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
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
總結了以下幾種原因:
1.人力判斷誤差
咱們知道的氣象站每天都要對不同高度和地面的氣溫、氣壓和水汽等氣象要素進行觀測,然後,統一上報。
並由世界氣象部門統一處理,再統一把氣象要素分析成果分發到,全世界各個終端客戶。
各地氣象相關部門根據不同高度和地面上各因素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由專門人員分析判斷:什麼地方可能有雨、雨量大概多大、可能什麼時候發生等等。
再發送給新聞媒體,由新聞媒體發布給廣大受眾。
所以,天氣預報準不準主要看天氣系統的運動是不是按照原來規律發展,預報員的判斷是否正確和經驗是不是豐富等。
現在圖是計算機完成,但是,判斷還是需要人來完成。
2.時效性和地域性不夠深入
天氣預報不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天氣預報的時效性和地域性了解得不夠深入造成的。
天氣預報根據時效長短可分為:0一2小時的現時預報或臨近預報;0-12小時的短時預報;3天以內的短期預報;4—10天的中期預報;10天以上的長期預報以及一年以上的超長期預報。
我們手機上看到的天氣預報主要是短時預報和短期預報,有時也有周預報。
此外,天氣預報指的某地也是一個寬泛的地域概念,它涵蓋的可能是一個縣,甚至一個市的範圍。民用天氣預報並不是、也不可能是點對點的預報。
所以,天氣預報準只能是相對的準,是在一定範圍內的準。
3.本身的局限性
世界上任何一樣預測都不是絕對準確的。因為僅僅只是「預測」而已。
對於天氣預報來說,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誤差是很正常的。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類永遠無法窮盡一切未知世界。加之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由於不確定性因素眾多,氣候因素的變化則更為嚴重。
(↑↑↑無限氣象儀)
同時,我們預測的手段、工具、技術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所有這些都共同影響著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4.天氣預報給出的是概率
其實,天氣預報面對的,是一個充斥著「蝴蝶效應」的「混沌」天氣系統。
也就是說,在複雜的大氣運動中,任何一點點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氣象變化,而誤差不可能完全避免。
所以要對天氣進行百分之百的精確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天氣預報所做出的各種預測,只能是一種「概率」。
比如說,在某一種溫度、氣壓、溼度的情況下,歷史上有20%的時候下了雨,氣象臺就會認為降雨的概率是2%,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再結合其他一些數據,在天氣預報播出時,為了人們理解方便,可能就會說成是多雲,但最終是否會下雨,只能看老天的心情了。
以上就是天氣預報為什麼總不準的原因啦,不知道是否對您有幫助呢。