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研製「千裡眼」

2020-10-20 中安在線

  9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承研的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精度偏振掃描儀通過交付驗收評審。未來,兩臺精密儀器將安裝在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上,成為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的「千裡眼」。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的科研衛星,是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一顆綜合探測衛星,裝載了五臺不同類遙感儀器,其中三臺研製任務由安光所承擔。該星通過主被動手段結合實現對大氣細顆粒物、汙染氣體、溫室氣體、雲和氣溶膠等大氣環境、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等要素進行大範圍、連續、動態、全天時的綜合監測。衛星發射後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大氣環境遙感動態監測、農作物估產及農業災害監測能力,將有效代替各行業部門對外國遙感數據的依賴,推動環境保護、氣象、農業等領域遙感應用。

  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承研的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是用於獲取紫外到可見波段的高光譜遙感產品,可實現對全球大氣痕量成分分布和變化的定量監測,其空間解析度指標達到24公裡。主要面向國家汙染減排、環境質量監管、大氣成分與氣候變化監測,開展汙染氣體、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大氣成分、氣候變化等高光譜遙感監測應用示範。

  安光所光學遙感中心承研的高精度偏振掃描儀,通過穿軌掃描獲取高精度大氣氣溶膠參數,反演獲取氣溶膠的微物理特性參數,最終提供大範圍的氣溶膠常規監測數據,為細顆粒物反演提供基礎數據輸入,為空氣品質監測與大尺度長期氣候變化提供數據支撐。(記者 汪永安)

相關焦點

  • 陝西為海洋二號C星裝上「千裡眼」
    9月21日13時40分,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海洋二號C星研製提供了「千裡眼」——微波散射計和數據傳輸分系統等關鍵性有效載荷產品。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業務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研製的微波散射計,被譽為具備透視功能的「千裡眼」。
  • 熊偉:讓光衝破大氣環境監測的迷霧
    這時候,就必須依靠衛星遙感這個「天眼」收集數據。現如今,衛星遙感已成為實現全球環境監測最有效的方法和技術。2018年5月9日,以生態環境部為牽頭用戶,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等為主要用戶的環境專用衛星——「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 「高分家族」添丁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揭秘中國高分五號衛星
    高分專項應用系統副總師、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王橋告訴記者,高分五號衛星針對我國的環境汙染物和環境要素在光譜選擇上做了專業設計,可專門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6種以上的汙染氣體和大氣氣溶膠、溫室氣體等大氣環境要素進行高精度、定量化的遙感監測,幫人們從大的空間尺度上掌握大氣汙染物的空間分布和濃度。
  • 衛星遙感排查網箱養殖 湖南省163個水源保護區將有"千裡眼"
    衛星遙感排查網箱養殖,每5天就能監測一次 全省163個水源保護區將有「千裡眼」 華聲在線8月12日訊 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是否存在違規網箱養殖?未來,不用依靠人力去巡查,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就能定期監測到具體情況。
  • 「千裡眼」「順風耳」,我們的衛星比你想像中更厲害!|中國航天日
    1984年4月,「東方紅二號」試驗衛星駐留地球靜止軌道,國產衛星轉播電視、廣播和電話信號的時代就此開始。1997年5月,「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其通信容量和使用壽命都有了長足進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系列衛星、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都以「東方紅三號」公用衛星平臺為基礎研製。
  • 楊懿文: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千裡眼」
    楊懿文在珠山公園天氣雷達站搬遷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千裡眼」紅網時刻婁底11月17日訊(通訊員他強調,市直相關部門、婁星區和萬寶新區要無條件支持婁底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設,真正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的「千裡眼」。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梁立堅,副市長謝君毅及市政府秘書長胡忠威參加。天氣雷達是目前災害性天氣防禦尤其是暴雨監測預警的最有效手段。
  • 【光明日報】「千裡眼」監測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到達距離地球700多公裡外的太空,開始進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監測工作。  「現在世界各地在統計碳排放時,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數量和效率來計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北鬥導航衛星的大氣、海洋和空間監測
    在邊遠臺站和海島,氣象實測數據最先通過北鬥導航系統試驗衛星傳到中心預報服務部門。早在北鬥導航衛星系統建設之初,在中國北鬥第二代導航衛星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下,中國氣象局就開展了基於北鬥MEO試驗衛星的北京上空大氣水汽探測試驗,參與了奧運氣象保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南大領銜研製「龍蝦眼 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任務搭載發射了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資源三號03星是一顆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將在軌與資源三號02星組網運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立體影像和多光譜數據,將為地理國情監測、國土資源調查、防災減災、農業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提供應用服務。
  • 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 西安科技為其研製「千裡眼」
    滿足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需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簡稱「西安分院」)為海洋二號C星提供了數傳分系統和微波散射計分系統等關鍵性有效載荷產品。正是這種強大的探測能力,使得微波散射計能夠快速提供高精度的全球海面風場觀測數據,在颱風預警、防災減害、海洋科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海洋監測數據,尤其是在極端天氣,颱風預警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海洋二號C星實現大幅寬和高解析度的海面觀測,具備全天時、全天候下測量海面風場矢量的能力,不受雲層、光照和極端天氣的影響。
  • 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 西安科技為其研製「千裡眼」
    滿足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需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簡稱「西安分院」)為海洋二號C星提供了數傳分系統和微波散射計分系統等關鍵性有效載荷產品。正是這種強大的探測能力,使得微波散射計能夠快速提供高精度的全球海面風場觀測數據,在颱風預警、防災減害、海洋科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海洋監測數據,尤其是在極端天氣,颱風預警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海洋二號C星實現大幅寬和高解析度的海面觀測,具備全天時、全天候下測量海面風場矢量的能力,不受雲層、光照和極端天氣的影響。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韓國"千裡眼2B"號衛星在南美發射 可收集霧霾數據
    海外網2月19日電 據韓聯社報導,當地時間18日晚7時18分,韓國自主研發的環境衛星「千裡眼2B」號在南美洲法屬蓋亞那宇航中心發射升空。  這顆衛星在發射26分鐘後進入近地點為251千米、遠地點為35822千米的橢圓形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31分鐘後與火箭成功分離,發射40分鐘後與位於澳大利亞的一處跟蹤站進行首次通信。  報導稱,「千裡眼2B」號衛星主要用於收集東亞地區霧霾和赤潮等環境和海洋數據。
  • 江蘇測繪為丈量珠峰扛起堅實擔當 「千裡眼」、「金箍棒」……助力...
    小企業挑重擔——「千裡眼」將精度偏差鎖定在1毫米內  每次珠峰測量,都體現了我國測繪技術的不斷進步,彰顯了我國測繪技術的最高水平。常州本土企業邁拓廣電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長測程全站儀」,則是這次珠峰高程精準測量的主要儀器,,堪稱珠峰測量中的「千裡眼」。
  • 【聯合訪談】氣象衛星能為霧和霾監測治理做什麼?
    霾在衛星雲圖上看起來是怎樣的?氣象衛星在霧和霾的監測和大氣汙染治理評估等方面有哪些應用?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1月6日下午,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專家張興贏。
  • 7時18分,「千裡眼」衛星發射升空,40分鐘後,世界目光轉向亞洲
    據了解,作為韓國主要的氣象衛星,韓國千裡眼2B號負責於收集東亞地區霧霾和赤潮等環境和海洋數據,總共有5家韓國與法國,美國企業參與,這顆衛星早在1月份便已經被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提上了預發射路程,而在1月6日,正式抵達了蓋亞那宇航中心。並於2月19日完成了發射的所有工作。
  • 巴西公司研製的第一顆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
    巴西公司研製的第一顆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NANOMIRAX / CRON-1納米衛星的第一個開發模型「工程模型」在美國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 MCTI的集成與測試實驗室(LIT)進行了環境測試活動。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安光所第三代大氣環境雷射雷達監測系統通過驗收
    11月1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大氣光學研究中心研製的第三代測汙雷射雷達「AML-3大氣環境雷射雷達監測系統」在北京通過驗收並交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使用。
  • 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開建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 馬姝瑞 劉美子)12月24日,面向一系列高靈敏度監測、探測關鍵技術的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氣環境汙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安徽合肥正式啟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