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沒瞧出來!

  一輩子,他把「國家需要」掛在嘴邊、放在心上。

  10日,著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站上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預報能不能準點、再準點?科學家想辦法把千變萬化的天氣變成一組方程式,輸進數據,計算機就能得出結果——現在通行的「數值天氣預報」由此而來。

  這組方程式被稱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變量,極其複雜,對計算能力要求很高。計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氣變化速度?難題一時困住了世界氣象學界。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慶存從北京大學被選派到蘇聯留學。他的導師、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基別爾把這道難題拋給年僅25歲的曾慶存,作為他的博士論文。

  苦讀冥思,反覆試驗,幾經失敗,曾慶存從分析大氣運動規律的本質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不同過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隱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並隨即被用於天氣預報業務。

  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數值天氣預報核心技術的基礎。現今,數值預報越來越準確,3天預報準確度可達70%至80%,在我國華南地區,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曾慶存又在衛星大氣紅外遙感、跨季度氣候預測、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地球系統模式等領域都相繼形成了開創性的理論研究成果,並得到了廣泛應用。

  2016年,81歲的曾慶存榮獲全球氣象界最高榮譽——國際氣象組織獎。

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曾慶存與氣象的緣分,並非一開始就註定。

  1935年,曾慶存生於廣東省陽江市一個貧苦農家,全家老小力耕壟畝,也只勉強喝上「月照有影的稀粥」。窮困沒能阻止這個家庭對知識的渴求,曾慶存和哥哥打著赤腳,一邊勞作、一邊讀書。

  1952年,曾慶存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新中國成立之初,無論是抗美援朝,還是國民經濟建設,我國都急需氣象科學人才。曾慶存二話不說,服從國家需要學習氣象學。

  那個年代,一場晚霜就把河南四成的小麥凍死,嚴重影響糧食產量。「如果能提前預判天氣,做好防範,肯定能減不少損失。」田地裡長大、經歷過飢餓的曾慶存深知氣象學的重要。

  1961年,曾慶存在蘇聯科學院獲副博士學位後回國,寫下一首《自勵》詩:「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珠峰是世界最高峰,象徵著科學之巔;北邊在我國境內,昭示了一條「中國道路」。26歲的曾慶存立下誓言,從此矢志不渝。

  1970年,國家決定研製自己的氣象衛星,曾慶存又一次服從國家需要,離開原來的研究領域,被緊急調任作為衛星氣象總體組技術負責人。他克服重重困難,解決了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的基礎理論問題,並用一年時間寫出了當時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為監測暴雨、颱風等及相應災害提供了重要手段。

  20世紀80年代初,曾慶存挑起中科院大氣所所長的大梁。當時,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短缺,雖然大氣科學在理論上不比國外差,但中國科學家缺少一個重要工具:高速計算機。「我們的計算機每秒百萬次,人家是億次,要追趕他們就好比毛驢追汽車。」曾慶存在大氣所的老同事回憶。

  曾慶存就要追!一時沒有「汽車」,那就先換「自行車」,總得咬著牙自己往前趕。「哪怕當掉褲子也要買計算機!」曾慶存撂下話。

  擔任所長的9年間,在曾慶存的帶領下,大氣所建設了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際知名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

  天氣能預報,氣候也能嗎?預測未來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事關夏季洪澇、冬季霧霾、農業規劃、能源布局等,涉及國計民生方方面面。曾慶存回答:能。2009年,曾慶存與其他科學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

  在數百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於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預計2022年完工。該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黃牛風格,賽馬精神」

  初識曾慶存的人,可能覺得他不苟言笑,深入了解了,就發現他才情橫溢、總能冒出些「金句」。

  他做學問,也寫詩。「不追求華麗,平淡有意境。」有人評價,人如其詩。

  他時常用一句話勉勵和要求自己:為人民服務,為真理獻身,憑黃牛風格,具賽馬精神。「平常像老黃牛一樣踏實科研、好好積累,當國家和人民用你的時候,就像賽馬一樣向前衝。」

  曾慶存把自己當成一塊磚,國家哪裡有需要,他就去哪裡,研究就做到哪裡。1979年,他不顧身體傷病,躬在僅有幾平方米、擺上兩張床就站不下兩個人的蝸居裡,不分晝夜寫作,完成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第一卷。

  這部長達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將數學、力學和氣象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國際同行評價:是「氣象學理論化極重要的篇章」和「構築氣象力學必不可少的學術基礎」。

  多年前,曾慶存就有一句「名言」: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同事評價他,腦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專心研究時餓著肚子都不怕,任誰也幹擾不了他。

  學術認真、工作拼命,是學生們對他的一致印象。論文經過曾慶存的手,總會密密麻麻布滿他親筆修改的意見,甚至還有加頁;出差時,一回酒店,曾慶存就躲進房間寫稿子,同行的學生等他吃飯,餓到了晚上九十點。

  2017年春節,別人歡度假期,年過八旬的曾慶存窩在家裡埋頭推導大氣汙染優化控制理論。從大年初一到初七,撰寫了數十頁手稿,為中央要求環保執法禁止「一刀切」提供了理論基礎。

  做學問勇登高峰,生活上卻滿不在乎。同事趙思雄笑稱曾慶存總是「鞋兒破,帽兒破」。「夏天在中關村,如果見到一個戴破草帽的老頭,十有八九就是他。」趙思雄說。

  回顧自己的科研成績,曾慶存一如既往謙遜:「我曾立志攀登科學的『珠峰』,但我並沒有到山頂,大概在海拔8600米的地方建了個營地,供後來者繼續攀登。」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一代往前走,科學哪有到頂的時候呢?」曾慶存說。

(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一輩子,他把「國家需要」掛在嘴邊、放在心上。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天氣預報的誕生1837年,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試驗成功,人類可通過電報,快速同步各地氣象資料,讓天氣預報的實現,有了技術支持。可惜現實沒有這麼順利,人類往往需要經歷沉痛的教訓,才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1859年,滿載400多乘客和黃金「皇家憲章號」撞上了風暴,船毀人亡。
  • 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這位「鞋兒破帽兒破」的老人是功臣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這一主題旨在提醒人們關注新形勢下氣候與水跟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以更切實有效的行動,守護我們的藍色星球。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位耄耋氣象人——曾慶存!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最準天氣預報下載
    天氣預報,支持196個國家7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天氣預報查詢。實現分鐘級天氣預報、公裡級天氣預報、逐小時的天氣預報。愛尚天氣預報內,富有特色的語音播報天氣預報功能,解放用戶的眼睛,輕輕一點,即可語音聽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對於目前而言,天氣預報已經是一個無處不在又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日常使用的手機都已經自帶了天氣預報,了解天氣並規劃生活計劃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了。事實上,隨著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它目前的準確率已經不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近日表示,目前的三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達到80%或更高!
  • 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  1935年出生的曾慶存,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大氣觀測網不僅是國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所必需的資料。大氣探測也是我國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大氣探測正處於向大氣綜合觀測發展。我國氣象衛星不僅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測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海洋、農業、水利、林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風雲氣象衛星外觀我國氣象衛星研究和發射的發展帶動了我國衛星氣象學的研究。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經點科學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你猜是為啥?
    此時,無線電的成功與大量應用,使得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做出主觀判斷。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 「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省氣象臺「加密觀測」應對雪情「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本報訊 實時更新的氣象大屏、作業區一體化平臺以及推進中的精細化預報系統……記者近日在省氣象臺看到,多種科技手段正輔助著「科學預報」,為氣象專家提供著更智能化的決策參考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海量數據深度學習、複雜神經網絡等逐步應用,人工智慧預報天氣已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有科研團隊稱研發出新算法,能提前一周預測颱風,這或許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方面已經開始發力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天氣預報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氣象災害預警是氣象災害防禦第一道防線,近些年常聽到這樣的評價:「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首創這一方法 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他首創的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了斜壓原始方程組,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求解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降低了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損失,這一方法至今仍在氣象預報中廣泛應用。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
  • 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
    原標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圖片來源:新華網作為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的開創者,曾慶存成為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在蘇聯,他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據科技日報報導,正是在蘇聯學習期間,面對蘇聯導師布置的用原始方程作短期天氣預報的難題,曾慶存提出了著名的「半隱式差分法」。「導師把這個題目給我時,所有的師兄都反對,認為我不一定研究得出來,可能拿不到學位。可導師不相信,還是讓我選擇了這個題目。」曾慶存事後曾回憶。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我們的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是誰在暗中發力?
    以前人們總抱怨天氣預報怎麼那麼不準啊,說好的一場大雨呢?農民伯伯一臉失望的抱怨著。而且一場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天氣預報數據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氣象衛星,預測天氣準確度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