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2021-01-13 快科技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視頻:如何看待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所謂預報是對未來天氣現象的一種預測,那預測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

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為了回應公眾「天氣預報不準」的抱怨,中國天氣網曾經製作了一組圖解報導「天氣預報為何不準?」以回應質疑,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天氣預報呢??天氣預報怎樣才算準?公眾應該如何科學理解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呢?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現代天氣預報學科畢竟還是一個年輕的學科

儘管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就有了氣象觀測方面的記錄,但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百餘年的歷史,特別是對於目前世界通用的數值預報方法來說,我國於1955年才開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發布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不能苛求它做到「萬無一失」。

第二,大氣運動遠比你想像得要複雜

目前為止,人類對大氣運動中的規律的認識仍然很有限。有一個聽起來很美麗的詞語,它形容了一個很虐心的事實,那就是「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扇動翅膀尚且如此,何況城市熱島、溫室效應以及錯綜複雜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等對大氣的影響,再加上大氣運動本身還存在內在的隨機性。將這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種種因素搞清吃透並在模擬運算中精準詳盡的描述幾乎不可能,也可以說我們還不能完全真實全面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做到近似地、無限接近真實地對其進行模擬,因此不免存在誤差。

打個比方,如果將天氣預報比作給老天爺把脈,那麼老天爺感冒是幾隻蝴蝶搞得鬼、它們分別是誰、它們各自用了什麼「伎倆」,你很難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而後依次列出,因此在判斷老天爺的症狀是打幾個噴嚏就完,還是眼淚鼻涕一把抓、咳嗽噴嚏齊上陣時就做不到指哪打哪、說一不二!

第三,預報是否準確還受到觀測手段的限制

衛星、雷達等的誕生相當於給用預報員安上了「千裡眼」,從此颱風的動向就無法逃脫人類的眼睛,幾百公裡範圍內的突發性強降雨也已經不再是預報上的頑症了。但其實這些高科技的觀測手段也是有軟肋。

比如說,極軌氣象衛星離地球較近,解析度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當它在運動中偏離這個區域時,該區域就暫時成為觀測的「盲區」,而有些天氣可能恰巧就在這個時段發生。於是,糟糕,漏掉了。

第四,公眾理解偏差和科普宣傳不到位

感覺「天氣預報不準」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就是公眾理解的偏差或者說科普宣傳的不到位。比如說,在氣象監測中,一個觀測站的數據要代表一片區域的情況,因此,在預報中,觀測到某一站點有雨,就可以預報這一站點代表的這片區域有雨,但這片區域的天氣情況顯然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東邊日出西邊雨」,即便僅隔一條馬路,天氣情況也可能各不相同。可能當時正位於「馬路的另一邊」的你確實沒有與雨水碰面,但你要因此而斷言預報不靠譜,氣象部門真的有點冤,因為我們顯然不可能在每一條馬路、每一個街區都設置觀測站。

即便我們可以精準表述大氣運動的方程組、並在每一個街區都設置觀測站,在接下來的計算環節還是會遭遇「瓶頸」。

用計算機來運算聽起來很簡單、很智能,而且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就是那種計算速度每秒上萬萬億次的「大塊頭」,就安家於氣象部門。但是你要知道數值預報的計算量之大、運算之複雜可以說達到「變態」的程度,世界上最聰明的計算機也會「發怵」,在求解描寫天氣演變過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時也很難做到完美、做到極致,它的計算能力之於預報需求來講仍有待繼續提高,它的運算仍可能存在偏差,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人工訂正一說。

第五,「你的感覺欺騙了你的心」。

從公眾的角度講,預報的不準確跟人們的心理預期值過高以及選擇性記憶有關。在大眾的生活中,天氣預報對於穿衣、出行、旅遊等等日常事宜的意義不僅是參考甚至上升到了依賴,因此,大眾對天氣預報抱以極高的預期,同時也認為氣象部門吃的就是這碗飯,沒有理由不給大家一個準確權威的結果。

所以,當預報準確的時候大家認為這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自然不會「難以忘懷」;但是當預報不準的時候,卻往往會因影響了工作生活安排而耿耿於懷、記憶深刻。這也是天氣預報在大家印象中總是不靠譜的一個重要原因。

天氣預報真的不靠譜嗎?

從預報員的角度講,預報工作要受到技術水平、預報經驗的制約。其實,預報員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願意說真話的人,沒有人比預報員更迫切地渴望預報能夠百發百中、說一不二。

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為87.3%,24小時最高、最低溫度的預報準確率已經突破80%。颱風路經預報誤差為66公裡,這些數據與世界各國的天氣預報相比,均處於前列或領先水平。所以,如果你認為天氣預報總是不靠譜,那麼可能真的是你「感覺出了錯」。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明白,天氣預報是有局限性的科學,它可以無限接近完美,但永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為了回應公眾「天氣預報不準」的抱怨,中國天氣網曾經製作了一組圖解報導「天氣預報為何不準?」以回應質疑,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天氣預報呢?天氣預報怎樣才算準?公眾應該如何科學理解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呢?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有三大原因
    《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也向市民開放,家長帶著孩子與氣象主播零距離交流,了解節目製作過程。  通過一系列參觀和講解,天氣預報不再神秘。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體驗式的氣象科普活動,讓全家老小增長了見識,更感受到保護自然、保護氣候的重要性,要從自身做起。
  • 走進氣象,尋「爽」貴陽,專家解答——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金黔在線訊 「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貴陽為何夜裡下雨白天晴。」昨天下午,一場妙趣橫生的「走進氣象尋爽貴陽」互動式氣象科普專家講座讓省氣象局會議室一座難求。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等專家給臺下的科普志願者們帶來了一場營養豐富的氣象科普大餐。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記者走進臨沂氣象臺探秘
    這段時間,天氣預報成了「網紅」,朋友圈裡更是有人質疑,天氣預報為啥總是不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天氣預報是如何「出爐」的?21日,記者帶著這些公眾所關注的問題來到了臨沂市氣象臺,走近預報員,幫大家答疑解惑。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官宣: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但是,網友並沒有因此放過氣象臺,紛紛舉例,你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的!原文如下: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也就是明天多少度啊,會不會下雨,是大雨還是小雨,屬於常規天氣預報。
  • 為啥你感覺的溫度,總比天氣預報的熱?
    高溫持續 於是,一個「老話題」又在網上流傳 天氣預報說是30℃ 但我感覺其實是35℃ 為什麼差這麼多?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所以,天氣預報準不準主要看天氣系統的運動是不是按照原來規律發展,預報員的判斷是否正確和經驗是不是豐富等。現在圖是計算機完成,但是,判斷還是需要人來完成。
  • 衛星氣象專家詳解:天氣預報為何經常不準?
    天氣預報是我們最熟悉的日常信息。它告訴我們一個地區或城市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陰晴雨雪、最高最低氣溫、風向和風力及特殊的災害性天氣。天氣預報是怎樣測定的?為什麼有時會報不準呢?最近一期首都科學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氣象專家許建民介紹了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  許建民說,為天氣預報提供信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氣象衛星。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專家:四大原因引發偏差
    「幾乎每一次重大天氣過程發生,我們都會接到這樣的電話。有的態度非常嚴厲。」楊貴名對記者說。打電話者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口音各異、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題卻一致:天氣預報「不準」。  天氣預報不簡單  對大氣運動機理的認識還有限;觀測網絡還做不到「疏而不漏」;還不能完全模擬大氣演變;預報員水平有差異,這些都會造成預報不準  那麼,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候不準確呢?  中央氣象臺及北京市氣象臺的專家告訴記者,天氣預報看似簡單,實際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
  • 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目前大家用的手機天氣app,安卓機主要是手機原裝以及第三方商城下載的,所有的氣象資料全部來自中國氣象局,也就是說,要準都準,要不準都不準;對於蘋果手機來說,系統自帶的app是美國氣象頻道的數據,屬國外數據,這個本身是違反氣象法的,但蘋果是大公司,所以也成既成事實了,從appstore上下載的墨跡天氣、天氣通、myweather等
  • 天氣預報為何不能100%準確
    在天氣預報系統中,這場雨,14天前已被氣象工作人員鎖定和知曉,想來讓人感到神奇。然而,天氣預報也不總是準確的,偶爾也會出現預報中小雨,其實是個大晴天。天氣預報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為何會出現不準確?昨日我省舉行的紀念世界氣象日暨氣象災害防禦法規宣傳報告會上,這一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省氣象專家表示:「天氣預報並不會100%準確,但氣象工作者正在進行100%的努力。」
  • 中央氣象臺官微吐槽「天氣預報不準!」 看到後面笑出聲...
    23日,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的一番「神操作」驚呆網友中央氣象臺發文公開「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這是咋回事?網友衝浪突遇「颱風」?天氣預報沒說啊!官博發文「吐槽」「你說不準就不準嘍」然而,網友並沒有因此放過中央氣象臺大家紛紛舉例「你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看過網友的親身經歷中央氣象臺官博髮長文回復「天氣預報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
  • 天氣預報準不準?——關於概率預測
    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天氣預報比較科學,該說啥說啥,明天中到大雨三級風,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至於下不下那再說。現在可好,降水概率60%,這叫啥態度,報不準你可以說不一定,啥叫60%?那到底是下雨還是不下雨?有沒有人也這樣質疑過?
  • 連中央氣象臺都吐嘈預報「不準」,天氣預報還能信嗎?
    昨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一條微博,公開吐嘈「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一位演員發微博說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颱風遇險,還好人沒事。沒想到一下就上了熱搜。當時就把俺們萌臺給嚇到了,來「颱風」居然沒有預測到,這是重大失職啊!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不如學看氣象雷達圖
    今天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居然官方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雖然編輯部的同事也經常吐槽說我寫的天氣預報不準,「說下雨又不下雨,騙子!結果一查,並不是颱風……只是一種強對流天氣。根據中國天氣網的統計,颱風通常在6月-9月才會光顧中國。但是,網友並沒有因此放過氣象臺,紛紛舉例,你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的!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這番操作……驚呆
    今天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居然官方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雖然編輯部的同事也經常吐槽說我寫的天氣預報不準,「說下雨又不下雨,騙子!說天晴又下雨,我再也不相信了你!」但這樣官方明確說自己不準,還是頭回見。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了下來龍去脈,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了,天氣預報還常常報不準?昨天,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多位氣象研究專家,聽聽他們的看法及分析。  今夏會不會成為史上最熱  [現象回放]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英國氣象局的預測,說2007年全球氣溫將可能打破高溫的歷史紀錄。地球長年平均氣溫是攝氏14℃。
  • 最近的天氣預報有點不準啊!都怪它……
    夏姑娘,你這樣完美避開上下班時間下雨的做法,著實讓人有點受寵若驚,真希望今天能繼續保持!但是,天氣小姐姐還是建議大家帶傘出門,做事還是靠自己比較踏實,因為靠天靠不住啊! 昨天下雨的時候,很多人可能睡了,但外面真是風雨交加,杭州氣象臺有5個測站出現8~9級雷雨大風,雨量最大的地區為淳安(22毫米),當地局部還出現了暴雨。
  • 為什麼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
    不得不說,現在天氣預報的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對於個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時候肯定會或多或少的關注一下天氣。但是有時候天氣預報並不是很準,導致錯過了外出的機會或者被困在戶外引起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