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2021-01-08 讀創

大氣觀測網不僅是國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所必需的資料。大氣探測也是我國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大氣探測正處於向大氣綜合觀測發展。

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為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求,國家十分重視氣象觀測站的建設和探測手段的創新,使得我國大氣探測技術取得顯著發展和對地球觀測系統的不斷加強。當前,我國已經建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到2011 年年底,我國已建成國家級地面觀測站2419 個,高空觀測站120 個,新一代天氣雷達172 個,固定式風廓線雷達45部。並且,地面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高空探測站使用L 波段探空系統和國產GPS 探空系統,建成了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監測網,飛機氣象觀測和地基遙感探測系統發展迅速,全國雷電監測網初步建成,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正在優化調整,氣象應急移動觀測系統發展迅速,以及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得到大力推進。這個系統不僅為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災害監測提供了觀測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資料支持。

氣象衛星遙感觀測已成為我國氣象業務和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

我國氣象衛星的研究和發射雖比先進國家晚,但發展快、起步高。如下圖所示,我國已相繼成功發射了FY-1D、FY-2C 和FY-2D 等五顆靜止衛星和FY-3A和FY-3B 等六顆極軌衛星,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靜止和極軌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並且,我國氣象衛星有效載荷有較大提升,實現了從單一遙感成像到地球環境綜合探測,從光學遙感到微波遙感,解析度從千米級到百米級的跨越。當前氣象衛星遙感觀測已經廣泛應用於我國夏季風、南海季風爆發、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等的監測。我國氣象衛星不僅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測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海洋、農業、水利、林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

風雲氣象衛星外觀

我國氣象衛星研究和發射的發展帶動了我國衛星氣象學的研究。當前,我國不僅在利用衛星遙感資料分析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及登陸我國地點、監測暴雨,以及洪澇分布、寒潮活動、沙塵暴和霧霾天氣和森林火災等方面取得很大進展,而且氣象衛星資料在數值天氣預報中也得到廣泛應用,提高了數值天氣預報的精度和時效。此外,我國氣象衛星資料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應用也正在逐步開展。因此,衛星氣象學的研究在我國正方興未艾。

氣象雷達探測資料成為我國短時天氣預報中重要的科學依據

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站

由於天氣雷達在天氣預報中有重要應用,我國大氣科學一直重視天氣雷達的研發和應用。我國天氣雷達走過一條從引進和消化吸收到改進自主研發的曲折道路,經歷了從早期模擬信號的天氣雷達逐步向數位化天氣雷達和都卜勒效應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發展旅程。到2011 年年底,我國已建成了172 個新一代天氣雷達探測站,建成了覆蓋全國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網,並實現了可以每6 分鐘數據實時傳輸和聯網拼圖。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投入業務運行,使得我國對颱風、暴雨等較大範圍的強降水的臨近預報準確率大大提高,並且能儘早識別颮線、龍捲、下擊暴流等強對流天氣。此外,我國在雷射雷達和風廓線雷達的研製和應用研究也取得很大進展。

來源:科學人文在線

審讀:譚錄崗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天氣預報的誕生1837年,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試驗成功,人類可通過電報,快速同步各地氣象資料,讓天氣預報的實現,有了技術支持。可惜現實沒有這麼順利,人類往往需要經歷沉痛的教訓,才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1859年,滿載400多乘客和黃金「皇家憲章號」撞上了風暴,船毀人亡。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預報能不能準點、再準點?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我們的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是誰在暗中發力?
    以前人們總抱怨天氣預報怎麼那麼不準啊,說好的一場大雨呢?農民伯伯一臉失望的抱怨著。而且一場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天氣預報數據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氣象衛星,預測天氣準確度很低。
  • 最準天氣預報下載
    天氣預報,支持196個國家7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天氣預報查詢。實現分鐘級天氣預報、公裡級天氣預報、逐小時的天氣預報。愛尚天氣預報內,富有特色的語音播報天氣預報功能,解放用戶的眼睛,輕輕一點,即可語音聽天氣預報。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對於目前而言,天氣預報已經是一個無處不在又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日常使用的手機都已經自帶了天氣預報,了解天氣並規劃生活計劃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了。事實上,隨著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它目前的準確率已經不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近日表示,目前的三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達到80%或更高!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有三大原因
    記者隨市民、學生走進省氣象臺、氣象觀測場等場所,觀設備、聽講解,探秘《天氣預報》節目的製作過程。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22日,省氣象局通過展板、科普短片、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公眾普及氣象知識,離退休專家也當起志願者。「中國的氣象衛星,都是從西昌發射出去的,解析度較高——在36000公裡的高空,地面上1米長的物體,氣象衛星都能大致看清。」
  • 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經點科學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你猜是為啥?
    此時,無線電的成功與大量應用,使得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做出主觀判斷。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與經典的以天氣學方法作天氣預報不同,它是一種定量的和客觀的預報,正因為如此,數值天氣預報首先要求建立一個較好的反映預報時段的(短期的、中期的)數值預報模式和誤差較小、計算穩定並相對運算較快的計算方法。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首創這一方法 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他首創的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了斜壓原始方程組,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求解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降低了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損失,這一方法至今仍在氣象預報中廣泛應用。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
  • 走進氣象,尋「爽」貴陽,專家解答——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金黔在線訊 「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貴陽為何夜裡下雨白天晴。」昨天下午,一場妙趣橫生的「走進氣象尋爽貴陽」互動式氣象科普專家講座讓省氣象局會議室一座難求。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等專家給臺下的科普志願者們帶來了一場營養豐富的氣象科普大餐。
  • 中央氣象臺自嘲「天氣預報是不準的!」明兒北京最高溫28℃,會準嗎
    中央氣象臺科普時間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本人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也就是明天多少度啊,會不會下雨,是大雨還是小雨,屬於常規的天氣預報。第三,當你有特殊需求,比如要出海滑板啊,需要坐個飛機去餵鴿子之類,建議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臨近天氣預報。
  • 在以前農村沒有天氣預報,為何老人卻能算得八九不離十,咋回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以前農村沒有天氣預報,為何老人卻能算得八九不離十,咋回事?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如今農村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日子過得也越來越紅火。現在農村不像以前,人們生活都十分艱苦,甚至就連家人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而如今,農村人不但不用擔心家要的衣食住行以及溫飽問題,而感到發愁。相反,現在讓農村家庭感到發愁的是,如何提升家人的生活水平和條件,如何提升生活檔次。
  • 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