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22 9:20:42 來源:魯南商報 作者:吳慧
預報的明明是大暴雨,可是等了一天卻未見雨來。這段時間,天氣預報成了「網紅」,朋友圈裡更是有人質疑,天氣預報為啥總是不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天氣預報是如何「出爐」的?21日,記者帶著這些公眾所關注的問題來到了臨沂市氣象臺,走近預報員,幫大家答疑解惑。
一下午三次會商傳遞天氣情況
21日下午14:10分,記者走進臨沂市氣象臺,9臺電腦前均坐著一名工作人員,此時會議室內除了點擊滑鼠的聲音外,每臺電腦前的工作人員都表情嚴肅地盯著屏幕,他們不斷切換著電腦上的畫面信息,並且對裡面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以備隨後開始的會商。
14:30分,臨沂市氣象臺內部會商開始。「從我分析的情況來看,明天還是一個悶熱天氣,預計最高氣溫33度……」一名預報員從氣溫、降雨量、風向陳述了自己預報的情況。大約兩分鐘後,第二名預報員也根據自己的分析做了預報。此後,先後有8名預報員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了預報,最後根據這8名預報員提供的信息形成當天發布的預報信息。
14:50分,省局會商開始。「我重點關注高溫、悶熱和降雨的情況。」大屏幕上,17地市的預報員開始會商,一名預報員開始對自己掌握的情況進行分析解說。此後,各地市預報員陸續報上了自己掌握的情況。
「未來三天,可能會出現……」15:04分,縣局開始會商。預報員在預報未來天氣的情況下,還提出了注意事項。而會商只是天氣預報的其中一部分。
「簡單的預報結論背後深藏工夫,5個環節儘量確保預報的準確性。」臨沂氣象臺總工程師趙海軍說,天氣預報包括5個環節: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最後才是大家知道的天氣預報。
為啥天氣預報有時候不準?
為啥天氣預報有時候不準?面對記者這樣的提問,預報員陳滔苦笑了一下。「其實,不是不準,而是受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使預報和實際有些偏差罷了。」陳滔舉了個例子,就像7月19日16時發布的天氣預報,預報顯示當天夜間到第二天白天,陰,西部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他縣區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並伴有雷電。
「明明預報的是暴雨,為什麼沒見下雨?」蘭山區的市民就有人提出疑問了,是不是氣象臺預報的不準。但對於蒙陰和平邑來說是很準的。因為當天,蒙陰和平邑的降雨量都非常大,分別達到了57.1和94毫米,超過50毫米就是暴雨的級別,你能說不準嗎?
「在我看來,預報員做天氣預報和醫生看病有許多相似之處,要診斷分析發生了什麼天氣,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提醒社會公眾如何應對天氣變化和防禦氣象災害。」趙海軍說,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就和醫生的治癒率不能達到百分之百一樣,但預報員們都竭盡全力地對待每一次天氣過程,對待每一天的工作,還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和挫折感,甚至有些小尺度的天氣系統,就目前的科學來說還沒有很有效的預報方法,預報員也期待著能夠早日攻克這樣的「癌症」,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求。
趙海軍說,其實每一次預報的製作和發布,都要經過大量的工作。首先要對地球和大氣圈進行觀測,拿到資料後進行處理分析,相當於是醫生「望聞問切」的步驟,再利用先進的數值預報模式對未來的天氣進行模擬,每個當班的預報員都要分析多種的觀測資料,還要對並不完美的數值模擬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天氣形勢的演變,預測未來的天氣,這相當於醫生拿到相關的檢驗報告後進行病理分析一樣。由於預報員的經歷和擅長的領域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比如有內科醫生,有外科醫生等等,最後還要組織專家會診,就是天氣會商,從主班預報員,到領班預報員,再到首席預報員,所有的預報員們在一起就各自的判斷和依據進行會商,最終形成一個結論,對外發布。
預報員的活兒不好幹
「到氣象臺你很快就能識別出誰是預報員,臉色發暗,眼袋很大的十有八九就是預報員。」這是臨沂市氣象臺總工程師趙海軍對預報員的一個形象的描述。
據了解,現在對預報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專業要求大氣科學,要求掌握數學、物理、流體力學、熱力學、大氣動力學、計算機、數值模擬等學科,可以說得是全能型人才。
不僅學歷、素質要求高,氣象預報員的工作要求節假日無休,一年四季每時每刻都有預報員值班守班,工作時一直對著電腦分析資料,時間又長,還經常值夜班,黑白顛倒的,生物鐘隔三差五地被打亂,許多預報員有神經衰弱等職業病。對預報員來說,更大的是精神上的壓力。
「一晚上發三次預警,徹夜不眠是經常的事。」趙海軍說,就在今年的6月13日,一晚上就發了三次預警。17:50分,發布雷電黃色預警,20:00發布冰雹橙色預警,22:00,發布暴雨黃色預警。而這些預警發布完畢並不代表工作就做完了,還得不斷地跟蹤,根據情況升級預警。一直到第二天早晨6點鐘才忙活完,洗把臉才能睡上一覺。
趙海軍說,特別是汛期,預報員的壓力更大,一個預報員一周的上班時間是70-80小時,遇到惡劣天氣加班還會延長,有時候和家人一起吃頓飯都奢侈,而他自己也曾經經歷過90個小時未合眼,一直盯在電腦前。
天氣預報為什麼總遭詬病?
「大氣系統是非線性的系統,根據混沌理論,天氣預報不可能100%的準確。」臨沂市氣象臺總工程師趙海軍說,不同天氣現象具有不同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目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臺站空間間隔較大,而且分布不均勻,一些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很難被有效的監測,如近年來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的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預報起來難度就更大。
近年來對天氣預報水平的提高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數值天氣預報,由於觀測數據存在初值誤差,再數值模擬計算的過程中也存在計算誤差,模擬的方案也有誤差,這種誤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放大,因此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也很難達到100%,尤其是預報的時效越長,不準確性越大。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頻率都呈現增多的趨勢,也增加了天氣預報的難度。
比如夏天,對流性天氣多發,經常隔著一條馬路天氣就不一樣,所謂「夏雨隔牛背,鳥溼半邊翅」,這種天氣預報的壓力就很大,預報局部有雨,「東邊日出西邊雨」,對於東邊的市民就認為準確,西邊認為不準確。預報員們也是儘自己所有的能力,爭取把準確率提到最高,也希望市民給預報員更多的理解。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