量。  3.2分析化學在環境監測中方法標準化和環境標準物質中的應用  環境分析化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析方法的標準化,它是對環境質量評估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對環境保護制定一些措施的科學依據。這就需要在環境分析化學中有著一個很可靠和精確的分析方法,進而保證分析出數據的完整性。
  • 迅數科技為環境生物監測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及儀器應用交流會於2012年6.29-6.30日在杭州低碳科技館成功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環境生物監測技術與PM2.5監測技術研討。迅數科技-中國領先的環境生物監測儀器廠商,受邀參加了本次會議並展示了旗下領先的系列生物監測儀器和解決方案,受到與會代表的肯定。
  • 關注環境監測 劉文清院士談光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劉文清院士劉文清院士是我國環境光學監測領域專家,成功將光譜學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開拓了中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他發展了高靈敏環境監測新方法、新技術,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外,還研發了一系列先進的環境監測設備,促進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的進步。作為本屆在線分析儀器論壇的重要嘉賓,劉文清院士為與會人士帶來了題為《環境監測中的光譜學技術進展》的主題報告。在本次報告中,劉院士從需求背景、技術進展以及發展思路三大方面出發,闡述了環境監測中的光譜技術進展。
  • 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團隊在《光學學報》上發表創刊四十周年特邀綜述,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環境光譜學監測是環境光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利用光學中的吸收、發射、散射以及大氣輻射傳輸等方法,通過建立特徵因子指紋光譜資料庫和定量解析算法,獲取痕量氣體的特性,可用於空氣品質、固定和流動汙染源自動監測,具有實時、動態、快速、非接觸遙測、遙測、監測範圍廣、成本低等優勢,是當今國際環境監測的發展方向和主導技術。
  • 噪聲地圖在環境噪聲監測中的應用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近年來,噪聲地圖在環境噪聲監測中的應用越來越深入。噪聲地圖技術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和計算機軟體仿真系統,利用聲學仿真軟體繪製、並通過實際數據檢驗技術,生成二維或三維的噪聲值分布圖,以數字與渲染圖的方式高效、準確、直觀的展現噪聲汙染在區域範圍內的分布狀況。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站在雄安看前沿|「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環境「清朗」
    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成果引起高度關注,信息化技術在「天地澱」智慧監測體系中的創新應用,被評選為全國數字生態優秀應用案例,供全國在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工作中借鑑參考。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是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
  • TVOC監測在室內環境監測系統的應用
    室內環境監測系統相對空氣品質監測系統來說涵蓋的內容更廣。除了主要的空氣品質監測之外,例如:舒適度監測、光照監測、噪聲監測、異味監測等。可以說覆蓋了人們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而在空氣品質監測中,又主要以化學性汙染物為主。例如,甲醛、PM2.5、TVOC、二氧化碳等均屬於這類監測範疇。
  • 環境監測預處理技術
    目前,環境樣品的預處理仍然是整個分析過程中最薄弱環節和時間決定步驟,也是誤差的主要來源。環境樣品分析發展趨向於測定複雜基質樣品中低濃度汙染物,這可通過引進新型高靈敏度分析裝置和方法實現,也可通過發展新的樣品預處理技術實現;在分析過程中儘量減少有機溶劑用量甚至完全不用有機溶劑,樣品預處理裝置也趨向小型化和自動化。
  • 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監測中的應用
    、外業工作轉移到航攝數據採集過程中,提高效率,縮短工期;好–多重反射成果可以分離植被信息,獲得真實裸地DEM數據,方便以後使用包括衛星影像在內的數據進行快速更新,成果能夠直接應用於多種GIS系統;省–全數位化成果,大量工作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完成,省工省力,大量外業工作前移至航攝階段,節省時間。
  • 這套「天眼」能監測河流入海碳通量,還能監測漁場環境沿海水質
    ,遙測碳通量」,這項全稱為「陸源入海碳通量動態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的科技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針對陸源入海碳通量科學評估問題,何賢強說,在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下,包括海洋二所在內的全國九家單位多學科交叉研究,構建了海陸統籌的陸源入海碳通量動態監測評估技術體系。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運用為快速準確獲取城市綠地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成為微中觀尺度上綠地監測的重要工具。文章深入研究無人機系統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現狀,從綠地信息提取、變化檢測、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綜述了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果表明,無人機遙感在城市綠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在城市綠地變化監測和評估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方面已經進行初步嘗試。
  • 橋梁健康監測——光纖光柵技術在橋梁檢測中的應用
    本文首先闡述了橋梁健康監測的概念,又介紹了傳統的橋梁檢測方法,同時又介紹了一種新的橋梁健康監測技術——光纖光柵技術,並對比了它們的優缺點,這樣就為橋梁工程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2 傳統橋梁檢測方法傳統橋梁檢測技術是通過人工目測檢查或藉助於可攜式儀器測量得到的信息對橋梁結構的安全狀態進行評估。人工橋梁檢查分為經常檢查、定期檢查和特殊檢查。但是人工橋梁檢查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 MICONEX2016之環境與安全監測技術研討會亮點盤點
    儀器信息網訊 2016年9月22日,第27屆MICONEX2016科學儀器惠及民生系列分會場之環境與安全監測技術研討會在北京順義新國展召開。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院士  國務院在《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指出,「環境監測為環境狀態的評估提供科學的基礎數據
  • 大氣中VOCs的監測和治理技術現狀及應用進展
    本文主要闡述了大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來源及危害,介紹了常用的揮發性有機物監測方法以及相應的治理技術,同時指出了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及汙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簡稱VOCs)是指在常溫下,沸點在50~260℃的各種有機化合物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