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文: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千裡眼」

2020-12-03 紅網

楊懿文在珠山公園天氣雷達站搬遷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千裡眼」

紅網時刻婁底11月17日訊(通訊員 羅宗 劉婷)11月16日,婁底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懿文主持召開珠山公園天氣雷達站搬遷工作會議。他強調,市直相關部門、婁星區和萬寶新區要無條件支持婁底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設,真正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的「千裡眼」。

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梁立堅,副市長謝君毅及市政府秘書長胡忠威參加。

天氣雷達是目前災害性天氣防禦尤其是暴雨監測預警的最有效手段。經過積極爭取,婁底新一代天氣雷達列入全國增補的37部雙偏振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範圍。目前,婁底新一代天氣雷達選址、土地調規等工作已經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也已經通過了中國氣象局審核,該項目列入了2020年市政府重點投資計劃,擬在萬寶鎮尖山寨森林公園建設。

會上,市氣象局匯報了珠山公園天氣雷達站搬遷的緊迫性、搬遷前期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市直相關單位、婁星區、萬寶新區負責人作了發言,表示全力支持新一代天氣雷達站的建設。

楊懿文強調,市直相關部門、婁星區和萬寶新區要無條件支持婁底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設,開通綠色通道,搞好用地報批、徵遷和配套道路修建工作。配套道路要與森林公園道路、森林防火道路、惠民道路有機結合,減少林地佔用,最大限度保護好生態環境。新一代天氣雷達站要按照節約高效的原則建設,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儘可能提高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節約建設成本。要按照時間節點推進建設,確保在2021年8月1日前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市氣象局要嚴把質量關,按照技術要求,負責整體規劃設計、天線塔樓及配套用房設計、雷達裝備吊裝的組織實施,真正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婁底監測災害性天氣的「千裡眼」。

相關焦點

  • 天氣雷達觀測
    >根據國際氣象探測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氣象探測的實際需求,中國氣象局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第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網的建設,以1999年12月建立的合肥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站為標誌,到2008年初已經建成由130多部雷達組成的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網。
  • 閩南建新天氣雷達系統 完善臺海南部天氣監測預警
    閩南建新天氣雷達系統 完善臺海南部天氣監測預警 2015-03-19 22:44:04、雷達信息處理中心將於2015年底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增強對臺灣海峽南部海域海洋天氣的監測和預警能力。
  • 抗禦強颱風「海棠」 福建新一代天氣雷達顯神威
    中新社福州七月二十一日電 (記者陳國明)記者從福建省氣象臺獲悉,在這次抗禦「海棠」強颱風過程中,福建省新一代天氣雷達大顯神威。  福建省新一代天氣雷達,位於福州長樂海拔六百五十米的石屏山上。自一九六五年建站以來,雷達設備已換裝四代,一直擔負著閩東北和臺海天氣監測任務。
  • 災害性天氣
    冰雹根據災害性天氣的種類、強度和影響該地區的遲早和預報把握程度大致分為公開發布和內部發布兩種,發布名稱分為:1.消息:災害性天氣遠離或尚未影響到該地區或預計危害性一般時,根據需要可以發布「消息」,報導災害性天氣情況,警報解除也可以用「消息」形式報導或發布。
  • 福建天氣雷達的發展歷史
    圖1 福建的地理位置天氣雷達,是專門用於降水為主的探測雷達。屬於主動式微波大氣遙感設備。用於天氣系統的監測和警戒和預報,是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如颱風和暴雨雲系)的主要探測工具之一,是天氣監測的重要手段,在突發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和警報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 汛期科技應用系列報導⑩:雄安首部X波段相控陣陣列天氣雷達助力防汛
    而作為今年7月剛剛加入雄安新區氣象監測網絡的新成員,X波段相控陣陣列天氣雷達為有效破題提供了強大助力。氣象監測裝備保障邁進一大步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雄安新區開始進入「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大規模建設階段。進入今年汛期後,短時強對流天氣高發頻發。有效降低暴雨、雷電、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對工地施工安全造成的不利影響,成為緊迫任務。
  • 西藏建成兩部都卜勒天氣雷達
    新華社拉薩10月8日電(張京品、查日)記者8日從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了解到,由該局承建的2部全固態X波段都卜勒天氣雷達近日建成並投入業務試運行。這將填補拉薩周邊多個區域天氣雷達監測盲區,極大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 廈門天氣雷達將有升級版 曾使用四代天氣雷達
    從1994年開始,廈門的天氣雷達就擁有都卜勒技術,除了能起到常規的作用外,還可以利用都卜勒效應來測定降水粒子的徑向運動速度,推斷降水雲體的移動速度、風場結構特徵、垂直氣流速度等。有效地監測暴雨、冰雹、龍捲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發展;同時還具有良好的定量測量回波強度的性能,可以定量估測大範圍降水;都卜勒天氣雷達除實時提供各種圖像信息外,還可提供對多種災害性天氣的自動識別、追蹤。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到2011 年年底,我國已建成國家級地面觀測站2419 個,高空觀測站120 個,新一代天氣雷達172 個,固定式風廓線雷達45部。並且,地面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高空探測站使用L 波段探空系統和國產GPS 探空系統,建成了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監測網,飛機氣象觀測和地基遙感探測系統發展迅速,全國雷電監測網初步建成,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正在優化調整,氣象應急移動觀測系統發展迅速,以及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得到大力推進。這個系統不僅為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災害監測提供了觀測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資料支持。
  • 廈門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項目二期工程預計明年建成 災害天氣預報將...
    【進展】  項目完成開工準備 機械下周進場施工  在同安五顯鎮明溪村,廈門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項目二期工程已完成開工前的準備工作,施工機械下周正式進場施工。同安區氣象局副局長陳禮斌介紹,該工程被列入廈門市防災減災基礎能力建設的重點項目,包括氣象綜合觀測基地以及新一代天氣雷達輔助系統的建設,預計明年可建成投用。
  • 春季防範五種災害性天氣
    春季防範五種災害性天氣 2020-03-30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級千裡眼」監測高原風雲 阿壩州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投用
    &nbsp&nbsp&nbsp&nbsp1月14日,記者從阿壩州氣象局獲悉,經過前期調試、試運行,阿壩州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已於本月正式啟用。&nbsp&nbsp&nbsp&nbsp阿壩州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系中國氣象局、四川省氣象局和阿壩州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建設,總投入資金3470萬元。2016年9月,該項目在阿壩州紅原縣查真梁子海拔4300米的&nbsp&nbsp&nbsp&nbsp山頂開建,歷時3年建設,日前正式建成並交付使用。
  • 中國氣象局:「十三五」時期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2月4日,中國氣象局舉行12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在介紹「十三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成就時表示,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
  • 看防災前哨風雲四號 如何破解災害性天氣預警難題
    在新的觀測體制方面,它實現了在靜止軌道上對地球大氣實施高頻次三維遙感,為現代數值天氣預報提供精細、精準的大氣探測參數,這也被視為世界氣象衛星發展史的重要裡程碑。精密監測——解決災害性天氣預警難題自2016年12月發射以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已在軌穩定運行三年半。它晝夜不停,憑藉優越的性能明察秋毫,快速獲取本國及周邊任一熱點區域的氣象資料,極大增強了我國對中小尺度和災害性天氣系統的監測能力,是現代天氣和災害預報最重要的數據源,已逐漸成為我國靜止氣象觀測的主力。
  • 上海將分色預警災害性天氣 天氣變臉信號變色
    上海即將出臺一項新的政府規章:在遇到災害性天氣時,氣象部門將向公眾統一發布預警信號。預警信號分為颱風、暴雨、高溫、低溫和大霧五類。在收到氣象臺發布或更新的預警信號信息後,廣播、電視等媒體應在15分鐘內播發。市政府發言人焦揚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對此作了介紹。
  • 福建:用新一代氣象雷達探測林火
    中國氣象報記者 湯珺琳 通訊員 翁文靜  「大王叫我來巡山,抓住林火小妖精……」這首改編的歌詞,唱的是被譽為「小神球」的福建省龍巖市紅尖山新一代天氣雷達在監測強對流、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外,又肩負的一項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在「風雲四號」衛星天氣預報應用攻關團隊首席專家許映龍眼裡,「風雲四號」A星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強化衛星監測分析業務技術、發展衛星監測客觀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
  • 中國進入大霧多發季節 大霧已成主要災害性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接下來的兩個月內很可能還會有大霧天氣出現。    據衛星監測,26日清晨,北京、河北中東部、天津、遼寧、渤海灣、遼東灣、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北部地區都出現了大霧天氣。據估算,大霧影響面積總計約41.8萬平方公裡。這是我國入秋以來範圍最大、影響最為嚴重的大霧天氣事件。
  • 天氣預報還要分長短?
    於是,在該部門當中的「氣象員們」開始逐日記錄雨、雪、風、雷等天氣現象。慢慢地,數值天氣預報誕生了,於是乎,產生了如今的現代化天氣預報。中國人製作的第一張天氣圖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當然天氣預報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根據時效,大概可以分為以下5類。
  • 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
    應用大幅提升 深度神經網絡使預報準確率提高40%2010年以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發的信息環境與數據基礎變革,海量圖像、語音、文本等多模態數據不斷湧現,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使得人工智慧迎來爆發期。那麼,目前在天氣預報中,人工智慧究竟發揮了哪些作用?「最近兩三年,國外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領域的應用大幅增長,並且呈現出由傳統的機器學習向深度學習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