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預報準確率可達80%

  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曾慶存說,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

  相當準確的預報,幫助我國實現了多個登陸颱風的零死亡。曾慶存說:「如今,我們已經能把颱風牢牢控制住了。」

  曾慶存舉例說,近年來,多個颱風的24小時預報登陸點和實際登陸點相差50公裡左右,「颱風半徑是1000公裡,看相對值的話,50公裡已經是很小的誤差範圍了」。

  從「憑經驗」到「算數值」

  「古人看雲識天: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這是過去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曾慶存說。

  到了20世紀,人們已發明和應用了氣象儀器來測量大氣狀態,氣象學開始進入「科學時代」。特別是無線電的應用,使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能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天氣圖還是嚴重依賴預報員的主觀判斷。

  20世紀上半葉,科學界提出用描述大氣運動的原始方程組作定量天氣預報的構思,但方程組非常複雜,無法直接求解。

  1961年,曾慶存在深入分析天氣演變過程的理論基礎上,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氣斜壓原始方程組,畫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用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

  我國科學家創造的半隱式差分法和此後又創新的平方守恆法,至今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

  「簡言之,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曾慶存說。

  未來能預測幾十年後氣候

  天氣能預報,氣候也能嗎?曾慶存回答:能。

  曾慶存舉了個例子:如果要預報幾天後的天氣,我們只需考慮大氣,但如果要預測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的氣候,我們還需要考慮海洋、陸地植被、太陽活動等等。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我國逐漸發展出短期氣候預測系統,並將最終建成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數值模擬裝置」。

  曾慶存表示,預測未來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關係到國民經濟建設方方面面,如夏季洪澇、冬季霧霾、農業規劃、能源布局等,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候預測愈顯重要。

  2009年,曾慶存與其他科學家就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在數百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於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並將於2022年完工。該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解讀地球計劃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未來中國可以為地球做CT了。」曾慶存說。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沒瞧出來!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對於目前而言,天氣預報已經是一個無處不在又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日常使用的手機都已經自帶了天氣預報,了解天氣並規劃生活計劃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了。事實上,隨著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它目前的準確率已經不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近日表示,目前的三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達到80%或更高!
  • 經點科學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你猜是為啥?
    此時,無線電的成功與大量應用,使得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做出主觀判斷。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首創這一方法 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他首創的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了斜壓原始方程組,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求解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降低了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損失,這一方法至今仍在氣象預報中廣泛應用。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大氣觀測網不僅是國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所必需的資料。大氣探測也是我國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大氣探測正處於向大氣綜合觀測發展。我國氣象衛星不僅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測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海洋、農業、水利、林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風雲氣象衛星外觀我國氣象衛星研究和發射的發展帶動了我國衛星氣象學的研究。
  • 最準天氣預報下載
    天氣預報,支持196個國家7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天氣預報查詢。實現分鐘級天氣預報、公裡級天氣預報、逐小時的天氣預報。愛尚天氣預報內,富有特色的語音播報天氣預報功能,解放用戶的眼睛,輕輕一點,即可語音聽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到很久以前,人類都認為神對天氣有使用權和支配權,渺小的自己,怎麼能預測天氣呢?觀測意識和儀器的出現啟蒙運動帶來了理性之光。你手裡有了錘子,那看啥都想敲一敲。你心中有了理性,那看啥都想測一測。於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的儀器,對溫度、溼度、風向、氣壓等天氣因素進行定量觀測。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無聲地奉獻著,見證著重慶市數值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啟龍。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從事超級計算應用服務工作,他便和數值天氣預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們的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是誰在暗中發力?
    以前人們總抱怨天氣預報怎麼那麼不準啊,說好的一場大雨呢?農民伯伯一臉失望的抱怨著。而且一場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天氣預報數據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氣象衛星,預測天氣準確度很低。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天氣預報為何不準?為了回應公眾「天氣預報不準」的抱怨,中國天氣網曾經製作了一組圖解報導「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 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這位「鞋兒破帽兒破」的老人是功臣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這一主題旨在提醒人們關注新形勢下氣候與水跟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以更切實有效的行動,守護我們的藍色星球。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位耄耋氣象人——曾慶存!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天氣預報上的這一點你確定了解嗎?
    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有時會看到預報圖上會有動態的藍色鋸齒狀線條從圖上划過。當時播報人可能會說:「受冷空氣的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將迎來大範圍雨雪天氣……」。那麼,這個線條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為什麼能夠預測天氣呢?
  • 走進氣象,尋「爽」貴陽,專家解答——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金黔在線訊 「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貴陽為何夜裡下雨白天晴。」昨天下午,一場妙趣橫生的「走進氣象尋爽貴陽」互動式氣象科普專家講座讓省氣象局會議室一座難求。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等專家給臺下的科普志願者們帶來了一場營養豐富的氣象科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